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凌翔 中國人民銀行汕頭市中心支行
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汕頭經濟特區建設發展,確立了汕頭作為廣東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廣東省政府印發的《廣東省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2017-2030)》明確,汕頭是承擔廣東東翼振興發展使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2021年3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支持汕頭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活力經濟特區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為金融服務汕頭經濟特區、輻射粵東地區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基礎。2021年4月,《汕頭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汕頭在2035年基本建成區域金融服務中心的目標,將在“十四五”期間加快建設現代金融體系、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實施更高水平金融開放。目前,汕頭建設區域金融服務中心已具備一定的基礎。
省政府及相關金融監管部門先后出臺系列指導性文件,加大對汕頭金融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如《廣東省金融改革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在汕頭建設省域副中心金融發展極,打造金融強市,輻射帶動粵東地區金融發展;人民銀行汕頭市中心支行牽頭聯合汕頭市各金融監管部門印發《金融支持汕頭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活力經濟特區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引導金融集聚發展,完善金融服務組織體系,建設區域金融服務中心。
一是金融機構組織體系更加完善,據不完全統計,汕頭市包括銀行、證券、期貨、保險、地方金融組織等各類金融組織已超過140家,金融組織的數量、金融從業人員、金融業務規模等主要指標均位居粵東地區之首。二是金融機構輻射能力較強,民生銀行、光大銀行的汕頭分行為粵東片區管理行,廣東華興銀行是汕頭、也是粵東唯一的法人城市商業銀行,輻射省內10個城市。三是金融要素市場建設加快,依托國家級改革創新平臺——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以下簡稱華僑試驗區),設立了區域股權融資市場“華僑板”,為粵東地區的企業提供直接融資、資本市場培育孵化等服務,截至2021年4月份掛牌企業達682家,企業覆蓋粵東三市。
一是依托華僑試驗區,積極開展跨境金融創新。如華僑試驗區某金融機構辦理粵東地區首筆貿易融資資產跨境轉讓業務,便利企業高效利用海外低成本資金;2021年,汕頭某跨國企業在粵東首先辦理跨國公司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管理業務,順利從境外融入低成本資金。二是綠色金融發展實現突破。截至2021年6月末,汕頭市綠色貸款首次突破百億大關,余額123.19億元,同比增長94.8%,其中,基礎設施綠色升級貸款增長116.2%;清潔生產產業貸款增長168.6%;清潔能源產業貸款增長116.3%。三是有效消除金融風險隱患,2020年12月,全省也是全國最后一個二級法人農村信用社——汕頭經濟特區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順利改制為汕頭海灣農商行并已開業,實現轄內農信社全部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助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
在各項政策的支持下,汕頭作為省域副中心的金融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經濟運行持續向好。2021年上半年,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4 387億元,居粵東西北12個地市第1名;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2 434億元,居粵東西北12個地市第2名。近四年(2017年6月—2021年6月),存貸款規模持續擴大,本外幣各項貸款、各項存款近四年平均分別增長7.3%、14.4%。金融有力支持下,經濟穩步發展。2021年6月末,汕頭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 378億元,同比增長14.3%。近四年來,汕頭經濟實現較好發展,近四年平均增長5.2%。
改革開放初期,汕頭社會經濟發展迅猛,一度成為廣東省第二大城市,僅次于廣州。然而進入新世紀之后,汕頭市經濟發展增速遭遇滑坡式下降,從增速上看,在2000—2020年間,共有10年時間增速低于全省增長水平,甚至在2001年出現了負增長(圖1);從GDP總量來看,汕頭市GDP排名自2000年的全省第6,下滑至2019年的第11位,脫離了省內經濟第一梯隊,被同為經濟特區的深圳珠海甩開(表1)。金融的發展必須依托實體經濟,但汕頭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可能影響限制其金融后續發展的深度與廣度。

圖1 2000—2020年汕頭市與廣東省GDP增長率比較情況(單位:%)

表1 廣東省市部分地區GDP情況單位:億元
還應注意的是,廣東省經濟過于集中在珠三角地區,粵東地區的發展水平與珠三角間的區域發展差距過大。從2000年到2019年間,珠三角地區GDP增長了約10倍(表2),基本與全省增長水平相當,然而粵東西北地區增長水平則均低于珠三角、全省平均水平。粵東西北地區的GDP僅占廣東省約兩成,而土地和人口則占廣東省約八成和七成,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十分突出,對汕頭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區域金融服務中心形成了較大的挑戰。

表2 廣東省各地區生產總值情況表單位:億元
以汕頭市為中心,周邊500公里范圍內,就已有多個國家級改革創新試驗平臺,如廣東省得“雙區”,以及廣東、福建兩個自貿區,而汕頭僅擁有華僑試驗區這一國家級平臺,無論是國家層面發展的重視度、還是海內外的知名度,汕頭與之都還有不小的差距。以跨境金融為例,廣東自貿區明確了要發展跨境金融,雖然其和華僑試驗區都各自有較為明確的定位和特點,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共性的政策多,存在不少政策和業務上的重合,而少數創新政策,卻還只能在少數自貿區、大灣區內先試先行。如,2020年5月,人民銀行等四部委《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中,對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提升本外幣兌換和跨境流通使用便利度提出了更高水平的改革政策支持措施,包括探索建立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相適應的賬戶管理體系、探索建立跨境理財通機制等,目前都是僅在大灣區開展的創新政策,具有較強的“虹吸效應”。相比而言,汕頭只能暫時提供全國統一執行的跨境金融政策與相關服務,與國際通行的跨境金融體系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在跨境金融的政策創新方面吸引力并不強,缺乏具有特色的創新政策支持,發展空間受到擠壓。
汕頭市區域金融服務中心功能能否得到良好發揮,既取決于經濟金融市場的客觀發展,也取決于地區有沒有條件能夠吸引熟悉金融運營機理的、有較強市場影響力的人才。汕頭在金融人才引入和培養方面存在不足,金融人才培養機構缺失,從高等院校設立情況來看,目前汕頭市范圍內并未設有財經類專門院校,僅汕頭大學一家綜合性大學及廣東以色列學院一家理工類大學,距離試驗區最近的全國重點高校是位于福建省的廈門大學;從專業類金融人才培訓機構看,也得在深圳、廣州等一二線城市才有此類機構的設立,這對金融人才培養和儲備較為不利。
金融發展不能脫離實體經濟,必須堅持把握好金融回歸本源的原則,支持汕頭實體經濟主體,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根據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發揮好金融機構粵東管理總部以及實力較強的法人銀行機構的作用,根據粵東地區市場主體對貿易投融資便利化的需要,不斷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質量,發揮金融資源集聚的優勢,實現金融服務輻射粵東地區,切實滿足粵東地區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
華僑試驗區雖然在政策層級和規格上比“雙區”、廣東自由貿易區等國家級政策平臺略低,但其依然是我國重要的政策和業務先行先試的平臺,建議通過爭取自貿區擴區、設立聯動發展區等方式,承接更多重大金融政策的復制落地并實行新一輪的試點,將更有效率地釋放汕頭金融領域改革創新的活力,大幅強化金融機構金融業務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試驗區吸引力和對粵東地區的輻射能力。
一是探索打造粵東地區的經濟金融人才培育基地,積極吸引重點財經類院校入駐汕頭,設立金融專業人才培訓機構,為粵東地區提供更好的金融領域人才教育。二是加強對金融領域的人才培養,可以加強與國內外著名財經類學府合作,定期開展培訓課程,為粵東金融從業人員提供優質的培訓機會。三是探索設立金融特色智庫、研究院等,發揮“智囊團”作用,在金融發展規劃、專業課題研究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為相關部門制定政策出謀劃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