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華威

生態學中有許多有趣理論,我印象最深的是“r 對策”與“K對策”。這里的“r”,是英語(速率)的首字母,“K”來自德語詞匯(容納極限)。它們是兩種基本生態對策。
屬“r 對策”的生物(又稱“r 對策”者),個體小、壽命短,存活率低,擴散能力強,有較高的生殖率,如昆蟲和雜草。相反,“K 對策”者,個體大、壽命長,存活率高,擴散能力弱,生殖率低,但有較高的競爭力,如喬木和大型肉食動物。
簡言之,“K 對策”者精耕細作,以“質”立足;“r 對策”者廣種薄收,以“量”取勝。“r對策”者將主要能量用于繁殖,是人海戰術,故又被稱作“機會主義者”。比如,一只翻車魚產卵量最多可達3 億粒,但存活率極低。而“K 對策”者將許多能量和精力用于提高存活率,多有親代關懷行為。比如,人類通常會對子女照顧長達18 年。
人類整體采用“K 對策”,但就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國家及地區而言,亦可分為“K 對策”和“r 對策” 兩種取向。比如,文明程度較低的古代,人類采用“r 對策”;相反,文明程度高的現代社會,人們采取“K 對策”。
“r-K 對策”理論告訴我們,“K 對策”者占用較多資源,所以存在環境容納極限,一旦環境惡化,種群數量低于平衡點,可能長期無力恢復,甚至滅絕,這就是不少“K 對策”者,如大熊貓活著活著就把自己活進“動植物保護名錄”的原因。“K 對策”者的另一代表——恐龍,其滅絕原因,可能就是不適應白堊紀的環境劇變。許多“K 對策”動物的滅絕對人類是個警示:生命只負責演化,不負責為特定物種保留永久席位。進化的長河里,再強勢的生命也不過是浪花一朵。
相反,“r 對策”者遷移擴散能力強,不受環境容量所限,能于夾縫中求生存,即使環境驟變,其種群恢復也很快。這就是很多有害生物(如田間病蟲、雜草)無法徹底鏟除的根源。人們不斷反思,目前已達成作物病蟲害“綜合治理”的共識:不再追求斬草除根,而是把危害控制在“不影響作物生長的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r-K 對策”理論還常被引入其他領域,解釋一些社會及文化現象。
比如,在信息學中,電影、電視和書籍,投入大、風險高,但有長久影響力,屬于“K 對策”類信息。而微視頻、微信、微博等,其信息體量小、壽命短,但數量龐大,是“r 對策”類信息。
“r 對策”類信息通過手機、電腦等終端,形成的高繁殖力、高擴散力,想必大家都有切身體會。“r 對策”類信息的高擴散力使得不少機構、媒體作者都有微型化、“r 化”創作的沖動。通過制作簡短有趣的“快餐”類文章,以博得讀者青睞。
既然“r 對策”信息這么強勢,那“K 對策”信息,比如書籍,將來會消失嗎?
書籍作為一種有厚度、深度的“K 對策”信息——盡管會受到“r 對策”信息的沖擊,但會和后者共存——因為許多“r 對策”類信息其實就是對“K 對策”信息通俗化的簡化和分解。所以,作為源頭,書籍類“K 對策”信息不會消失。這雖與動植物界的“r-K 對策”有所不同,但其表征是一致的:即相互制約,彼此影響,同存共榮,誰也取代不了誰。
需要進一步補充的是,“r-K對策”理論表明,“r 對策”者壽命較短,存活率低,處在食物鏈底端。老虎和蚊子誰才是王者,不辯自明。
生物界中,人類是“K 對策”者,但要有容忍“r 對策”者的胸懷,接納“r 對策”者的無處不在,這兩者對立而統一。這正如《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所言:“一個人同時保有兩種相反的觀念,還能正常行事,這是第一流智慧的標志。”
(水云間摘自2020 年11 月29 日《今晚報》,張云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