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沐妍 吳斌
[摘要]近年來,我國電視綜藝節目行業蓬勃發展。國內電視綜藝節目主要通過引進國外電視綜藝節目模式,在保留其節目原型的基礎上,再進行創新和制作,這帶來了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版權侵權問題。同時,市場上抄襲、復制他人節目模式的亂象時有發生。為避免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同質化現象,在電視綜藝節目模式存在法律保護盲區及其自身法律屬性存在爭議的雙重壓力和考驗下,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版權保護已迫在眉睫。本文提出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版權保護可在立法和行政范圍內,以反不正當競爭法、簽訂保密協議等方式作為保障電視綜藝節目制作人合法權益的其他手段。
[關鍵詞]電視綜藝節目;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版權;保護途徑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并講話,強調“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關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系高質量發展,關系人民生活幸福,關系國家對外開放大局,關系國家安全。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
而電視綜藝節目在引進國外電視綜藝節目模式過程中所引發的版權保護問題應受到重視。首先,電視綜藝節目是指借助電子技術手段,運用電視表現手法,對各種文學藝術等樣式進行的二次創作。其具有類型化、個性化、綜合性等特征。其次,根據現階段的研究觀點,本文所探討的電視綜藝節目模式是指以某種形式固定下來,內部融合多種表現形式,將節目構思、創意等諸多固定元素融合并形成的具體節目框架。電視綜藝節目模式涉及的要素復雜多樣,包括節目創意、流程、語言設計等,這決定了其具備整體性。同時,其具備非固定性,即電視綜藝節目模式從創意發展為一檔完整的綜藝節目,其整個過程會根據觀眾反饋、節目最終效果、制作人經驗等因素做出調整。最后,電視綜藝節目模式是創作人的主觀見之于客觀,是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所創作出的產物[1],具備獨創性。
在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法律屬性存在爭議這一背景下,筆者認為創作者的創意通過制作團隊進行節目策劃并呈現,是從思想向表達過渡的過程,即滿足了內在表達形式這一要件。綜上所述,電視綜藝節目模式是否構成作品,需要結合具體實際分析,尤其需要在關注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內外表達形式和內容上進一步展開討論。本文分析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版權保護現狀以及必要性,并提出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版權保護的建議。
一、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版權保護現狀
(一)國內保護現狀
目前,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日益興盛,但不乏其引進國外電視綜藝節目模式涉及侵權、國內各種抄襲、復制等問題。我國理論界尚未對電視綜藝節目模式性質做出清晰準確的界定,電視綜藝節目模式一般涉及總體流程、環節設置、舞臺布置等系列復雜元素的組合[2],組成較為復雜,針對其內部元素的保護目前沒有特別明晰的法律規定,即便有對其部分內容進行法律保護,這也會暴露很多問題,包括因元素較多導致部分權利的保護缺失、侵權損失難以彌補、事后保護的資源耗費等[3]。
在我國現行著作權法中,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法律問題并不能從中獲得詳細的解答,且電視綜藝節目模式在版權領域獲得保護的案例鮮有。當下,電視綜藝節目市場已經成為市場經濟中的重要一環,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法律保護需要立法、司法者進一步思考。
結合司法實踐,我國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版權保護存在以下兩方面問題。一是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版權侵權難以界定。當電視綜藝節目模式出現侵權行為時,其是否侵權,界定判斷難度高,對司法者裁判的專業水平提出極高要求。目前我國著作權法尚無對電視綜藝節目模式侵權行為的統一判斷標準,司法機關只能遵循一般民事侵權行為的舉證責任分配,即按照“誰主張,誰舉證”。但這賦予原告更嚴格的證明責任,有時甚至阻斷原告在面臨電視綜藝節目模式侵權時獲取法律保障的唯一機會。二是電視綜藝節目模式賠償標準不明。知識產權侵權案件與一般的民事侵權案件相比,其判斷起來更為復雜。對比其他一般的民事侵權損害賠償規則,知識產權損害賠償數額的確立始終被視為國際司法上的一項難題[4]。未來司法者想要通過版權對電視綜藝節目模式進行保護,如何確定電視綜藝節目模式侵權產生的賠償數額問題也是其需要思考的方向。
(二)國外保護現狀
以全局視角反觀國外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版權保護現狀,有利于審視未來我國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版權保護方向。
本文以國外兩類典型案例為例對其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司法保護進行分析,由此得出國外對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版權侵權認定的兩種判斷標準。首先是美國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糾紛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案件—CBS訴ABC案。CBS電視臺對ABC電視臺提起訴訟,理由是ABC電視臺抄襲其電視綜藝節目模式,侵犯其版權,要求ABC電視臺停止侵權,即立刻停止播放所制作的綜藝節目《我是名人,救我出去》。紐約州法官則依據“兩步法”審理該案,即“接觸加相似性”標準,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但歷經數次司法實踐,美國法院基本對電視綜藝節目模式中具有獨創性的情節編排可以受到版權法保護達成了一致意見[5]。
其次是巴西Endemol案。該案原告Endemol公司獨家制作了一檔原創綜藝節目《老大哥》,其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SBT電視臺賠償侵權損失并立刻停止播放綜藝《The Artist House》。巴西法院通過“三段論”方式,即“抽象+過濾+對比”的方式來認定該被告是否構成電視綜藝節目模式侵權[6]。該案中,法官認為在思想創意之外,電視綜藝節目模式中蘊含的商業、技術方法、節目剪輯、布景設置等方面原被告二者都構成了實質性相似,諸如“相似的音樂風格、參賽者和外界聯系的方式等”[5]。因此,最終法院判決原告Endemol公司勝訴。比較上述國外兩類典型案例可以得出,無論是“兩步法”,還是“三段論”,其電視綜藝節目模式侵權判斷標準最終都回歸法院對“實質性相似”的判斷上,這為我國司法實務判斷電視綜藝節目模式侵權的標準提供了借鑒。
二、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版權保護的必要性
(一)保護節目制作人的版權
電視綜藝節目模式作為一種智力成果,從其構思到創作過程匯聚了許多人的心血,其創作過程凝聚了創作者的智力選擇和創造[7]。抄襲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創意也就是竊取了創作者的智力勞動成果,會對節目制作人的權益造成損害[8]。
(二)鼓勵電視綜藝節目的創新
“創新”無疑是近幾年的熱點詞匯,尊重知識、崇尚創新等知識產權風尚正逐漸成為中國民眾的主流意識[9]。電視綜藝節目模式作為創作者的智力創作成果,可為創作者帶來收益。而當前我國相關行業的電視綜藝節目模式基礎薄弱,相關企業雖然意識到了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重要性,但是受限于專業人才不足及人才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等客觀原因,電視綜藝節目模式尚待發展,同時未來我國的電視綜藝節目創新也需要相關法律提供保護和支撐。
(三)蘊藏巨大的文化價值
電視綜藝節目火爆的收視率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價值,包括制作過程中商業性的衍生產品,以及高收視率下的各種代言和廣告植入[10]。同時,其產生的文化價值更是不可估量。電視綜藝節目模式屬于文化產品,各國的電視綜藝節目模式是各國不同文化觀念的體現。而某電視綜藝節目模式能夠在他國得到傳播,無疑證明該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傳播成功,也從側面印證了其所代表的國家的文化觀念得到了他國普通民眾的認同。
本國的思想觀念通過大眾媒介手段向他國輸出,即屬于文化滲透,會對其他國家或者地區的文化傳統以及思想價值觀念產生較大的影響[11]。而電視綜藝節目模式在全球范圍內的交易是文化傳播全球化的體現,在電視綜藝節目模式交易中,其輸出方即版權方會要求所輸出的電視綜藝節目保持原型模式,使該電視綜藝節目維持了版權方所在國的文化符號特征,為其帶來不可估量的文化價值[5]。
(四)規范國內電視行業的競爭秩序
目前,我國廣播電視行業快速發展,但電視綜藝節目則基本處于同質化競爭階段。所謂同質化,從廣播電視學方面解讀,是指電視媒體基本以相同的節目制作手段、流程來傳遞內容,且節目類型大體一致的各類信息的現象[5]。雖然適度模仿是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發展的動力,適度同質化競爭在當今社會也是必然,但是過度抄襲會導致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千篇一律,破壞行業有序的競爭氛圍,不利于我國在文化差異中保持自身文化特質,以及維護我國的文化主權。
三、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版權保護的建議
(一)完善立法保護
1.將“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納入版權保護范疇
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第三條對“作品”定義:“本法所稱的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現的智力成果,……(九)符合作品特征的其他智力成果。”面對市場上不斷涌現的新類型創作成果,該內容直接通過立法點明該項兜底條款的真正內涵,為中國未來可能出現的新類型的作品敞開法律意義上的大門。筆者認為在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符合一定獨創性的前提下,將其納入版權保護范疇,實屬必要。
2.頒布必要的單行條例保護電視綜藝節目模式
將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納入版權保護范圍屬于創新性提議,其實施會面臨不小的壓力和考驗。因此,為保護符合獨創性要求的電視綜藝節目模式,更好地引領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市場的健康發展,筆者建議相關部門通過制定必要的單行條例來作為保護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法律過渡手段,如制定《電視綜藝節目模式保護條例》等,其內容可包含電視綜藝節目模式中權利人的權利行使、侵權認定和責任承擔等[12]。
(二)建立登記備案保護制度
目前,電視綜藝節目市場火爆,國內電視綜藝節目多是引進國外的電視綜藝節目模式再進行創新。這引發的版權糾紛不在少數,例如唐德影視訴燦星文化一案,該案源于燦星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引進荷蘭Talpa公司的綜藝節目模式“The Voice of China”。國內電視綜藝節目要引進國外電視綜藝節目模式,并將其再創新和制作,這應做好統一的版權登記[13]。電視綜藝節目模式一旦完成登記備案,權利人依法可以獲得登記的相關憑證,即具有證明力,此做法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引進國外電視綜藝節目模式而產生的版權糾紛。
(三)運用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被稱為知識產權法的兜底性法律條款,要保護權利人合法權益可借助懲罰不正當競爭行為來實現。當知識產權領域內的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難以對電視綜藝節目模式進行有效保護時,兜底性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可對電視綜藝節目模式創作者的權益進行保障,這也不失為一劑良方。
電視綜藝節目模式自身存在的經濟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定性為商品的范疇。但在實踐中抄襲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行為要想通過適用禁止混淆條款得到規制,必須針對的是同類型的電視綜藝節目,因為只有在同類型的電視綜藝節目中適用相同或者相類似的流程、節目編排、舞臺設計等節目模式要素才會引起公眾混淆[14]。綜上所述,抄襲電視綜藝節目模式并將其運用在同類型的綜藝節目上的行為,才可能適用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第六條,以獲得有效規制。例如上述唐德影視訴燦星文化關于知識產權糾紛一案,唐德影視即是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來獲得救濟的。
反不正當競爭法與知識產權法存在某些自然聯系,反不正當競爭法對知識產權法起著補充作用[15]。但反不正當競爭法作為補充性條款來保障創作者權益,在某種程度上也增加了案件的不確定性。
(四)簽訂保密協議保護
電視綜藝節目模式通過簽訂保密協議來對自身進行保護,也可以理解為按照商業秘密來獲取法律保護。在巴西Endemol案中,被告SBT電視臺在與原告Endemol公司進行磋商之際,獲悉其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內容應當屬于商業秘密。因此,即使原告Endemol公司在《老大哥》的電視綜藝節目模式上不能獲得版權方面的合法保障,也可主張按照商業秘密保護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相關法律涉及的先合同義務也可以說明雙方在磋商談判中一方獲悉他人商業機密而泄露的這一行為的非法性。
四、結語
雖然電視綜藝節目模式法律屬性界定尚存爭議,但是筆者認為電視綜藝節目模式在符合獨創性等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完善立法來獲取版權保護。在司法實務中,創作者可以尋求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及通過簽訂保密協議等版權領域之外的其他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但電視綜藝節目模式最優化的法律保護路徑應當是肯定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版權客體地位,構建起我國電視綜藝節目模式嚴密的法律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劉洋.綜藝節目模板的法律保護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9.
[2]周小禹.電視節目模式著作權保護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6.
[3]曹敏.論綜藝節目模板的著作權保護[D].蘇州:蘇州大學,2019.
[4]吳漢東.知識產權損害賠償的市場價值基礎與司法裁判規則[J].中外法學,2016(06):1480-1494.
[5]張麗麗.綜藝節目模板的版權保護[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4.
[6]孫潔麗.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著作權保護[J].傳媒,2017(02):90-92.
[7]何靜.論綜藝節目模式的知識產權保護:以《中國有嘻哈》與《Show Me The Money》為例[J].河北企業,2020(07):147-148.
[8]易繼明.中美關系背景下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J].知識產權,2020(09):3-20.
[9]馮元慶.論綜藝節目模式的知識產權保護[J].法制博覽,2017(18):195-196.
[10]薛丹.從“好聲音”看電視全球傳播的文化問題[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3(05):132,134.
[11]楊斌.電視節目同質化現象的分析及其對策[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11):23-24.
[12]霍正瑋.論電視綜藝節目的創新性的法律保護:以模塊保護為視角[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0.
[13]顏希文.電視綜藝節目的知識產權保護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7(11):113-114.
[14]張禮.電視節目模式知識產權保護研究[D].煙臺:煙臺大學,2019.
[15]孔祥俊.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適用與完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