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拔1300米左右的武隆白馬山天尺情緣景區,云霧終年不散。云霧之下,是一片漫山遍野、嬌翠欲滴的茶海。
歷史悠久的茶海構成了景區著名的“貢茶園”景點,為白馬山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游客。
尤其是重慶市赤茗農業有限公司成立以后,這片茶海對白馬山乃至整個武陵山區有了更為深遠的意義。
作為重慶市武隆旅游有限責任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赤茗農業打造了仙女紅茶葉品牌,延續“白馬茶”千年前的“貢茶”品質,目前仙女紅茶已獲國家有機食品認證,并榮獲重慶“三峽杯”紅茶金獎、第二屆國際茶博會“品鑒用茶”、重慶第四屆斗茶大賽金獎、重慶外事好禮等殊榮。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仙女紅為白馬山帶來的,遠遠不止一個中高端茶業品牌。
福建制茶師的“天尺情緣”
“劉老師,今天又來看茶了呀!”在貢茶園,采茶工人熱情地和赤茗農業的技術總監劉師傅打招呼。劉師傅一邊點頭回應,一邊摘了兩片茶葉含在嘴里。
劉師傅是典型的手藝人,樸實且不善言談。當我們問他茶葉味道如何時,他用蹩腳的普通話回答:“就是仙女紅的感覺,香氣濃郁,清新自然。”
今年62歲的劉師傅曾是福建小有名氣的制茶師,從小就一直和茶葉打交道。15年前,劉師傅機緣巧合來到白馬山,看到了上世紀60年代遺留下的這片茶園,就被深深地吸引,從此在白馬山扎下根。
當時白馬山生活環境極為艱苦。劉師傅之所以放棄福建優越的生活條件,源于他對打造一款好紅茶的執著。在劉師傅的觀念中,原材料是制作好茶的前提。而遍數他接觸過的茶山,白馬山的茶園在他心中最為特別。
劉師傅口中的特別,指的是當地的茶葉生長環境。海拔1300米的茶園陡立于烏江邊,蒸騰的水汽直沖崖頂,與崖頂的冷流交替沖撞造成氣溫變化頻繁,使茶葉內質物更為豐富,呈現出獨特的香氣。
其實,天尺坪茶葉基地的茶葉品質早有口碑。《華陽國志·巴志》中就有記載,早在3000年前,武隆一帶就是著名茶區。當時的巴國,歸附周朝時已用茶葉作為貢品。此外,陸羽的《茶經》和毛文錫《茶譜》,都記載白馬山茶葉在唐朝時就是“貢茶”。
傳統“貢茶”遇見現代企業
劉師傅當初之所以第一眼就相中白馬山的茶園,一個重要原因是原生態的自然環境,用劉師傅的話說,“這里的茶干凈”。他憑借多年的經驗和手藝人的直覺,結合大紅袍的制作工藝,將天尺坪茶葉基地茶葉葉片薄、香味濃郁的特點發揮到極致,研發出了湯色金黃、香氣濃郁、回味悠長的“仙女紅”品牌紅茶。
2017年4月,重慶市赤茗農業有限公司成立,為白馬山“仙女紅”茶葉品牌成功申請了國家有機食品認證。這讓劉師傅看中的“干凈”得到了更權威的認可。
現在,茶園規模擴大到了5000畝,依然采用全園有機管護的管理模式,這在全國都堪稱大手筆。赤茗農業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保障茶葉品質,茶園長期用工人數在兩百人以上,比很多同等規模茶園用工成本都高。”
2020年,赤茗農業還為天尺坪茶葉基地請來了中國茶學學科帶頭人、食品安全和茶葉植保專家陳宗懋院士和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向仲懷院士,對茶葉基地開展病蟲害防治指導,并針對茶園管護、茶葉生產加工方面給出了專業建議,為茶葉基地的綠色、科學、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現代科技與傳統“貢茶”,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先進的科學檢測技術應用到了茶葉的檢測上,通過科學數據,保障原材料和成品茶葉的品質更加穩定。
陳宗懋院士在品嘗“仙女紅”品牌紅茶后也表示,“白馬山平均1200米的海拔,常年云霧繚繞,是天然的好茶生長地,仙女紅堅持不打農藥不施化肥,連續多年獲得國家有機認證,是當之無愧的茶中上品。”
“仙女紅”下出一盤活棋
赤茗農業成立后,白馬山上還建起了建筑面積2412.9平方米的水晶茶廠,引進了兩條目前國內最先進的自動化茶葉生產線和手工制茶設備。“仙女紅”品牌也推出了十余種系列的有機紅茶,最好的紅茶市場價賣到每斤3萬元。
對于白馬山來說,赤茗農業的到來,讓農文旅融合發展這盤“棋”越走越活了。
白馬山旅游度假區規劃伊始,就規劃了一條“旅游+茶文化體驗”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子。赤茗農業將白馬山的茶葉資源整合,并從提升茶景觀、研發茶產品、演繹茶文化等方面,拓展了白馬山旅游的產業鏈。
現在的白馬山旅游度假區里,貢茶園、現代觀光茶園、水晶茶廠、琴臺茶寮等景點串珠成鏈。企業通過整合茶葉資源,讓茶產品有了強有力的原料保障。
茶葉資源的整合,讓當地村民有了就近就業的機會。赤茗農業相關負責人介紹,每年發放給當地居民的務工費用,大約在兩百萬元左右。隨著景區的發展,當地許多農戶還吃上了旅游飯。
與此同時,游客也有了更豐富的茶旅體驗。隨著景區內琴臺茶寮的建設完成,游客可以鳥瞰茶山全景,體驗茶藝表演等項目,充分感受茶文化。
白馬山旅游度假區將繼續依托旅游資源和茶產業既有優勢,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基礎上,實現茶產業、茶產品、茶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協同發展,建立政府引導、企業創新、農戶參與的三級協同發展機制,實現景區提質、企業增效、群眾增收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