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青年考古學者、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博士劉拓在四川考察洞窟壁畫過程中墜崖去世,時年31歲。考古文博界的同仁們紛紛發文哀悼和惋惜,“正是因為有劉拓這些執著者,保存了珍貴的文物資料”。
劉拓,1990年出生于云南昆明,湖南常德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曾任蘭州文理學院旅游學院副教授。
劉拓初入眾人視野,是在2015年,作為一個北大學考古的在讀研究生,只身跑到伊拉克看古跡,被伊拉克軍方當作“恐怖分子”誤抓,媒體紛紛報道此事。2018年他登上社交平臺“一席”,給大家講《我拍過的很多文物后來都消失了》。同年,他還參加“奇葩說”節目。
“到現在我一共去過了150個世界遺產點,主要是在中國,中國以外就是在中東地區,其中有12個是因為有戰亂風險而評成了瀕危世界遺產,這12個遺產點去起來相對都很艱難,也是我記錄的重點。”劉拓生前熱衷于旅行,是受父母影響,從小他就跟著父母一起出去旅行。
一開始是去一些知名景點,偏好古跡類的。2010年時,劉拓的很多計劃是圍繞著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展開。大學里他把關注點放到一些很少被記錄的,而且可能會消失的、容易變化的古跡。
他拍過很多縣城不被關注的重要文物,因建設被拆遷的街區、遭遇到自然災害、有潛在風險的文物、荒野文物以及一些遭遇到修繕性破壞的文物,很多文物在他拍攝之后就消失了。他說這樣的記錄讓其比較有成就感。
中國以外他選擇去中東地區,因為戰亂和城市建設的風險,這些地方的文物存在更多的不確定性,而且因為去起來相對艱難,被記錄和保留的資料也相對更少。
劉拓生前曾自述,“作為一個考古專業的學舊石器專業的研究生,我經常懷疑自己,我在這個專業的意義是什么?我不是懷疑考古的意義,而是懷疑我對這個專業能產生什么意義。我也可以發論文投論文,但是我心里是有數的,作為一個資質比較平庸的人,我知道我的論文能產生什么樣的價值。”
“因此在拍攝了這些地方以后,我就覺得可能我唯一的一點長處就是愿意往外跑,愿意去更多的地方,我在整理和收集這些材料的過程中非常享受,在做這個工作的時候,我覺得我能實現自己最大的能力,所以感到特別有價值。”這段話成了他對自己人生的注腳。
(摘自《北京青年報》 張知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