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媛媛
金秋時節,漫步在云陽白鷺公園,不時會看到翩躚起舞的白鷺。碧水藍天,花樹環繞,人與白鷺兩不相擾,儼然一幅和諧共生的大美畫卷。
而這樣的畫面,正越來越多地在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鋪展開來。
人與自然 和諧共生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白鷺公園位于云陽北部新區的澎溪河東岸,總面積22.2萬平方米。如今,這里不僅是200多只白鷺的家園,也是云陽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曾幾何時,公園主體所在的陳家溪半島還是一片荒灘地,雜草叢生。雖緊鄰城市卻人跡罕至,只有白鷺在此棲息。
“在打造白鷺公園時,為了保護白鷺棲息地,我們選擇開放式公園,定期撒魚苗,新建觀鷺臺、悅湖灣棧道、夏季廣場等活動平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云陽縣環湖綠道指揮部副主任何丹說。
經過統一規劃、整體修復,如今的白鷺公園成了原生態休閑之地,更是集“鳥類保護+鳥類觀測+生態修復+水土保持”為一體的復合生態保護區。
作為大自然的“生態檢驗師”,白鷺對生存環境極為挑剔,是大氣和水質監測鳥。它們在白鷺公園安家落戶,正是云陽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的最好例證。
改善灘涂生態為白鷺筑屏,利用原有生態優勢造福于民,以這樣的巧思打造的白鷺公園在云陽并非孤例。
今年9月底,云陽環湖綠道全線建成開放。這條綠道沿長江和澎溪河分布,全長33公里,總面積約500公頃。而白鷺公園僅僅是環湖綠道上的8個主題公園之一。另外7個分別是濱江花園公園、福星公園、月光草坪公園、外灘公園、四方井公園、白兔井公園、立新公園。這些擁有不同景觀節點的主題公園由綠道相連,開啟了云陽人的公園生活。
綠道騎行 美不勝收Cycling along the Overwhelmingly Beautiful Greenway
在四方井公園的自行車驛站,我們碰到了正拿著水杯在直飲水機旁加水的李正華。老李今年63歲,就住在白鷺公園附近。他原本沒有騎行的習慣,但綠道建成后,他看見好多人來這里騎行,也置辦了裝備湊湊熱鬧,哪曉得就上了癮。現在只要不下雨,他每天早上八點準時到公園,做做拉伸,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再慢慢地騎上一段。之所以騎得慢,是因為李正華一路上經常停下來看看風景,還不時哼起歌逗逗岸邊的鳥兒。
在環湖綠道騎行不僅享受自然美景,而且還結識了一幫騎友,有老有少,這讓老李更加身心舒暢。
環湖綠道上除了自行車道,還有跑步道和漫步道,它們橫貫33公里的環湖綠道,有機地把8個主題公園連接了起來。綠道上,除了設置有自行車驛站、直飲水外,我們還見到了不少便民設施,比如廁所、健身器材、兒童活動設施等。
除了8個主題公園,環湖綠道還串聯起自然體驗區、健康休閑區、雙井風情區、生態活力區、宜居水岸區、文化旅游區等6個魅力分區。云陽縣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五分鐘到節點,十分鐘到公園,這是我們對市民的承諾。”
生態作筆 修復“傷疤”Repairing the "Scars" with an Ecological Pen
依街傍水的環湖綠道,讓云陽人開啟了“城在山水間、人在公園中”的生活方式。而它治理打造的過程,也成為庫區環境綜合治理,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范例。
1999年,云陽縣城溯江遷建,長江與澎溪河在新縣城交匯,形成一道狹長的濱江空間。大量的遺留問題使得這條濱江帶成為當地老百姓心里的一條“傷疤”:城區原有規劃保留的沖溝廊道,被不同程度占用和破壞;濱江沿線土地破壞嚴重,亂堆亂放、亂取亂倒;加上云陽沿江庫岸裸巖、裸土較多,水土流失嚴重,庫岸地質隱患突出,對庫岸安全造成極大威脅。
針對濱江帶遺留問題、沿線庫岸消落區無整體規劃、缺乏親水步道以及親水平臺等痛點,云陽縣決定實施縣城沿江庫岸環境綜合治理。
結合滑坡治理、岸庫變形處理、消落帶生態修復和城市基礎設施完善等目標,采取工程治理、生態修復、環境整治等多項措施,以滔滔長江為墨,憑巍巍青山作紙,規模宏大的環湖綠道項目七年磨一劍,最終如一幅33公里的生態畫卷在云陽濱江帶徐徐展開。
保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是渝東北作為守護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的重要使命,在行動的不僅僅是云陽。
今年上半年,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完成“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任務14.14萬畝、完成年度任務70.6%,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49平方公里。推進千里長江“一江碧水·最美岸線”建設,國控斷面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
生態是美好生活的底色,也是發展的底色。云陽市民和游客徜徉于美麗的環湖綠道,感受的不僅僅是生活環境的變遷,也感受到“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看到庫區詩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