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編輯部

一、“新冠”的“冠”誤讀為。“ 新冠” 現在幾乎每天都用, 常有人將“ 冠” 誤讀成。“冠”是個多音字:讀,名詞,指帽子或形似帽子的東西;讀,動詞,指戴帽子。“新冠”是“新型冠狀病毒”的簡稱;“冠狀病毒”是一種球形病毒,因其外膜上有形似中世紀歐洲王冠上的棒狀突起而得名。“新冠”的“冠”取“王冠”之義,因此當讀而不讀。
二、“戴口罩”誤為“帶口罩”。“戴口罩”是有效的防疫措施,在相關宣傳中常被誤為“帶口罩”。“戴”指把物品加在能發揮其功用的身體某一部位,“帶”指隨身攜帶、拿著某物品。顯然,“戴口罩”才能阻止病毒入侵呼吸系統。
三、“共渡難關”誤為“共度難關”。新冠病毒肆虐,各行各業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共渡難關”成為一個高頻詞,其中的“渡”常誤為“度”。“度”與“渡”均可指跨過、越過、經過,古漢語中常混用,但如今二者已分工:“度”與時間概念搭配,如度日、歡度佳節;“渡”與空間概念搭配,如渡河、遠渡重洋。難關,本義指難通過的關口,是空間概念,與之搭配的應是“渡”而不是“度”。
四、“杏林”誤為“杏壇”。廣大醫務人員不顧個人生命安危,在抗疫一線做出重大貢獻。不少詩文用“杏林天使”來稱頌他們,但“杏林”常被誤為“杏壇”。“杏林”與三國吳人董奉有關,據說他看病不收錢,只要求病愈的人在他家附近種杏樹,日久蔚然成林。后世以“杏林”稱良醫,也指醫學界。“杏壇”則與孔子有關,相傳孔子曾于杏壇之上授業,后世便稱講學之地為“杏壇”,現泛指教育界。
五、“宵禁”誤為“霄禁”。在報道國外防疫措施時,“宵禁”頻頻見諸各大媒體,但常常被誤成“霄禁”。“宵”指夜晚,“霄”指云、天空。宵禁,即禁止夜間活動。大多數人白天要工作,所以許多國家只限制夜間活動。為防疫而宵禁,與云、天空無關,不能寫成“霄禁”。
六、“擠兌”誤為“擠對”。在新冠疫情威脅下,一些地方的醫療系統幾近崩潰,不少媒體稱“醫療資源出現擠對”。其中的“擠對”應為“擠兌”。“兌”即兌換;“擠兌”本指銀行券持有人爭相向發行銀行兌換現金的現象,嚴重時會使銀行崩潰,失去兌付能力。醫療資源被擠占,可類比為“擠兌”。“擠對”指逼迫別人屈從,“醫療資源出現擠對”說不通。
七、“副作用”誤為“負作用”。有媒體報道,某些防治新冠肺炎的疫苗或藥物出現了“負作用”,這里的“負作用”應為“副作用”。任何藥物的藥理作用都不是單一的,對特定的疾病而言,起治療作用的是“主作用”,對治療無效的其他作用是“副作用”。“副”與“主”相對,強調的是附帶。
八、誤用“嘆為觀止”形容疫情失控。有媒體在報道美國疫情失控的新聞時稱:美國疫情防控形勢,讓人“嘆為觀止”。“嘆為觀止”是個成語,表示所見事物好到極點。新冠疫情是人類歷史上的大災難,不能用“嘆為觀止”形容。
九、“科創板”誤為“科創版”。2020 年11 月,螞蟻集團發布暫緩上市公告,其中將“主板”“科創板”錯成了“主版”“科創版”。“板”指板塊,本指地球巖石圈的構造單元,引申指具有共同特點或聯系的各個組成部分。“主板”“科創板”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板”取“板塊”之義。“版”指用于印刷的上面有文字、圖形的底子,“版塊”僅用于報刊、節目中。
十、“螺螄粉”誤為“螺絲粉”。2020 年,廣西柳州特色小吃螺螄粉走紅。不少商家在宣傳時錯把“螺螄粉”寫作“螺絲粉”。螺螄,淡水螺的通稱,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螺絲,是螺釘的俗稱,是圓柱形或圓錐形的零件。螺螄粉以螺螄為主要食材,和螺絲無關。
(郝景田摘自“咬文嚼字”微信公眾號,西米鹿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