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月
摘 要:本文以情緒體驗與自我效能感為研究視角,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探討座位排布順序對學生自信心的影響。研究發現,不同的座位排布順序給學生帶來了不同的情緒體驗,使其產生不同的自我認知及自我評價,在教學活動中所獲得的自我效能感也有所差異。
關鍵詞:小學生;座位排布順序;自信心;個案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6-0008-02
引? ? 言
每到開學初,教師們總會收到來自家長的特殊要求:請將其孩子的座位安排到盡量靠前的位置。教師們很無奈,這樣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公平性,違背了教育平等的原則。座位排布方式與其空間形式有關,確實潛在地影響著整個課堂氛圍。學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對其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及課堂參與積極性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目前,國內外比較常見的座位排布方式有行列式排列(國內學者稱為秧田式排列或插秧式排列)、圓桌式排列、半圓形排列、U形排列、橢圓形排列、小組式排列、會議式排列及馬蹄形排列。其中最常見、最適合大班教學的是行列式排列,它是班級授課制的產物,17世紀初以來一直是座位排布的主要形式。從應然角度來講,科學的師生比例和人數使得學生無論坐在哪個角落都能受到關注,但事實并不理想。為探究座位排布順序對學生的影響,筆者從學生培養中的熱點——自信心的角度展開相關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目標取樣和方便取樣相結合的方法,選擇一年級7歲男孩川川(化名)及7歲女孩曼曼(化名)為研究對象。川川的父母是某大學教師,祖父祖母是大學退休教師,三代人住在一起,祖父母與父母共同教育川川;曼曼是家里的獨生女,父親是大學講師,母親是一位舞蹈教師。這兩名幼兒家庭結構完整,家長學歷較高,且學生在教室的固定位置是最后一排,這些條件滿足研究需要。
(二)研究工具
編制“自信心行為觀察記錄表格”,記錄學生在座位改變前后的課堂表現。該觀察表從傾聽、互動與情緒三個角度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傾聽主要衡量學生是否愿意參與課堂,不逃避任務;互動包括生生互動與師生互動兩種形式,主動與被動兩種狀態,問答式、情境式、討論式及評價式四種方式,單獨或集體回答教師的問題、與同伴討論問題、反駁與質疑提問都屬于學生的自我表現;情緒主要考量學生在課堂上是否積極自信、輕松愉悅,不緊張、不畏縮,對回答問題和完成任務充滿自信。
編制“訪談提綱”,對家長和教師進行實驗前與實驗后兩次訪談,了解學生在課堂外和在家庭中的行為表現,探究兩名學生的自信心在實驗前后是否有差異。訪談提綱為開放式,主要調查教師與家長對學生自信心的評價。訪談問題從情緒體驗及自我效能感兩個維度出發,包括學生自我評價、自我認知、成就動機三個維度。
(三)研究過程
1.觀察前準備
根據研究主題選擇合適的對象與工具,并制訂觀察計劃。
2.觀察過程
在座位改變前每天進行課堂觀察,記錄學生典型事件。對教師和家長進行訪談,探討學生在教師和家長眼中的形象,獲得更加全面的了解。座位調整后再次進行觀察與訪談。
3.數據搜集
兩位觀察者填寫“自信心行為觀察記錄表格”,對學生自信心進行打分,其KAPPA系數達到95%,較高的評分者一致性提高了本研究的信度。
二、結果及分析
(一)座位排布順序影響學生情緒體驗
自信心是指個體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情,能夠克服各種艱難險阻,鎖定目標堅持到底的一種心理狀態[1]。自信心是一種自我情緒體驗,往往與自我評價、自我認知有關,積極的情緒體驗在自信心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常,坐在前面(插秧式排列)或正面朝向教師的學生(馬蹄形排列等)更能看清楚教師的面部表情,觀察其動作的視角也更全面,受到豐富情感感染的程度更深,使學生自然有一種優越感,認為自己受到了教師的重視;而坐在特別靠后或特別側面的學生正好相反,認為教師不喜歡自己。個案觀察也證明了以上觀點。
班里剛轉來一個新同學。課上,教師直接讓他坐在第一排的空位上。川川上學遲到后發現他第一排的位置被新同學“霸占”了。帶班教師沒有考慮到這件小事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影響,直接讓失去位置的川川坐在了最后一排空位上。這使這個平時很愛笑的小男孩今天一言不發。后來,他委屈地問:“老師不喜歡我了嗎?”
在學生看來,位置在前面的同學才是教師喜歡的人,這種因為不平等排列位置帶來的不同情緒體驗往往維持時間不長,但這種情緒體驗給個人自信心帶來的影響永久存在。車麗萍認為,自信是通過對認知、動機等若干中介的調節來實現其主體作用機制[2]。座位排布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影響著學生的情緒體驗,并在長時間的情緒積累過程中逐漸影響到學生自信心的發展。坐在靠近教師位置的學生會得到更多積極的情緒體驗,久而久之,其自我認同感逐漸增強;而坐在距教師較遠位置的學生則更加自卑、敏感,自我評價不高,缺乏自信。
(二)座位排布順序影響學生自我效能感
在心理學中,與“自信心”概念最接近的是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王娥蕊與楊麗珠認為兩者具有極大相關性[3],學生自信心的發展維度之一是自我效能感的提高[4]。自我效能感是學生在正確的自我評價基礎上,對自己是否能夠完成成人交給的任務或應付某種情境所做出的有效判斷和預期[5]。一般而言,優勢區域的學生在上課時距離教師更近,視覺刺激和聽覺刺激效果都好于其他學生,且做小動作的機會明顯更少,所以注意力更加集中,對于教師的提問能夠更快、更準確地回答,從而得到教師的肯定。這使得這部分學生更容易產生優越感。而坐在不利位置的學生因為接收信息不全面且與教師的互動較少,即使偶爾嘗試與教師互動,也可能由于距離問題沒有被教師察覺,難以得到及時的積極反饋。長此以往,這部分學生變得沉默內向,不愿再參與師生互動,產生消極的心理暗示與自我否定。個案觀察也證明了以上觀點。
曼曼與川川較為沉默內向,不喜歡跟其他學生交流。曼曼很少講話,交流時多選擇點頭或搖頭,上課時雖然看著教師卻在走神,教師提問時,他從未主動舉手。在一次美工課上,教師示范結束后提問:“我看看哪個小朋友學會了?”多數學生不管會不會立刻就舉起了小手,但是曼曼沒有舉手。教師走到曼曼身邊,蹲下來問:“曼曼,你不會嗎?”她輕輕搖頭,低頭不語。雖然她的作品做得非常漂亮,但她沒有信心,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在長期的觀察后,筆者又將兩名觀察對象的位置從最后一排調整到第一排。初期效果并不明顯,這兩名觀察對象仍然較少與教師互動,但是走神現象消失了,能認真聽講。6天后,他們開始用點頭和搖頭的方式與教師進行互動,對于教師的提問基本有了反應。兩周后,他們能夠主動舉手回答問題,也會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學習任務,逐漸有自信且自我效能感不斷提升。“自信心調查表”的評分結果顯示,曼曼的自信心行為平均分由實驗前的66分提高到實驗后的92分,川川的也從70分提高到95分。筆者訪談發現,教師認為學生的自信心顯著提高,家長也覺得有所提高。由此可見,因為座位的排布順序,不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獲得的自我效能感有所差異,坐在前面的學生更加自信,而座位靠后的學生總覺得自己難以完成學習任務。
三、討論及思考
從教育視角來看,座位排布要符合教學要求,根據不同的教學方式、教學原則及教學目標來確定。從生理視角上來說,田慧生認為,座位排布必須遵循孩子的生理發展特征,考慮孩子的視力范圍、身高問題[6]。座位排布對學生的影響受到研究者與教師的廣泛關注,宋秋前等人的研究發現,位于中排的學生學習態度是最積極的,前排次之,而后排最差[7]。Steinzor對座位排布的研究發現,在圓環形的無領導小組討論中,成員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回應。但也有研究者認為座位的排布與學業成績無關。
結? ? 語
綜上所述,教室座位對學生的影響未達成一致共識,但對學生來說有不同意義是事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探究座位排布新方式有一定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1]王娥蕊. 3~9歲兒童自信心結構、發展特點及教育促進的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6.
[2]車麗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機制與功能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02):86-89.
[3]王娥蕊,楊麗珠.促進幼兒自信心發展的教育現場實驗研究[J].教育科學,2006(02):86-89.
[4]王娥蕊,楊麗珠. 3~9歲兒童自信心發展特點的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6(03):45-48.
[5]郭本禹.自我效能理論及其應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7.
[6]田慧生.淺談課堂座位的編排設計及其教育學意義[J].上海教育科研,1995(06):15-16.
[7]宋秋前,丁佩君.座位與學生課堂學習的調查研究[J].教育科學,1999(04):45-4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江蘇省棲霞區教育科學第十一期個人課題“課程調整對隨班就讀兒童共同注意力影響的實驗研究”[項目編號:“棲科個”(20)第543號]的系列成果。
作者簡介:李月月(1991.6—),女,河南焦作人,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