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金



[摘 要]以教材為根本,結合歷年中考真題,重視教材中相關知識點和重要幾何模型的梳理,是教師在上每節新課前要做的功課.教師應重視挖掘教材,并靈活拓展,讓學生真正進行深度學習.教師教學,既立足教材,又靈活拓展,能有效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角平分線;性質定理;教材
[中圖分類號]? ? G633.6?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35-0018-03
一、學情分析
《角平分線》是北師大版教材八年級下冊《三角形的證明》中的內容,學生已經在七年級探索并認識了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在八年級上冊學習了“互逆命題”“互逆定理”的概念,具備了一定的幾何推理能力,基本掌握了幾何圖形研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但是對定理間的內在聯系及定理的應用缺乏深入的研究.我們借助引導學生學習角平分線性質的逆定理(在一個角的內部,到角兩邊的距離相等的點在這個角的平分線上),讓學生厘清定理間的內在聯系,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證明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探索并證明角平分線的判定定理(性質的逆定理);能運用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和判定定理解決問題.
難點:命題中的條件對命題的影響;歸納整理出幾何模型.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分析角平分線性質定理中包含的條件和結論,并合理調換條件和結論的位置產生新的命題,展開對新命題的研究.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通過對新命題的深入研究,提煉歸納對角互補的幾何模型,加強幾何模型歸納和應用的意識.
四、教學過程
1.理解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
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角平分線上的點到這個角兩邊的距離相等.
問題1:“角平分線上的點到角兩邊的距離相等”這個命題的條件和結論分別是什么?
學生回答:條件是角平分線上的點到兩邊的距離,結論是相等.
問題2:你能結合圖形用幾何語言正確表達出來嗎?
學生動手畫圖,書寫已知和求證.
已知:如圖1,點[P]在[∠AOB]的平分線[OC]上(改成[OC]平分[∠AOB],點[P]在[OC]上),[PD⊥OA],[PE⊥OB],垂足分別為[D],[E].
求證:[PD=PE].
問題3:這個命題證明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學生:兩角一邊的條件可以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進而證明對應線段相等.
問題4:你能用幾何語言表達這個定理嗎?
學生:可以.∵[OP]平分[∠AOB],[PD⊥OA],[PE⊥OB]
∴[PD=PE].
師:標注條件①②③.
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就是①②?③.
①[OP]平分[∠AOB];② [PD⊥OA],[PE⊥OB];③ [PD=PE].
設計意圖:教材中對這個定理的證明有完整的過程,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分析定理中的條件和結論并正確表達出來.通過畫圖(如圖2)、標注條件、編朗朗上口的句子、畫完整的圖形等教學細節,使學生加深對定理的理解.
2.角平分線判定定理的探索
問題5:角平分線上的點到角兩邊的距離相等.這個定理的逆命題是什么?是真命題嗎?
學生:到角兩邊距離相等的點在這個角的平分線上.(其實學生不太懂,課本上寫著就照念了)
問題6:標注條件角平分線的性質是①②?③,性質的逆命題大多數是它的判定定理.例如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前者是平行線的性質定理,后者是平行線的判定定理.那么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的逆命題是①③?②還是②③?①?
學生回答:②③?①.
問題7:你能結合圖形(如圖3)寫出條件和結論嗎?
學生:可以.
已知:(補充“點[P]為[∠AOB]內一點”)如圖4,[PD⊥OA],[PE⊥OB],垂足為[D],[E],[PD=PE].
求證:[OP]平分[∠AOB].
問題8:這個命題證明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學生:一角兩邊的條件可以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進而證明對應角相等.
師:不夠準確,這里的兩邊一角并不是[SAS].應該是直角三角形的[HL]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進而證明對應角相等,得角平分線.
問題9:你能用幾何語言表達這個定理嗎?
學生:可以.
∵如圖4,[PD⊥OA],[PE⊥OB], [PD=PE],
∴[OP]平分[∠AOB].
師:標注條件①②③.
①[OP]平分[∠AOB];②[PD⊥OA],[PE⊥OB];③[PD=PE].
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就是①②?③.
角平分線的判定定理就是②③?①.
設計意圖:在幾何教學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的互逆定理,這些定理很多時候都是圖形的性質定理和判定定理.教學時,教師可以不斷地使用“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這兩個最初的互逆定理來啟發學生,讓學生在學習幾何的過程中能夠厘清知識點之間的關系.
3.對條件和結論調換位置產生的新命題
問題10:上面的標注條件①②③,有①②?③,還有②③?①,那么有沒有①③?②,大家動手畫圖試看看.
學生:應該有吧.
師:根據已知條件,邊演示邊講解.
問題11:如圖5:這個作圖過程說明了什么問題?
師生:已知[OP]平分[∠AOB],[PD=PE](以[P]為圓心,[PE]的長度為半徑畫圓,交[OA]于[D]點),但不能保證 [PD⊥OA],[PE⊥OB],也就是①③?②這個命題是假命題.這也說明了條件②是研究角平分線定理的前提條件,標注條件①③分別作為條件和結論構成了互逆定理,這樣也符合互逆命題的概念.
問題12:如圖6、圖7,已知[OP]平分[∠AOB],[D],[E]分別在[OA],[OB]上,且[PD=PE].
師:大家分組看看,針對這樣的已知,可能會提什么問題呢?(設計題目)
生1:如圖8,若[PE=PD=5],[OE=8],點[P]到[OB]邊的距離等于4,[OD=]? ? ? ? ? ? ? ? ? ? ? .
師:出題者上臺講題.
針對已知題設可能會出現的兩種情況,根據尺規作圖很容易分類討論.
這類填空題是有區分度的好題.
生2:如圖9,求證[△ODP≌△OEP].
師:很好,我們分析一下條件.[∠DOP=∠EOP],[OP=OP],[PD=PE]能直接證明嗎?
生2:(上臺講題)先根據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作輔助線[PN],[PM]得[PN=PM];再根據[HL]證明[△PDN≌△PEM],間接得到[∠ODP=∠OEP];最后根據[∠ODP=∠OEP],[∠DOP=∠EOP],[OP=OP],證明[△ODP≌△OEP].
師:非常好.根據圖形直觀判斷,我們肯定可以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在條件不滿足全等判定條件時,我們通過二次全等得以證明,生2思路很清楚.
生3:如圖6,求證[∠ODP=∠OEP],[OD=OE].
師:根據上面問題的解答,這個問題就很顯然了吧?延續生2的全等三角形思路,對應角、對應邊相等就沒有問題了.大家再想想如圖7的情況可以求證什么?兩個三角形全等?[∠ODP=∠OEP]?
生:不可能,看著就不相等.
師:角不能相等可能會有什么其他數量關系?
生4:如圖10,求證[∠ODP+∠OEP=180°].
師:非常合理的猜測,證明看看.
生4:(上臺講題)先根據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作輔助線[PN],[PM]得[PN=PM];再根據[HL]證明[△PDN≌△PEM],得到[∠ODP=∠PEM],間接可以得到[∠ODP+∠OEP=180°].
師:好棒!思路清晰,講解完整!點C在角平分線上的位置不同,圖形也不一樣,如圖11、圖12、圖13.
問題13:應用我們這節課所學,大家能否解下面的題目?
已知:如圖14,在四邊形[ABCD]中,[∠ADC+∠ABC=180°],[AC]平分[∠BAD].求證:[BC=CD].
問題14:角平分線,對角互補,線段相等,三條件解題的關鍵是:角平分線基本圖形輔助線是什么?
學生:兩垂直.
師:非常棒!動手試看看,誰可以上臺來講題?
生:作兩垂直線段如圖15,根據對角互補可以得到[∠ABC=∠CDM],根據角平分線的性質可以得到[CN=CM].還有直角這個條件,就可以證明[△BCN≌△DCM].
師:看來大家都非常熟練掌握了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對于它的基本圖形中的兩垂直也是印象深刻.對角互補的模型應用值得我們繼續研究,將它整理成一個專題,希望你們在課后查有關對角互補模型的資料,我們下節課再來一起分享和展示.
設計意圖:對于初中階段出現的幾何模型,學生一直是一知半解,大多是在解題時教師才提及這個就是對角互補的模型.但是對于各個幾何模型的根源及原生形態,很少有人提及.筆者認為在數學教學中注重拓展知識的自然性,有助于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能聯想到最原始的基本圖形,分解圖形,降低難度.
4.課后作業
(1)如圖16,[∠AOB=∠DCE=90°],[OC]平分[∠AOB],求證:[CD=CE],[OD+OE=2OC].
(2)如圖16,[∠AOB=∠DCE=90°],[CD=CE],求證:[OC]平分[∠AOB].
以教材為根本,結合歷年中考真題,重視教材中相關知識點和重要幾何模型的梳理,是教師在上每節新課前要做的功課.教師應重視挖掘教材,并靈活拓展,讓學生真正進行深度學習.
[? ?參? ?考? ?文? ?獻? ?]
[1]? 佩利格里諾,希爾頓,沈學珺.運用深度學習提高21世紀能力[J].上海教育科研,2015(2):1.
[2]? 朱紹志.中學數學教學要追求“五精”[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8(35):46-49.
[3]? 李軍.重視互逆命題教學,提高解題教學品位[J].中學教學,2014(14):32-33.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