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路云 何 星(通訊作者)
(1.西安歐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2.西華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當今各國普遍認同的是世界銀行(2008年)定義的每人每天消費不低于1.25美元的國際貧困線標準[1]。但是,貨幣的劃定標準線只是貧困現象反映的直接表現,世界上不同國家的貧困現象差異巨大,通常受具體國家和地區的消費水平、社會因素、文化因素、環境風險因素及政治穩定等因素的影響,包括脆弱性、無發言權、缺乏工作能力等。可以看出,全球范圍內的貧困是一個涵蓋經濟、社會、政治等因素的多維整體概念,不同國家和地區面臨扶貧工作的全面性和復雜性。英國國際開發署(DFID)在報告中首次提出面向貧困人口的旅游扶貧(PPT模式)作為一種可以促進扶貧的旅游開發模式和方式,要強調的是,貧困人口的旅游利益必須遠遠超過其支付的費用。因此,作為旅游規劃、經營管理人員及政策制定者不能僅僅把提高大多數貧困人口越過貧困貨幣標準線作為旅游扶貧模式的唯一目的,而要滿足與貧困人口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生活福利。
旅游扶貧原指在欠發達地區利用當地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帶動和促進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以增強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自身的發展能力。旅游扶貧的核心是以當地旅游資源為基礎,最終目標是使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同時在旅游扶貧的精準識別中,我們要明確的前提基礎是:該貧困地區是否具備旅游開發的資源等條件,是否有合適的旅游項目適應開發;該地區的貧困人口是否愿意且有能力參與到當地的旅游扶貧的規劃項目和發展當中來。盡管旅游業減輕貧困的受益者不僅是貧困人口,但貧困人口的生活福利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保障和也是地區可持續發展機會的基礎,更是減輕貧困發生率的主要目標。
依據《四川省“十三五”旅游扶貧專項規劃》,本文所選取秦巴山貧困區旅游扶貧選擇包括綿陽、廣元、南充、廣安、達州、巴中、遂寧7個地級市的46個縣中,涉及779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其中旅游扶貧村落為677個,直接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52002戶,包括貧困人口159001人[2]。依據《四川省“十三五”旅游扶貧專項規劃》和四大片區的資源特色和具體實際情況,將旅游扶貧模式分為打造三種模式(見表1)。而根據秦巴山區的鄉村旅游資源特點以及所行政區域范圍的交叉,文章所研究的旅游扶貧貧困村的開發模式以一個主導,多重融合協同推進。

表1 秦巴山區不同年份的旅游扶貧模式數量 (單位:個)
發展鄉村旅游扶貧帶動型模式,即依托貧困村所依靠的上一級城鎮和連通的村鎮交通線路,按照“風貌特色化、功能現代化、服務標準化”要求,打造鄉村旅游特色業態,包括鄉村特色民宿、農家樂、騎行驛站、農產品采摘園、休閑農業綜合體、農家超市、農耕文化博物館、文化技藝傳習所、傳統手工藝品作坊以及自駕車營地等,通過當地政府的資產入股、農戶的土地流轉、房屋出租等方式,以及讓貧困戶成為第三產業的經營業主,從事旅游相關的經營活動來使自己增加經濟收入,帶動家庭以及整個鄉村的就業,從而實現貧困村和貧困人口的脫貧增收。
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按照精準扶貧規劃方案,將對不同的村實施三種模式進行帶動,其中鄉村旅游帶動型占了全區的52.3%,因此在本文所研究對象的秦巴山區實施鄉村旅游帶動型的精準扶貧是適合本區域范圍的實際情況的。
貧困覆蓋面廣,貧困發生率高。當地扶貧和移民局相關數據顯示:秦巴山片區7個地級市46個貧困縣、779貧困村,分別占全省的33.81%和53.98%;貧困人口多。秦巴山區的貧困人口建檔立卡總人數為159001人,占全省貧困人口的56.99%,貧困發生率為33.5%,貧困發生率是四大片區中最高的[3]。
多維致貧。秦巴山區片區86.4%以上貧困人口的致貧原因呈現多樣化現象,其中包括自然災害、缺水、缺技術、缺勞動力、缺資金和基礎交通落后。由于多種致貧原因的影響,對地區貧困村的脫貧有著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基礎交通設施的落后以及當地自然災害和缺乏居民生活用水的客觀因素,使當地的鄉村無法進行正常的生產生活。另外,由于當地的經濟發展落后,致使當地的貧困戶只能從事簡單的種植業和養殖業,且男性勞動力都出門務工,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兒童在家,他們本身就無法從外界獲取一定的技能和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致使了自身陷入了貧困的循環中[4]。
惡劣的自然地理環境條件是秦巴山區發生貧困的現象根本原因。秦巴山區地處大巴山南緣,同時處于山系的交匯處,地形復雜,氣候多變,自然災害頻發。受山地地形地貌影響,景區與貧困村之間的交通通達性較差,交通通達路程用時較長;且區域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自身的經濟發展潛力不足導致了當地無法通過吸引外資進行項目招商,同時也使當地的農產品很難得到外銷。秦巴山區雖然自然旅游資源豐富,民俗文化資源豐富多彩,但長期以來,大部分鄉村里還存在著停車場、公廁等數量不夠以及設施落后、垃圾處理不夠及時、貧困家庭的住房條件較差,廚衛設施較差,配套基礎設施和接待服務水平落后。以上因素嚴重影響了當地的旅游業發展。由于當地貧困人口參與旅游發展的機制不完善、貧困人口參與鄉村旅游的信息獲取、參與的技能培訓渠道不完善,以及貧困人口自身技能、資金和發展旅游的觀念不足,導致參與到旅游業中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不高。因此,秦巴山區的大多數鄉村旅游都普遍面臨著資金匱乏、技術匱乏、鄉村旅游發展理念匱乏以及相應的旅游人才缺乏的困境,沒有相應的旅游扶持資金來改善鄉村旅游開發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條件,致富旅游開發的經驗和開發的技術積累不足,導致本來擁有優質的鄉村旅游資源和商品資源豐富的地區處于貧困的現象。
按照國家旅游局《旅游扶貧試點村規劃導則》的基本要求,要抓好頂層設計、做好規劃方案。整理鄉村旅游資源、選擇具有鄉村旅游資源優勢和特色的鄉村進行整合以及創意項目規劃;編制重點鄉村旅游扶貧村計劃,明確旅游精準扶貧的主導方向、發展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和鄉村旅游項目,達到國家標準的旅游接待和服務設施要求,做好貧困村旅游扶貧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的有機銜接,逐步實現從多規融合到多規合一,增強規劃可實施性。準確定位,科學規劃一批鄉村旅游發展示范村。提升、完善環大巴山麓的沿山公路,即連通旺蒼、南江、通江(平昌)至萬源(宣漢)一線公路段,圍繞大巴山麓建設鄉村休閑度假旅游帶,依托大巴山構建政府主導和社區參與的開發模式,建設秦巴山區鄉村旅游建設示范村,打造秦巴山區鄉村旅游扶貧示范帶,打造國家級大巴山生態鄉村旅游扶貧示范區。
旅游扶貧需要政府、企業、社區以及當地居民的聯動推進。主導和統籌鄉村旅游項目科學、合理的規劃,加強扶貧的針對性,由旅游部門牽頭規劃,以旅游示范村所在縣級部門和鄉鎮按照統一規劃負責項目實施,改善和優化貧困人口生存發展繁榮環境完善和升級扶貧政策。建立由旅游、農業、文化、交通、規劃、國土、環保、財政、發展改革等部門組成的鄉村旅游合作管理和服務機制,共同促進鄉村旅游扶貧全面協調和穩定發展。依托連接城鎮和鄉村的主要交通道路,在鄉村旅游資源豐富的村鎮,打造秦巴山區特色鄉村旅游,開放型農舍,經營鄉村旅館,營造特色鄉村旅游景觀和休閑農業示范區。使貧困家庭成為第三產業的企業主,增加了貧困人口的營業收入并幫助其減貧和增收。
創新管理模式,打造區域特色鄉村旅游業。加強鄉村旅游的管理是確保鄉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每個鄉村都應根據當地情況采取適當的管理模式,形成兼具人文、自然、民俗、休閑、娛樂、教育六大功能的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模式,開發特色鄉村旅游產品,鼓勵旅游扶貧村依托核心旅游資源,培育和開發多種類型和風格的鄉村旅游產品,創建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鄉村旅游景點,發展特色觀光、民族風俗、度假休閑、醫療保健和康養等特色鄉村旅游產品以及新興旅游業態[5]。結合鄉村旅游發展脫貧與農業產業化發展,將鄉村旅游項目和設施建設與農業產業基地建設、新農村建設和鄉鎮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打造“一村一品”特色鄉村產品和品牌,每個旅游扶貧村形成幾個特色主打旅游產品,樹立區域旅游品牌,擴張市場范圍,增強區域旅游產品競爭力;為旅游者提供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區域鄉村旅游體驗,增強旅游的整體吸引力和游客滿意度。
在鄉村旅游活動中,外來旅游者和當地村民的文化背景存在很大差異,這導致兩方之間的文化交流不平衡,文化價值觀念不相同,導致了當地村民和游客之間的接觸常常削弱或破壞當地的傳統文化。但是,大多數鄉村旅游目的地都是從增加鄉村旅游收入的目的出發,往往屈服于滿足外國游客的態度和價值觀。在以經濟效應為首要目的的驅動下,當鄉村旅游目的地采取各種改革措施以滿足城市游客的需求時,不可避免地要改變原始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鄉村旅游目的地的弱勢文化受到外來城市文化的影響。
在鄉村旅游扶貧村建設和項目開發中,要以守住“鄉味、鄉情、鄉境”為原則,保留地方特色鄉村建筑,保持淳樸的鄉村自然風貌,營造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堅持立足自身資源特色,加強對鄉村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得以鄉村旅游扶貧為名圈占土地進行大規模的房地產開發。在鄉村旅游的項目規劃、建設過程中都要以保持村莊原有的村落布局和整體風格為原則,實現每個鄉村的個性化、差異化發展,避免簡單模仿和同質化競爭。要深入挖掘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鼓勵和支持旅游扶貧村開展區域特色民俗表演、農事體驗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節慶活動;整合鄰近市縣鄉的旅游資源,形成完整的鄉村旅游線路,才能達到區域鄉村旅游的合力,促進整個秦巴山區旅游可持續發展。
人才是發展的源泉,通過內部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加強村級旅游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對旅游人才的培訓和指導,聘請旅游行業專家開展對鄉村本土旅游人才以及有意愿參與到旅游發展村民的技能培訓活動,提高鄉村旅游服務水平。同時,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要注重挖掘當地民族文化、培養當地文化的技藝傳承人才、引導和鼓勵有一定發展能力的村民發展農家樂、以及旅游商品的生產銷售等。本土旅游人才的培養以及組織隊伍的建設需要各職能部門,尤其是旅游、扶貧等部門和當地鄉鎮的重視、支持和協調配合才能得以可持續的發展。
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鄉村休閑空間和景觀,是鄉村旅游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是鄉村旅游活動的獨特吸引力。因此,鄉村旅游產品開發是以城市旅游客源市場為導向的,其最關鍵的旅游吸引物是鄉村環境的生態化和自然性,鄉村旅游產品開發的基本原則是為城市旅游供給提供互補性和差異性。在鄉村旅游產品的開發過程中應該堅持科學的保護性、合理性開發和可持續利用為原則,堅持旅游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意性原則。一方面,在鄉村旅游項目開發、建設和運營過程中,旅游相關者都應避免自己的行為活動破壞自然和人文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有必要充分利用當地的原生態材料,以保持鄉村旅游資源的原生態性、真實性和原汁原味的鄉村景觀。在針對不同資源特色的鄉村旅游地要充分利用鄉村旅游資源優勢,例如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民居,在獨特的地理環境中生長的植被以及原始的農業形式,都可以成為鄉村旅游開發的特色旅游產品。
鄉村旅游扶貧是一項系統地重大工程,需要多方鄉村旅游參與者的積極協調配合才能完成。充分發揮政府在鄉村旅游扶制定規劃、整合資源以及資金支持中的主導作用,轉變刻板固有的發展觀念,為旅游投資者、貧困人口的自身發展以及旅游者營造良好的旅游環境;規范旅游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提高村民的參與鄉村旅游開發的機會以及發展過程中的管理和決策能力,切實保障貧困群眾利益的公平分配,切實將當地居民的利益放在核心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當地居民的參與興趣和熱情,才能激發當地居民的民族文化認同和自豪,才能擁護旅游扶貧工作,自覺主動地保護民族文化,為保護和傳承本民族傳統文化提供保護和內在動力支持,并能夠促進民族文化在旅游業的融合中不斷創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