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舟斐
(江蘇海洋大學商學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5)
近來,經濟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風,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我國必須形成新的發展格局,積極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長三角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核心地區之一,自然是新發展格局的踐行者、新路徑的探索者。2018年11月,“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被定位為國家發展戰略。促進長三角三省一市優勢產業與貿易資源的深度融合,形成從“點”到“點”再到“面”互聯互通的輻射式發展格局,能加快區域內新舊動能轉換,不斷帶動周邊省市產業結構優化與對外貿易發展水平的提升,進一步帶動中國創新型新興產業發展。
回顧相關已有文獻成果,先前國內對外貿易的研究大多以對外貿易“開放廣度”與“開放深度”為主題的研究。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此后“高質量發展”“全面開放發展”成為對外貿易研究學者們聚焦研究的重點話題。吳珍倩(2017)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功效系數評價法構造了包含兩個指標體系的綜合指數,分別分析了中國對外貿易貿易結構、貿易可持續發展、國際地位3個方面對中國對外貿易水平不同程度的提升[1];曲維璽、崔艷新(2019)在傳統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加入了“外貿總和服務”和“國際經貿規則”2個二級指標,構建了包含34個指標的評價體系,認為我國貿易在全球治理以及全球經貿治理格局中的地位及作用有待提升[2]。在指標選取方面,較為新穎的是王瑞峰、李爽(2019)構建的SEM模型,除了將“貿易規模”中國貿易全球競爭力”等基礎變量納入顯性變量之外,還挖掘了“相關支持產業”“外貿戰略”等潛變量,實證分析了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貿易發展的動態變化,延伸了對外貿易發展質量的內涵[3-4]。
國內學者對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和體系的研究已初成系統,但研究多是對中國整體或單個省市對外貿易發展作出的評價,鮮有從區域層面展開的對外貿易發展質量的研究。鑒于此,本文基于當前重大決策提出的新目標和新要求,構建一套符合 “高效、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的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構建的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包含發展規模、發展效率、發展均衡性、發展持續性、發展開放性和發展共享性6個維度的二級指標。其中,每個維度又包含三級指標共計11個。各指標名稱及指標解釋如表1所示。

表1 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
本文的研究區域選擇了貿易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以及安徽省。為確保數據可取得性與一致性,本文將以2010年作為研究的起始日期。數據來源為2009年至2020年的《上海市年鑒》《江蘇省年鑒》《浙江省年鑒》《安徽省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對外貿易管理局及其分局數據。
指標釋義:規模指標包含進口總額和出口總額2個三級指標,分別為各省市各年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效率指標表現為進出口貿易對經濟拉動程度,也就是各省市進出口增長額/各省市GDP增長額;均衡性指標包括外貿區域結構偏離系數(|Xi -X|,Xi為該省進出口貿易總額占該省GDP比重;X為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國GDP占比)以及區域貿易占比,即該省市進出口貿易額/該省進出口總額;持續性指標以該省貿易加工產生的廢氣排放量以及工業廢水排放量/該省該年工業生產總值表現;開放性指標表現為該省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共享性指標包括人均對外貿易額(貿易總額/總人口數)和貿易就業貢獻率(總就業人數 × 出口總額/GDP)。
高質量發展系統總評分將依據以上6個子評價指標各自的權重測算出相應的得分,加總后的結果就是整個系統當期的評分。但諸如“均衡性”“開放性”這類指標具有極強的主觀性,為了避免主觀賦權對評價指標體系的影響,本文選擇使用熵值法進行數據處理,具體步驟如下:


依據上文所述的方法與計算模型,選取長三角三省一市相關數據并利用熵值法計算從而得出各指標的權重(如表1所示),分別為發展規模(21.86%)、發展效率(11.44%)、發展均衡性(14.34%)、發展持續性(10.82%)、發展開放性(24.76%)、發展共享性(26.53%)。
熵值法計算出各指標的權重代表著這個指標在整個系統中的重要程度。從計算結果來看,發展共享性的權重最大。發展對外貿易,便是要對外貿易帶動國內經濟增長,使人均收入增加,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對外貿易發展的成果,最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正契合了我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
發展共享性和發展開放性總共占到了整個系統一半的權重,而發展規模指標位居第三的位置,說明在2010年之后,對外貿易發展的重心已由發展廣度和規模逐漸轉向深度和質量。
在整個指標體系中,發展持續性僅占到了10.82%的權重。雖然該指標對整個指標體系影響較小,但綠色發展仍是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內涵之一。新階段,面對國內綠色轉型的迫切需求以及國際市場“綠色壁壘”的嚴峻挑戰,應加快構建綠色貿易發展體系,促進對外貿易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培育綠色競爭新優勢。
為使各年對象的評分具有相同的表現力,本文在計算各省市各年高質量發展得分時利用的是無量綱處理后的數據來乘以熵值法得到各項指標的權重,最后的評分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長三角三省一市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評價結果及排名
從表2可以看出,對外貿易發展質量最高的是江蘇省,2009—2019年平均得分為0.035,且均分常年保持第一。上海市以0.001的均分差居于第二。安徽省雖然總體得分常年位于長三角省市的末尾,但近十年有迎頭追上之勢,綜合評價指數從2010年的0.005一躍升至2019年的0.01,發展勢頭迅猛,但整體均分與其他三省仍有較大差距。
本文構建了規模、效率、均衡性、持續性、開放性和共享性六個維度為一體的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并運用熵值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評分排序。研究結果表明,長三角三省一市綜合指數整體有緩慢上升的態勢,長三角對外貿易發展質量穩步提升,且部分地區發展態勢迅猛,但總體尚未達到優質水平,優質資源以輻射狀聚集于上海周邊,離上海較遠的安徽地區受到的溢出效應明顯減弱,長三角整體區域間協調性有待提升。
(1)改變增長模式,發展高端產業。近年上海、蘇州、寧波等貿易重鎮貿易發展規模增速趨緩,這背后正是服務貿易興起、貿易結構不斷優化的過程。未來,長三角核心城市應進一步加快建設以要素市場為重心的現代市場體系,不斷優化貿易結構,圍繞技術密集型產業尋找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突破口。
(2)結合自身發展優勢,發展區域特色外貿產業。滬寧高鐵經濟帶是長三角加工貿易的核心區域,便利的路網系統大幅降低了人員、資本以及技術的流動成本。充分利用資金優勢與人才優勢,大力發展高端制造、生物制藥、技術咨詢等優勢產業,依托各層級的開發區、科技園區推動高層次加工貿易發展。
(3)創新驅動,打響地區品牌。在上海、南京等核心城市的帶動下,不少二三線城市積極承接核心城市制造業轉移。但因缺乏自主知識產權與品牌營銷,往往出口產品很難在國際貿易中取得價格優勢。企業應找出經營活動中的關鍵價值環節,通過自主創新強化核心技術,占領國際高新技術的專利高地,以創新發展為導向,以此樹立品牌核心競爭力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