《西游記》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三人,論本領孫悟空和豬八戒都比唐僧大,但是唐僧的地位卻凌駕于二人之上,這是為何?
先說豬八戒,因為觸犯天條,被貶下凡間。觀音菩薩尋找取經人的時候勸解他,做妖怪吃人會受到上天的懲罰。“汝若肯皈依正果,自有養身之處。”豬八戒一聽,馬上答應。
在豬八戒眼里,取經不過是個混飯吃的方式。職場上這樣的人很多,工作對他們來說就是掙錢的方式。他們沒有目標、沒有規劃,也沒有動力,沒錢的事情一點兒也不肯干。這樣的人,不過是混日子,往往越混越差。
再說孫悟空,他剛從石頭里蹦出來,就冒險飛過瀑布進入水簾洞,當上美猴王。后因大鬧天宮,被壓五行山下。此時,取經是他奔前程的唯一出路。
取經一路,孫悟空特別喜歡打妖怪,總是沖鋒在前,因為他的性格爭強好勝,他想多立功,爭取更好的前程。
孫悟空這樣的人,有野心干勁,拼命想要獲得更高的職位、更多的薪水。但他們的干勁兒來源于名利,往往缺乏韌性。孫悟空就多次因為受不了唐僧的訓斥而脫離團隊。這樣的人能成為將才,就必須有人監督、約束,否則很難成為帥才。
最后說唐僧,父親是狀元郎,外公是宰相,遭遇災禍,他才流落到金山寺做了和尚。他把修行當成自己一生的事業。觀音菩薩去大唐尋找取經人,唐僧立刻站出來,表示愿意擔此重任。有人勸他,西天路,到處是虎豹豺狼、妖魔鬼怪,此一去九死一生。唐僧說:“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對佛設下洪誓大愿,不由我不盡此心。這一去,定要到西天,見佛求經。”眾人無不對他敬仰萬分。
對唐僧來說,取經不為名利,而是一種理想追求。這樣的人,會成為事業的掌舵者。
職場上,能力水平決定了個人成就的下限,而對工作和事業的態度,則決定了個人成就的上限。(摘自《演講與口才》 鄭峰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