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愛國
本次初中語文展示課的授課教師,能夠根據統編語文教材編寫理念組織教學,突出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教學;同時,關注散文文體特征,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重視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注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整體提升。授課教師注重個性化教學,在展示個人教學素養的同時,體現各自的教學特色。其中,學習活動的設計、引導與深化,既能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也能鍛煉語文教師教學的基本功與創新力。
一、學習活動的設計,依賴于學習情境的嶄新塑造
嶄新的學習情境,源于教師的匠心捕捉。立足新時代、新生活、新環境,教師創設學生廣泛、深度參與的學習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提高他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許艷老師的課,巧借微信朋友圈,設計了系列學習活動:1.假如作者每到一個地方就要發一個朋友圈定位,請同學們瀏覽文章,圈畫表示地點的詞語,完成定位圖;2.發朋友圈配圖,聚焦文中寫景部分內容,畫出心動詞語,并為相應景觀照片命名;3.為圖文配音,選擇自己喜歡的語段,用聲音表達意境;4.朋友圈留言,作者與朋友之間互動對話;5.發朋友圈告別,再配一張圖片,發揮想象描述這幅畫面。5項學習任務緊緊圍繞這篇游記的游蹤、景色特點以及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展開;同時,借助新媒體表達樣式,貼近文本細讀,在閱讀期待與視野融合中,學生個性化閱讀得以充分展開。而方鑫老師則由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初級中學游覽歷程設置學習情境,引領學生認識游記文體特征(所至、所見、所感),將生活情境與文本情境有機融合。由此可見,體現新穎性、獨特性、適切性的學習情境,能夠將語言材料和語文知識結構化,將言語活動經驗轉化為學生具體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并能幫助學生在語言實踐中自覺運用。
二、學習活動的引導,需要關注文本體式與文本個性
學習活動關注文本體式,突出“這一類”文本學習的規律;學習活動凸顯文本“這一篇”的個性化解讀,體現了文學作品解讀的豐富性與獨特性。蔣茹蓓老師抓住《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這篇游記散文的文體特征以及“這一篇”的寫作特色展開學習活動。本課主要安排以下學習環節:1.尋覓蹤跡,梳理游蹤;2.披文入情,鑒賞奇美;3. 景美人美,美美與共;4.拓展閱讀,遷移運用。上述環節緊扣游記散文文體特征展開學習,同時兼顧文本個性,深化文本寫作特色的個性化理解。如“披文入情,鑒賞奇美”環節:學生先結合文中景物描寫,梳理景色特點,體悟作者情感;接著結合《中國國家地理》中冰塔林景觀以及形成原因的相關介紹文字,與原文冰塔林描寫文字進行比較,從語言風格、修辭手法等方面,辨別表達方式的差異。徐麗老師教授《母親石》一文,緊扣梁衡散文“微末見真情,淡筆寫真情”這一特色,展開文本細讀活動。學生品讀文中描寫慈母的樸素平淡語言,從句式特點以及刻畫人物手法等角度開展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引導過程中,需要將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與學科認知情境深度融合。基于學習情境的語文學習活動,必須指向與語文學科本體相關的問題,這樣才能發展學生語文學科認知能力。
三、學習活動的深化,注重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
學習活動如果是平面式的散點展開,必然流于淺層學習;學習活動應該如登山攀巖,在挑戰性活動過程中,容易引發高階思維活動,學生逐步走向深度學習。王霆老師教授《母親石》一文,著力于對題目意蘊的理解,從“一塊普通的石頭”“一塊真正的文化石”“望兒石”“實在是一塊圣母石”“真正成了一塊母親石”等層面,進行多角度探究。蔣茹蓓老師在《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文本主題解讀環節,由淺入深探究文本主旨。學生先找出作者歷經艱辛的語句,分析作者的感受;再補充“高原反應”相關材料,理解作者高原游歷的艱辛;然后知人論世,補充作者馬麗華西藏工作生活27年的艱難歷程;最后,結合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名句“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深化主旨內涵的解讀。高階思維與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多層次思維、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緊密相連。上述學習活動的多樣性、層次性與深刻性,顯然有助于高階思維的催生,也能促進學生與文本展開深度對話,不斷豐富言語圖式,豐富個體言語經驗,提升語言實踐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