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張六一
主動脈夾層作為臨床上最為兇險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疾病進展快,經手術治療的病人,術后死亡率仍可達到10%[1],病人由于突然患病,往往會產生恐懼、焦慮等心理負擔[2],且多數病人發病后伴有劇烈胸痛,這給病人身心造成了重創。隨著20世紀積極心理學的興起,有學者發現個體在經歷負性事件后會出現一系列積極的心理變化,并將這種現象稱為創傷后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PTG)[3]。目前,關于主動脈夾層病人心理狀況的研究主要以負性心理居多,尚未對主動脈夾層病人的積極心理展開研究。本研究旨在了解主動脈夾層病人的創傷后成長現狀,并探討其影響因素,以期為提高主動脈夾層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借鑒。
1.1 研究對象 采取便利抽樣法,選取2020年6月—2020年12月在湖南省長沙市4所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住院并進行手術治療的主動脈夾層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確診為主動脈夾層,并經手術治療;②年齡≥18歲;③知情同意參與本次調查;④具備基本的讀寫和溝通能力。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重大軀體疾病;②住院期間轉院或死亡。根據Kendall M(1975年)所倡導的標準,樣本量應取研究變量數目的5~10倍,考慮10%的無效問卷,本研究變量數為21項,最少需要樣本量116例。
1.2 調查工具
1.2.1 一般資料問卷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工作狀態、婚姻狀況、居住地、家庭人均月收入、夾層類型等。
1.2.2 創傷后成長評定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 采用汪際[4]翻譯的中文版量表。該量表一共20個條目,包括5個維度,分別為人生感悟、新的可能性、個人力量、自我轉變和與他人關系。采用Likert 6級評分法,從“完全沒有”到“非常多”分別賦予0~5分,得分范圍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病人創傷后成長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83。
1.2.3 簡體中文版事件相關反芻性沉思問卷(Event Related Rumination Inventory,C-ERRI) 采用董超群等[5]的簡體中文版事件相關反芻性沉思問卷。該問卷共20個條目,包括2個維度,分別為目的性反芻性沉思和侵入性反芻性沉思。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進行評分,從“從來沒有”到“經常發生”分別賦予0~3分,得分范圍為0~60分,分值越高表示其發生某種反芻性沉思的頻率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39。
1.2.4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 采用肖水源[6]編制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該量表共10個條目,包括3個維度,分別為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對支持的利用度,總分12~66分,得分越高表示其得到的社會支持就越多。該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08。
1.2.5 醫學應對方式問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 采用姜乾金翻譯的中文版醫學應對方式問卷[7],該問卷共20個條目,包括3個分量表,包括面對、回避、屈服,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進行評分,哪個維度的分數越高表示病人越傾向于哪種應對方式。面對、回避、屈服3個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690、0.60、0.76。
1.3 調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在病人出院前1 d向病人發放問卷,采用統一的指導語向被調查者闡明研究目的,說明問卷填寫注意事項,獲得被調查者的知情同意后由被調查者本人進行填寫,對不清楚的地方由研究者進行解釋。問卷當場發放,當場回收,并檢查問卷是否填寫完整。本研究共發放問卷130份,問卷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為123份,有效率為94.6%。

2.1 一般資料 123例主動脈夾層病人年齡(54.60±9.61)歲,其中男80例(65.0%),女43例(35.0%);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38例(30.9%),初中29例(23.6%),高中/中專34例(27.6%),專科17例(13.8%),本科及以上5例(4.1%);工作狀態:在職49例(39.8%),離退休24例(19.5%),失業5例(4.1%),無業45例(36.6%);婚姻狀況:未婚3例(2.4%),已婚104例(85.6%),離異或喪偶16例(13%);居住地:農村57例(46.3%),城鎮66例(53.7%);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23例(18.7%),1 000~2 000元36例(29.3%),2 001~3 000元29例(23.6%),3 000元以上35例(28.5%);夾層類型:A型74例(60.2%),B型49例(39.8%)。
2.2 主動脈夾層病人創傷后成長得分情況 123例主動脈夾層病人創傷后成長總分為(50.11±13.54)分。各維度均分為人生感悟(2.71±0.79)分,個人力量(2.75±0.83)分,新的可能性(2.30±0.78)分,與他人關系(2.90±0.94)分,自我轉變(1.93±0.83)分。
2.3 不同特征主動脈夾層病人創傷后成長得分比較 單因素分析顯示不同性別、婚姻狀況、夾層類型的主動脈夾層病人創傷后成長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文化程度、工作狀態、居住地、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主動脈夾層病人,其創傷后成長得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人口特征的主動脈夾層病人創傷后成長得分比較 單位:分
2.4 主動脈夾層病人創傷后成長水平與反芻性沉思、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 主動脈夾層病人反芻性沉思各維度得分分別為目的性反芻性沉思(10.63±3.97)分,侵入性反芻性沉思(10.80±4.46)分;社會支持總分為(40.54±7.84)分,各維度得分分別為客觀支持(10.68±3.05)分,主觀支持(23.20±4.29)分,對支持的利用度(6.66±2.17)分;醫學應對方式的3個分量表得分分別為面對(18.21±3.82)分,回避(15.56±2.06)分,屈服(8.28±1.78)。
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主動脈夾層病人創傷后成長得分與目的性反芻性沉思、社會支持、面對均呈正相關(r值分別為0.441,0.691和0.510,P<0.01);與回避、屈服呈負相關(r值分別為-0.236和-0.423,P<0.01)。
2.5 主動脈夾層病人創傷后成長影響因素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 以主動脈夾層病人的創傷后成長得分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及相關性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10個變量(年齡、文化程度、工作狀態、居住地、家庭人均月收入、目的性反芻性沉思、社會支持、面對、回避、屈服)為自變量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見表2。結果顯示,病人的工作狀態、目的性反芻性沉思、社會支持、面對、回避進入回歸方程(P<0.05),共解釋總變異的63.2%。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方式

表3 主動脈夾層病人創傷后成長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
3.1 主動脈夾層病人創傷后成長情況 本研究結果顯示,123例主動脈夾層病人創傷后成長總分為(50.11±13.54)分,根據PTGI各個條目平均分在3分以上時可判定創傷后成長水平為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標準[8],處于中等偏低水平。稍低于陳思思[9]報道的冠心病病人(56.64±14.13)分。究其原因:主動脈夾層是心血管疾病中最為兇險的疾病之一,疾病進展迅猛,在患病早期,病人遭受突然患病的沉重打擊,無法適應疾病,身體尚未完全康復,處于患病的痛苦中,因此其創傷后成長水平較低。
創傷后成長作為積極心理的一種,能夠影響經歷者的積極情緒和生活質量[10],對提高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創傷后成長的5個維度中條目均分由高到低排列為:與他人關系(2.90±0.94)分,個人力量(2.75±0.83)分,人生感悟(2.71±0.83)分,新的可能性(2.30±0.78)分,自我轉變(1.93±0.83)分。其中,與他人關系得分最高,這可能是因為病人在患病后高度依賴于他人,接受來自親朋好友及醫護人員的支持和幫助,自覺和他人關系更加親近。自我轉變得分最低,其中得分最低的兩個條目為“我培養了新的興趣”和“我確立了新的生命之路”,原因可能是病人處于術后早期,處于患病的痛苦中,身體尚未康復,主要的精力集中于疾病的治療,對自我轉變興趣較低。
3.2 影響主動脈夾層病人創傷后成長的因素分析
3.2.1 工作狀態 本研究結果顯示,工作狀態是主動脈夾層病人創傷后成長的主要影響因素,在職的病人創傷后成長水平最高,失業的病人創傷后成長水平最低。究其原因:在職的病人相對于其他病人,收入有保障,經濟壓力小,且在職的病人人際關系更廣,能得到來自同事和工作單位的關心和支持,因此創傷后成長水平較高。
3.2.2 社會支持 本研究結果顯示,社會支持是主動脈夾層病人創傷后成長的主要影響因素,即社會支持越多,病人的創傷后成長水平越高。究其原因:社會支持讓病人在應對壓力時保持身心健康[11],社會支持越多的病人,面對創傷的應激反應越小,心理越健康[12],這些支持不僅包括家人的支持,還包括來自醫護人員以及病友的支持,既包括生活上的照顧,也包括情感上的支持。主動脈夾層病人病情危重,在患病早期的一段時間內,身心遭受重創,高度依賴于他人的照顧,當病人在住院期間受到來自他人較多的關注和照顧時,其創傷后成長水平也會提高。
3.2.3 目的性反芻性沉思 目的性反芻性沉思是指病人遭受疾病后產生的積極的自我反省[13],是創傷后成長的核心加工過程。本研究結果顯示,目的性反芻性沉思是主動脈夾層病人創傷后成長的主要影響因素,即病人進行反芻性沉思的頻率越高,創傷后成長水平越高。這與馬曉慶等[14]的研究結果一致。究其原因,主動脈夾層病人在患病后主動思考疾病,例如從疾病中尋找有意義的東西,整理對患病的感受,重新認識疾病,從中尋找益處,形成新的認知,從而使個體產生積極的情緒。
3.2.4 醫學應對方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面對與回避是主動脈夾層病人創傷后成長的主要影響因素,面對與創傷后成長呈正相關,而回避則與創傷后成長呈負相關。諸多研究表明,面對作為積極的應對方式,能促進病人的創傷后成長[15-17]。有學者認為回避也是一種積極的應對方式,能夠讓病人暫時不去思考疾病,從負性情緒中脫離出來,對創傷后成長起保護作用[18]。另一些學者認為回避是一種消極的應對方式,病人一再逃避疾病,無法觸發創傷后成長[19]。在本研究中面對是積極的應對方式,而回避是消極的應對方式。當病人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時,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疾病,主動向醫護人員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并參與到疾病的治療決策中,促使病人調整負性情緒,能夠積極地面對疾病;反之,病人采取回避的消極方式應對疾病,會導致其負性情緒加重,創傷后成長水平較低。
綜上所述,主動脈夾層病人創傷后成長水平較低,臨床工作者在為病人提供治療和護理的過程中,還應關注主動脈夾層病人的心理健康,在疾病早期即幫助病人建立社會支持網絡,鼓勵病人的家屬給予病人更多的支持,引導病人正確看待疾病,積極面對疾病,從而提高病人的創傷后成長水平,促使病人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