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乃方

摘要:人民獲得感是人民基于客觀物質獲得的一種主觀感覺,本質上是一種“得到”的“感知”。十九大報告做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的重要判斷,人民獲得感也會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斷增長而發生變化,人們有著更加全方位、多元化的需要。在新變化新要求下,我們要加快城鎮化建設,注重貧困地區發展,增加人民的客觀物質獲得;要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推進供給側改革,滿足人民多元化的日益增長的需求;要健全制度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對公平正義的要求。
關鍵詞:社會主要矛盾 獲得感 困境 對策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三次提到獲得感,“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使人民獲得、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強調了“獲得感”的重要性。同時做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這一重大判斷,因此我們要直面新變化新需求,針對當前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狀,滿足人民新的需要,增強人民對獲得的感知以提升人民的獲得感。
一、獲得感與人的需要
1.獲得感的內涵與主要內容
獲得感是建立在“客觀獲得”基礎之上的,對“客觀獲得”的主觀感覺[1],本質上是一種“得到”的“感知”[2]。人民獲得感就是人民基于客觀物質獲得的一種主觀感覺。因此實實在在的獲得是基礎,沒有客觀的獲得就一定沒有獲得的感覺,但由于獲得感是主觀的,有客觀的獲得也不一定會產生得到的感覺。既要增加客觀獲得,也要增加個體對獲得的感知。“獲得”以付出勞動為前提。在微觀層面上,這種得到是個體付出相應勞動后獲得的報酬。在宏觀層面上,這種得到是人民群眾的權利得到國家制度法規保障的結果。[3]
獲得感包含著豐富的內容。首先,獲得感以發展為第一要義。發展是獲得感的基礎[4],沒有發展,就一定沒有獲得,更談不上對這種獲得的感知。城鄉間、區域間的發展的不均衡導致收入的差距大大地削弱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因此發展應該加快城鎮化建設,注重落后地區的發展。其次,獲得感以民生為重點,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永遠都在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關心百姓所思所想,精準地滿足百姓的需求,不一刀切。同時也不要搞什么面子工程,民生改善工作要踏實。最后,獲得感以健全制度法規為保障,健全的制度法規保障了人民對公平正義的需求。
2.獲得感的主要內容與人的需要相關
獲得感一定與人的需要相關。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既包括物質層面的需要,又包括精神層面的需要。人們的需要的滿足是由低到高的,當人們低層次的物質方面的需要得到滿足,人們會希望自己高層次的精神方面的需要得到滿足。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就體現了這一點。人們一方面追求著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也追求著更充分的公共服務供給,更合理的分配制度,更公平的社會環境。因此人民獲得感的主要內容不僅包括物質方面,還包括精神方面,兩方面都不應忽視。
二、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條件下人民獲得感提升的困境分析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獲得感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斷增長而發生變化。人民獲得感本質上是對實際獲得的感知,當今社會發展的現狀無法滿足人民的需要,人民獲得感的提升就受到了阻礙。
1.城鄉間、區域間收入差距大:阻礙了客觀獲得的增加
人民獲得感是人民基于客觀獲得的主觀感受,而客觀獲得的首要指標就是收入的增長。2019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26338元[5],而2018年二者相差21796元[6],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著擴大的趨勢。201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18年的1.16倍,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18年的1.10倍,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快于農村居民。2019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64:1,而日本城鄉居民收入比基本在0.86-0.97間波動。[7]可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仍有很大的差距。從以上三個指標均可以看出,我國城鄉間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這影響了農民的客觀物質獲得,進而影響農民的獲得感的提升。
我國東、中、西部的收入差距明顯。我們用基尼系數來檢驗中國區域的經濟發展與收入不匹配的程度。我國的基尼系數大體在0.200-0.500間波動[8],改革開放后的10年,我國的基尼系數略有下降,但之后呈現著明顯的波動上升趨勢,總體上是不斷上升的。1992年后,我國基尼系數突破了0.400,至今處于收入差距較大階段。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的發展,但同時我國區域之間收入差距也在不斷加大,這影響著落后地區人民的客觀物質獲得,影響著落后地區人民獲得感的提升。
2.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阻礙了人民對客觀獲得的感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民的需求不斷增長并更加多元,我國實現惠及全體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仍然任重道遠。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表1中,近5年來我國政府的三大社會公共服務占公共預算總支出的比例分別為:32.5%、32.5%、34.1%、33.9%、33.8%。[9]呈現著先是平穩增長后略有下降的趨勢,且比例不高。另一方面,我國長期以來實施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方針和城鄉二元體制,都使得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之間的公共服務供給存在著差距,農村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的人民得不到充分的保障,這些阻礙了人民對客觀獲得的感知。

3.制度保障不健全:增加了人民的失落感
人民獲得感的提升離不開健全的制度保障。社會經濟的發展,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增加都可以增強人民的獲得感,但更應看到人民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不論處在什么發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證。”
公平正義體現在分配制度上。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百姓的生活日新月異,衣食住行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改善,人民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但我們同時看到了一些負面現象,例如一些肆意報復社會的惡性事件的發生。從根本上說,這體現著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一部分人利用政策先富了起來,經濟條件得到改善,社會地位得到提升,這種優勢還會形成代際傳遞,“寒門再難出狀元”。在沒有實現共同富裕的當下,這種貧富差距拉大,社會分配不公只會使越來越多的人心生不滿,感覺自己受到了剝奪,自己的權利得不到保障,這使得人民獲得感大打折扣。
公平正義體現在各行業的法規制度上,某知名藝人偷逃上億稅款,引發社會熱議,人們感嘆著貧富差距之大,有錢人掙錢容易,有錢人為所欲為,這個事件產生了很不好的社會影響。國家下大力氣進行掃黑除惡的行為,但仍有地方惡霸及黑惡勢力插手物流運輸的行為,這不僅造成交通擁堵影響正常出行,還影響了特殊時期企業的復工復產。國家公職人員的貪污腐敗行為,漳州嬰兒霜致大頭娃娃事件以及不給編劇在劇本中署名的權利都讓人們不滿,這些漏洞都顯示著我國各行業還存在著法規制度保障不健全的情況,這些情況大大削弱了人們對已有獲得的感知,阻礙其轉化為獲得感。
三、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條件下人民獲得感提升的對策
1.加快城鎮化建設,注重貧困地區發展:增加人民的客觀獲得
我國城鄉間發展不平衡。加快城鎮化建設,可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動農村地區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新型城鎮化新在對人的尊重上,是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城”為中心。我們要尊重廣大農民的訴求,解決農民最想解決的問題,同時讓農民群眾都參與到建設中來,吸收他們的建議和意見。同時應該完善城鄉發展的制度體系,在推動城鎮化建設的同時,各種體系保障應該跟上,教育、醫療、住房、就業等這些關系農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應重視。
我國區域間發展不平衡。我們要注重貧困地區發展,加強對老、少、邊、窮地區的精準扶貧工作。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的情況下,更應注重產業扶貧、教育扶貧等,保障脫貧成果,確保不返貧。當前絕對貧困現象已經不存在,更多是相對貧困的問題,我們要堅持扶貧同扶智、扶志相結合,讓大家擁有“我要脫貧”的意識,拒絕等靠要的消極思想,靠自身的努力改變命運,這才是擺脫貧困的根本之策。
2.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人民對獲得的感知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發揮政府的作用。政府要合理分配公共服務的支出,同時要增加政府財政支出的透明度,增加公眾的知情權與參與權。
具體來說,在教育、醫療、住房、就業等人民關心的方面,都要加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在教育方面,農村教育是教育改善工作的薄弱環節,要繼續推進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加大對農村地區、貧困地區教育資金的投入,精準施策,確保資金到位、人員到位。在醫療方面,加大對農村地區的醫療扶持力度,確保每一村都有自己的醫療室,同時提升農村醫療隊伍的素質,讓農民群眾不必到外面就醫,切實解決看病難的問題。在住房方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得,不是用來炒得的觀念,滿足人民的基本住房需求。最后,在就業方面,當前形勢仍不能忽視的現實,就業是人民十分關心的問題。應繼續施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同時增加創業扶持力度。
3.供給側改革:滿足人民的需求
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社會發展的不充分。人民群眾的購買力有目共睹,中國大媽在美國大量購買黃金,國外奢侈品店里永遠都不缺少國人的身影,機場的免稅店也是如此,我國代購行業發展十分迅速,涉及的商品種類眾多,代購國家廣泛。我國游客去日本大量搶購馬桶蓋、電飯煲。這些都說明了人民不是沒有需求,不是購買力不足,而是需求發生轉變。當國內市場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人們就把目標轉向國外。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加強供給側改革滿足人民的需求的這種變化,進而增強人民的獲得感。
4.健全制度法規來:保障人民勞有所獲
一方面,要完善我國現行的分配制度,保障多元主體的權利。我們要保障各行業尤其是新興企業工作人員的權利,某科研人員發明出一個新的科研成果,公司只發放象征性的幾千元的獎金,而公司靠這個新成果盈利數千萬元,這一行為使得科研人員的失落感大大增強,創新的積極性受到打壓。另一方面,要健全各行業的制度法規。依法打擊非法收入,鏟除黑惡勢力。反腐靠制度,在制度保障下黨繼續“打虎”“拍蠅”“獵狐”。加強各行各業的制度法規體系,更加重視特殊群體的利益訴求。
四、結語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對人民獲得感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我國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狀阻礙了人民獲得感的提升,具體表現為我國城鄉間、區域間收入差距大,阻礙了客觀獲得的增加;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阻礙了人民對客觀獲得的感知;制度保障不健全,增加了人民的失落感。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加快城鎮化建設,注重貧困地區發展以增加人民的客觀獲得;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增強人民對獲得的感知;推進供給側改革以滿足人民的需求;健全制度法規來以保障人民勞有所獲。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提升人民獲得感。
(責任編輯:姜秀靚)
參考文獻:
[1]丁元竹.讓居民擁有獲得感必須打通最后一公里:新時期社區治理創新的實踐路徑[J].國家治理,2016(2):18-23.
[2]王曉霞.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與人民群眾獲得感探究: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8(2):3-8.
[3]唐鈞.在參與與共享中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2):49-53+85.
[4]陶文昭.“獲得感”是執政為民的標尺[J].理論導報,2016(4):21-23.
[5]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0-02-28)[2020-01-29].http:// 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2/t20200228_1728913.html.
[6]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9-02-28)[2020-01-29].http:// 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28_1651265.html.
[7]谷軍,康琳.縮小中國城鄉收入差距的可行性措施研究:以美國、日本、韓國經驗為借鑒[J].發展研究,2011(2):82-86.
[8]方玉潔.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性研究[J].生產力研究,2020(7):69-72+126.
[9]中國統計年鑒[EB/OL]..http://www.stats.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