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勝男,邢媛媛,霍進進,張 莉,郭寧寧,李恒麗
鼻咽癌是指發生于鼻咽黏膜的惡性腫瘤,中年人好發。其惡性程度較高,早期就可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1]。病人常在發現時就已經晚期,對此病的早期發現早期預防極為重要。對鼻咽癌的治療主要是采取放療的方式,但是不良反應較多,吞咽困難是最常見的并發癥[2]。對放療鼻咽癌病人而言,日常護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常規護理因病人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不夠,配合度較低,因此護理效果較差。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基于互聯網平臺的短視頻健康教育在臨床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基于互聯網平臺的短視頻健康教育可以通過生動形象的教學內容使病人對疾病相關知識以及護理方式有更深的了解[3]。本研究將基于互聯網平臺的短視頻健康教育應用于鼻咽癌化療病人,觀察其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接收的140例鼻咽癌放療病人為研究對象,年齡35~78(50.1±1.9)歲。入選標準:①符合鼻咽癌的診斷標準且行化療治療;②均由本人簽署知情研究協議書;③意識清楚。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心理及精神疾病者;②不能配合治療者;③存在心、肝、腎等嚴重器官功能不全者。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SSA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①指導病人進食清淡飲食,同時保證蛋白質的攝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②指導病人保持口腔衛生,密切關注病人口腔情況,是否出現紅腫、出血、炎癥、潰瘍等問題,并及時處理。③保持鼻咽部清潔、濕潤,不要用手摳鼻,每日用溫生理鹽水進行鼻腔沖洗,如有異常及時就醫。④指導病人注意保護化療區皮膚,出門戴帽子,避免陽光直射。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基于互聯網平臺的短視頻健康教育。具體內容如下。
1.2.1 組成健康教育小組 小組成員由1名主治醫師,1名護士長,3名專科護士組成。小組成員均進行定期培訓,培訓合格后進入小組工作。
1.2.2 建立評估體系 使用健康調查問卷對病人的健康理念進行評估,包括病人對鼻咽癌的了解情況,病人的健康理念,行為制約因素、行動意向等,按照評估結果對每例病人制訂個性化方案。
1.2.3 建立網絡管理群 病人出院前由護士統一建立鼻咽癌化療病人管理QQ群與微信群。由專人管理,每天定時推送疾病相關知識、護理方式。護士每天進行1 h答疑工作,對病人的疑問進行解答,同時對病人出現的問題加以指導。
1.2.4 短視頻授課 由小組成員對病人進行定期的健康講座。通過采取錄制短視頻等方式,主要內容包括鼻咽癌化療的理論知識以及化療后需注意的事項。視頻制作內容要生動、簡單、有趣,能激發病人的學習興趣,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
1.2.5 網絡視頻健康教育 隨訪人員每周與病人進行視頻通話,詢問病人用藥、疾病、護理情況。根據病人的康復情況適當調整護理方案。要求病人或其家屬視頻展示護理操作,向病人提問用藥用量規范、液體控制規范、并發癥發生征兆及處理方式等問題,對病人回答不準確或不確定的問題進行記錄并告知病人正確的答案。通過與病人交流對病人的情緒狀態進行判斷,對于情緒狀態不佳的病人詢問其情緒變化的原因,并針對病人的回答對其進行疏導。
1.2.6 短視頻吞咽功能訓練 通過網絡平臺向病人播放正確的康復護理措施,教授病人學會正確的功能鍛煉方式。包括:①舌功能及下頜、張口訓練;②頸部肌肉康復訓練;③冷刺激;④發音訓練;⑤空吞咽訓練;⑥舌咽部力量訓練;⑦咳嗽訓練。
1.3 觀察指標及評判標準
1.3.1 吞咽功能 采用吞咽功能評分表[4](SSA)評定干預前及干預4周后病人吞咽困難評分,該量表共包括3個部分,最高46分,最低18分,總分越高表示病人吞咽功能越差。
1.3.2 疾病認知程度 干預前后通過自制的調查問卷[5]評價病人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主要包括鼻咽癌化療的相關知識、護理、注意事項。分值為0~100分,評分越高表示疾病認知度越高。
1.3.3 生活質量 采用簡明健康測量表[6]評價病人的生活質量,量表經2名以上本學科專家驗證,信效度達標,Cronbach′s α系數為0.87,分半信度系數為0.80。量表包括精力、社會功能、角色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健康及總體健康6個方面,每個方面均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1.3.4 自我護理能力 采用一般自我護理能力量表[7]評價兩組病人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共43個條目,滿分172分,包含自我概念、自我護理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健康知識,得分越高表示自我護理能力越強。


表2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疾病認知情況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單位:分

表4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單位:分
鼻咽癌是一種較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機制常與種族易感性、遺傳因素以及EB病毒感染有關,鼻咽癌病人轉移率極高,常可轉移至骨、肺、肝[8-9]。放療是治療鼻咽癌的首選[10]。但是放療期間病人常會出現多種不良反應,常會損害口腔黏膜細胞,病人常因疼痛難忍而無法進食,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11]。有研究表明,吞咽功能發生率不僅與放療過程有關,更與放療期間進行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密不可分[12-14]。基于互聯網平臺的短視頻健康教育是一種新興的護理方式,可以直觀地向病人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同時還可以增強醫護人員與病人之間的交流,提高護理效率[15]。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病人SSA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基于互聯網平臺的短視頻健康教育可以改善病人的吞咽功能。放療導致病人正常的吞咽功能受到損傷,病人無法正常進食,生活質量明顯下降[9,16]。基于互聯網平臺的短視頻健康教育通過對病人進行網絡短視頻知識宣講以及微信群內健康知識的推送,從思想上轉變了病人的觀念[17],加深了病人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使病人意識到自我護理也對治療起重要的作用,只有配合術后的康復工作,才能恢復健康,從而對其行為產生約束[18]。病人堅持遵守醫囑鍛煉,進行吞咽功能恢復,因而吞咽功能得到明顯改善。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自我護理能力、生活質量得分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通過每日在網絡群里進行相關護理知識的講解以及每日1 h的醫護人員答疑,使病人在護理期間遇到的問題以及困惑可以及時得到解決,提高了護理效率,同時網絡群為病人提供了學習知識的平臺,病人可以快速掌握正確的護理技巧,病人日常的護理工作得到了有效指導[14]。因而自我護理能力得到提高。病人護理能力提高有利于疾病的康復,每日進行吞咽功能訓練使得病人吞咽功能得到改善,病人可以進食營養高蛋白食物,飲食質量得到提高。護理人員通過網絡視頻的方式可以較好地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從而采取有效的措施,緩解病人焦慮、緊張的不良情緒,樹立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12,19]。因而病人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基于互聯網平臺的短視頻健康教育可改善鼻咽癌放療病人吞咽功能,提高病人對疾病的認知情況,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