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雙初
水南岸的小城沿河大道于去年秋建成,隨河流宛轉大約十余千米,很寬敞,大體也還算直,公路上鋪的是油砂,人行道鋪的是青石板,綠化已同步搞好了,兩條人行道上各栽了一排我叫不出名字的樹,青青翠翠的,像靜止于天空的一團一團的云。
南北兩條人行道,我喜歡選擇走南邊的這一條,因為這條道上走的人很少。南邊的人行道之所以散步的人少,除了不靠近河岸,少了些許風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那排綠化樹有點矮,樹干散枝處離地在一米五至一米六之間,像我這等矮個子都需要低頭才能過,一般人低頭的時候就會更多,他們多數懶得低頭。但我不討厭低頭,我看重的是走的人少,偶爾低頭彎腰,本身也是一種鍛煉。人生在世,許多場合其實是需要你主動低頭的,你一低頭,前面的路就寬了,干擾你的人一少,你走起來實際就通暢許多。
不過有時我也感到挺納悶的,納悶這排樹的種植者為何不選擇開枝散葉在一兩米高的樹,那樣市民不是能更方便地散步嗎?
好在不論你去作怎樣的揣測,這排樹倒確實長得很精神,讓人感到它們棵棵都是“潛力股”。我想這樣的樹要是根植于無人過身的綠化帶,那絕對是不二樹選,保證用不了多少年,就能撐起華蓋,成為城市景觀。可見這排樹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找準自己的位置,它們選擇了一個并不完全適合于它們成長的崗位,其社會價值自然就打了折扣。樹們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我心里一時竟飄起縷縷惆悵,深深為它們抱憾。
但樹與人終究是不同的,人若找錯了方向,發錯了力,那注定是失敗的人生;而樹只要保證腳下是厚實的泥土,只要給它們足夠的時間蓄積,遲早有一天,它們會直插云霄,高不可攀的。如此一思索,我對那排綠化樹的未來又充滿了希望和信心。(摘自《迪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