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 懌 / 文
編者按
11月8日,主題為“質量、韌性與可持續”的第四屆進博會國際質量創新論壇在滬舉行。本次論壇得到了國際質量界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國際質量科學院、歐洲質量組織、美國質量學會、國際項目管理協會、英國標準協會等國際專業組織的負責人,通過線上方式或致辭、或演講。本文輯要六位專家觀點,分享給大家。

當今世界的發展形勢,對追求卓越績效以應對激烈市場競爭的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需要變得更加靈敏,需要適應互聯網及其技術對質量體系日益擴大的影響,需要應對速度越來越快的不確定變化。同時,也對質量方法論和專業人士提出新的挑戰。不僅質量領域需要提出提高質量韌性的新方法,質量專業人員還需要運用質量思維,不斷提高在溝通、財務、營銷和戰略規劃方面的技能,指導團隊改進工作,更加廣泛頻繁地創造新價值,幫助企業或組織在更短時間內快速解決問題、促進績效提升。
本次論壇選擇了一個非常好的主題,有助于我們質量發展的未來。歐洲質量組織作為歐洲的專業質量組織,希望搭建一張廣泛覆蓋的世界性網絡,促進歐洲社會整體的發展與進步,必須加強與世界各地的聯系。我們與上海的質量組織一直保持良好的友誼,不斷交流學習、共促質量發展,至今我們還能回想起到上海參加亞太質量組織年會的甜美回憶,以及一起參加國際質量會議的情形。由于疫情,我們距離上一次面對面的會晤已經有一段時間,我們希望能盡快擺脫疫情,更好地推進歐洲和中國的質量合作。

從歷史的視角梳理經濟的發展和ISO認證的發展,不難發現質量提升的領域在不斷拓展和深入。可以說,質量的發展在不斷演進,永不止步。
業務和服務的質量,最終呈現為客戶感知到的價值質量,即我們所做工作的價值,不管我們自己覺得做得如何,如果客戶不能感覺到就沒有用。我們需要想方設法,把服務質量和業務質量捏合在一起,讓客戶感知到價值質量。當然這需要很多支持,譬如人、工具、流程、文化等的持續質量提升。
差異化和脫穎而出是兩種概念。差異化就是你的產品和別人有不同之處,而脫穎而出是指獨一無二的東西。和別人不一樣,并不意味著你會一直不一樣。對產品或服務的復制是很容易的,但對客戶體驗的復制很難。因此,如果能做到讓客戶滿意的體驗,即使被復制了產品或服務,我們也能在沒有任何差異化的情況下實現脫穎而出。
未來,取決于質量的智能,而非質量的控制。質量的智能包涵很多東西,需要與學界共生,與方案供應商共生,以逐步實現經營質量、服務質量和價值質量。
變化是永恒不變的。一些職業正在走向消亡,一些職業正在通過調整來適應新的變化,一些新的職業正在出現。全球各式各樣的變化,對項目管理的韌性和可持續性也提出了挑戰,出現了一些新的項目管理模式,如綠色項目管理、可持續的項目管理等。
項目經理需要具備韌性,不僅要完成指標、任務,而且要在完成指標的同時考慮如何對未來負責、對社會負責、對整個生態環境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
俄羅斯有一家世界上最大的鎳和鉑金制造商,去年曾發生過一起萬噸石油泄漏事故,破壞周邊環境達18萬平方米,遭受的罰款達1400多億盧布,后續的懲罰還包括持續25年規劃幫助受污染地區恢復生態和經濟秩序。對這家公司來說,這是非常沉重的負擔和責任。因此,組織管理和項目管理應是雙向關系,需要從可持續發展目標起步,思考戰略、組織和具體項目,層層細化和推進可持續發展的細分指標。
國際項目管理協會(IPMA)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項目管理的協會,開發了一些管理系統、標準等,幫助從業人員改變思維方式、適應變化的環境,以便更好地結合可持續發展目標進行項目管理,實現組織韌性和項目韌性。
英國標準協會(BSI)致力于通過標準激發彼此間的信任,推動創新和最佳實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打造一個韌性的世界。
組織韌性是“組織為了生存和繁榮預測、準備、響應和適應漸進性變化和顛覆性變化的能力”。BSI通過開發組織韌性的框架,找到組織韌性三個相互聯系的領域:運營韌性,包含了所有領導和管理組織、產品及服務的各個方面;供應鏈韌性指所有可以中斷公司業務的供應鏈風險,比如洪水、氣候變化、網絡安全、貿易政策等;信息韌性,包括網絡安全威脅、用戶使用意外、數據流失等。在三大領域中,可以看到四類關鍵變量:領導力、人員、流程和產品。
BSI關于組織韌性的報告顯示,新冠疫情的爆發導致組織內外部風險因素集聚,企業業務出現了波動甚至可能中斷,領導層對于自身組織韌性的信任程度已有所下降,因此組織的當務之急,是應該更多地將關注點放在構建抗風險系統上,管理好各類波動和威脅,提升組織韌性。報告顯示還顯示,在中、美、印、英、日五國中,中國企業顯示出極強的彈性和韌勁。
國際公認的碳中和標準PAS2060,將有助于企業減少碳排放,在可持續框架內提高組織韌性。
目前,能源發展面臨三大挑戰:一是傳統化石能源儲存量不可持續,所有的化石能源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氣,將在未來百年內消耗殆盡。二是化石能源的消耗集聚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生態環境惡化、極端天氣頻現,因此必須找到新的能源發展出路,支撐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三是能源轉型過程中,大部分新能源有隨機性、間歇性或季節性特點,給當前整個電網的穩定性、安全性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未來能源可持續發展、“兩碳”目標的實現,需要一場能源消費革命、供給革命、技術革命、體制革命。能源消費革命是調整整個能源消費結構,改變以往依賴高能源、高資源的發展模式,抑制不合理的能源消費,實現節能優先;能源供給革命是改變綜合能源供給的形式,包括水、電、光等互補,形成煤炭、油氣、核心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能驅動的能源供應,其中管網建設非常關鍵;能源技術革命以綠色低碳為方向,實現技術的創新、商業的創新等,提高利用效率,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儲能技術的發展;能源體制革命是還原能源的商品屬性,通過構建有效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來推動能源消費革命、供給革命、技術革命。
所有的能源都來自于核能,核能技術的發展使得核電的安全性相比核電發展初期至少提高100倍甚至更多,為未來清潔低碳能源規模化發展創造了條件。此外,核電不但可以供電、供熱,而且可以制氫、海水淡化等。
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需要更可靠、更清潔、低碳的能源,基于新型能源的電網需要更多的儲存和智能技術,特別是大型重工業負荷電網需要水電、核電、火電作為基荷保障。核能技術在今后30年還會繼續發展,中國核電裝機應該在7.3%到10%左右,發電量應超過20%。高質量發展需要高水準清潔低碳能源的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