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
最近看到一套話,說:“猶豫該不該做的時候,做;猶豫該不該買的時候,別買;猶豫該不該說的時候,不說。”
剛看到時,我覺得這話漏洞很大。比如,猶豫該不該做,就一定要做?如果是壞事也做嗎?但后來一琢磨,雖然這句話不嚴謹,但是有價值。
關鍵在“猶豫”兩字。猶豫買不買時,我們在猶豫什么?值不值。猶豫說不說時,我們通常在猶豫爽不爽——不說憋著難受。值不值、爽不爽,都是當下的判斷。“值”和“爽”的感受終會過去,但損失錢財、得罪人的成本是要長期承擔的。所以說,別買,別說。
但是做不做不一樣。猶豫做不做時,我們通常衡量的是難不難。時過境遷,你只要不做,你還是不知道它難不難,只有做了才知道,所以就做吧。
(摘自“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維寶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