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珺

《漁莊秋霽圖》

《容膝齋圖》
在中國畫歷史上,有一片獨特的天地。在一水兩岸間,沒有人煙,沒有喧鬧,甚至沒有一片游云。這就是元代大畫家倪瓚創造的清凈世界。
1355 年的秋天,54 歲的倪瓚在好友的漁莊小住幾日。一日飯后,他研墨展紙,揮毫而就。
一河兩岸躍然紙上,近處是山石陂陀、樹木五六棵。中景仿佛是一片湖光,遠處有幾層矮坡,起伏有致。整幅畫沒有一絲人跡,也沒有一聲鳥語, 頗有道法自然、遺世獨立的意味。友人看罷連連稱贊,小心地將畫作收藏起來。這幅畫就是倪瓚的代表作之一《漁莊秋霽圖》。“一河兩岸”式的山水圖式是倪瓚山水畫作的經典符號,它將畫面分為近、中、遠三段,近景多是陂陀山石,近似丘陵,其上大多長著樹木。雖然很難分辨出樹木究竟是什么樹種,但倪瓚筆下的樹總是筆直地挺立著,是君子“正直特立”品性的象征。
“三段”中的中景,是一片水域。由于倪瓚生活在太湖周邊,所以畫中的水域被后人認為是太湖的風景。不過,倪瓚畫水幾乎從不付諸筆墨,既沒有一根線條,也沒有一塊墨,完全是一塊空白。之所以稱其為“水域”,是因為視覺感受造成的結果,觀眾面對倪瓚的山水畫作可以很明確地感覺到畫家站在水濱的某一個岸邊,他最先看到的是岸邊的沙渚,還有沙渚之上的幾株樹木,它們一般都會遮住水域。這種遮擋正好可以打破水域的空白,也可以起到連接遠景的作用,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遠山頂端的空間大多數時候被倪瓚題上了詩文,那些具有濃郁隸書味道的楷書,應和著后世藏家的諸多印章,將遠景裝飾得豐富多彩。
倪瓚筆下的“ 一河兩岸”,天在上,地在下,中間常有一座寂寞孤獨的草亭。“他畫草亭,其實是在畫人的命運。倪瓚將人的居所凝固成江邊寂寥的空亭,以此說明,人是匆匆過客,并無固定居所,漂泊生命沒有固定的錨點。”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朱良志說,“倪瓚的孤亭包含著他生命的憂傷。元代的異族統治,家道中落,世俗中的蠅營狗茍,影響了他的思想,也是他思考生命意義的直接動因。”倪瓚最著名的《容膝齋圖》源于陶淵明“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的詩意。人生在世,即使居所再大,也是容膝齋。在倪瓚看來,人生就是一個點,所居只是無限乾坤中的一個草亭,荒天古木中的一角。
倪瓚曾為友人畫過一幅山水,并題詩云:“乾坤何處少紅塵,行遍天涯絕比鄰。歸來獨坐茆檐下,畫出空山不見人。”“空山不見人”的無人之境,是在道禪哲學影響下的獨特觀念,也是文人藝術的至高境界。中國傳統山水畫大多是為了表達畫家的山林之趣,但倪瓚試圖超越這種模式,他畫畫不只是為了表達愛山水、愛隱逸、愛清凈,而是要表達對人生的思考。
自47 歲開始,一直到生命結束的20 多年時間中,除了偶爾回無錫之外, 倪瓚一直在蘇南、浙北等地漂泊,最后客死他鄉。而63 歲后,由于戰亂的關系,倪瓚常常在小舟中過著“船底流澌微淅淅,葦間初日已團團”的生活。人們如今所見其傳世作品,大都作于這一時期,可謂“漂泊者之歌”。
(大浪淘沙摘自2020 年11 月13 日《解放日報》,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