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生理和心理會發生一些變化,比如智力可能逐漸衰退;性格由外向轉為內向,甚至變得易沖動、多疑;興趣面變窄、生活逐漸變得單調;情緒變得悲觀,容易焦慮、易怒等。這時,作為子女就要掌握一些與老年長輩溝通的技巧。
嘮叨也要認真、耐心聽,給足老人面子 跟老人交流時要專注,要與老人對視,而不是一邊干別的(比如玩手機)一邊敷衍搭腔。對方來言要及時回應,雙眼注視對方。
老人都是要強的 隨著歲月流逝和社會發展,老人能夠感覺到自己的思想認識水平逐漸跟不上社會的步伐了,在一些問題上的決策能力也逐漸不如那些已經長大、獨立的晚輩了。老人想參與決策,想出主意、幫忙,但又幫不上,從而出現焦慮和自卑的心理。對此,和老人交談的時候,要讓老人感到你對他們說的話感興趣,對他們的意見有所重視,這樣能激勵老人把想說的話說完。雖是一個小細節,卻能給老人帶來滿滿的幸福感。
不是原則上的問題,就沒必要較真 倘若老人和子女想得不一樣,也不要輕易對老人說出否定的話語。即使老人的觀點有些偏頗,子女也盡量不較真,順著老人的意思即可。但如果老人由于判斷力下降,有采取危險行為的傾向,或是可能上當受騙,子女就要想辦法中止老人的念頭或行動。
盡管如此,除非當下有隨時可能發生的傷害,否則不宜不顧年邁父母的自尊而批評老人或強行制止老人的行為,應盡量耐心說服老人,必要時通過改變環境、轉移注意力、消除誘因等方法來解決問題。
引導老人保持積極的心態和學習的習慣 子女要鼓勵老人在退休后積極參加娛樂、健身、旅游等活動,可以在工作崗位上繼續發揮余熱,或是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
總之,鼓勵老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自己“動”起來。
(摘自《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