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冰冰
上海園林綠化建設有限公司 上海 200333
下沉式綠地是低于周圍地面的綠地,其利用開放空間承接和貯存雨水,達到減少徑流外排的目的。通過采用大面積水體、大量低洼地形,配合水生植物、耐濕植物、濕生喬木及地被,實現了海綿城市與綠地景觀的完美結合,以此改善了城市生態多樣性,創造了良好的人居環境。
本文通過研究下沉式綠地在城市景觀中的應用[1-4],努力將城市打造為海綿城市,希望可以為今后城市綠地景觀的設計、建設提供參考。
萬泉路公共綠地(簡稱“萬泉綠地”)位于上海市普陀區萬里街道,由相對獨立的兩塊綠地組成。西側為三角形綠地,其西側和南側緊鄰市政道路及居民小區圍墻,景觀面積4 900 m2;東側為長方形綠地,南北兩端接市政道路,東西兩側緊鄰居住小區圍墻,面積10 000 m2(圖1)。整體面積合計14 900 m2,屬于較大的城市新建綠地。綠地內原為違章搭建,拆除后為硬地坪。項目進場前對原有場地進行勘察,發現存在以下問題:整體地形標高低,地勢平坦,視線開闊,豎向上整體缺少變化,場地低洼、積水;場地內原有混凝土地坪破碎及外運,將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現場植物無保留價值,植被覆蓋率低,黃土露天,易造成揚塵污染。

圖1 萬泉綠地現場平面
三角形綠地、長方形綠地2處規劃綠地現狀標高均低于周邊居民小區和周邊道路,呈下凹“盆地”狀,地勢低洼不便于排水,且與兩邊的高度差距也會影響住宅區的視野以及地基的沉降,對周邊的建筑物產生不利影響。
1)因地制宜,降低城市環境負擔,創新思維。考慮到現有綠地地勢低洼、現場不利于排水,且位于市中心,如按照常規綠地進行方案設計,抬高整體綠地的地形標高,以起到物理排水的作用,但會大量增加土方運輸及回填的工作量,增加城市環境治理的負擔及市政雨水管網的排水壓力。故將原有混凝土地坪破碎后就地翻挖深埋,以減少外進土方工程量。利用現狀綠地地形打造具有蓄水、下滲功能的雨水花園。利用當地的環境條件因地制宜地打造市民喜聞樂見的創新型園林景觀。
2)引入海綿城市理念,重新定位,著重打造低碳環保的園林景觀。海綿城市建設的六大要素為:滲、滯、蓄、凈、用、排。由于城市優良的下墊面和隨處可見的水泥,改變了原有自然生態的背景和水文特征,所以要加強自然滲透,把滲透放在首位。海綿城市建設也要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資源的積存、滲透和凈化,再次利用雨水資源,進行生態環境的保護。
3)推廣雨水花園概念,打造局部水生態景觀。根據綠地現狀并結合海綿城市的理念,通過打造雨水花園,構建一個具有生態、景觀、游憩等多種功能的生態型綠地。道路為透水混凝土路面,木棧道輔助游憩式交通流線,豎向地形結合主、次園路打造成景觀水體,地形變化與蓄水、凈水、滲水緊密契合,結合喬木、花灌木以及水生植物的合理搭配,營造出色彩豐富、季相多變、生態野趣的雨水花園。功能上滿足引導雨水地表和地下徑流匯入低洼雨水濕地和景觀水體的要求,同時結合透水鋪裝材料的應用提高雨水的下滲率。另外,通過種植不同的季節性植物,使特定的場所也會有季節性變化。
4)從實際出發,打造綠地的多樣性。萬泉綠地東、西兩塊綠地位置不同,但都以打造“雨水花園”為出發點。其中西側三角形綠地由園路、景觀亭、觀水木棧道、景觀水體和層次豐富的植物等共同組成。東側長方形綠地以喬木種植為主,林下穿行園路和木棧道,通過景觀構筑物及下沉式雨水花園的打造,共同構成東側綠地景觀。西側三角形綠地面積為4 900 m2,景觀水體面積為1 200 m2,主要由景觀亭坐落的半島及木棧道穿越的2個小島組成。三角形綠地景觀水體為主要匯水方向,園路及綠地中不設置雨水井及排水溝,雨水主要以地表徑流的方式匯入景觀水體,地形坡度有利于雨水經過綠地下滲。綠地與水體邊界種植層次豐富的水生植物,雨水通過植物過濾再進入景觀水體,景觀水體中種植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對水體進行生物凈化。景觀水體設置溢水管,接入市政人行道邊排水井。溢水管標高為3.80 m,景觀常水位為3.20 m。東側長方形綠地,長250 m,寬40 m,綠地面積10 000 m2,下沉式綠地面積3 300 m2。透水混凝土園路結合木棧道及休息木平臺、景觀構筑物、碎拼廣場、原木坐凳等景觀亮點,打造可行、可憩的林下自然景觀。東側綠地以下沉式綠地為主要匯水方向,低洼處通過耐水濕地被對水體進行凈化。綠地內下排盲管,將所有下沉式綠地連接成為一個整體,加速雨水的下滲。
5)增加植物選擇,打造水上森林。萬泉綠地種植大量喬木,植物品種多樣化,既可滿足四季景觀所需,又可以通過多層次綠色植物的搭配滯留雨水。西側三角形綠地景觀水體周邊種植耐水濕喬木,如垂柳、北美楓香、烏桕等;駁岸臨水區域及水體可種植挺水、沉水和浮水植物,以幫助水體凈化。東側長方形綠地處以陣列方式種植植物,如水杉、墨西哥落羽杉,種植間距為2.5 m,其他喬木種植間距均為5 m。生態廊道主要是通過造林,提升森林覆蓋率,通過不同品種樹木的混種,形成一個生態群,有利于后期生態的長期養護,以及打造水森林的景觀空間。
6)硬質景觀輔助海綿城市的實際運用及發展趨勢。萬泉綠地鋪裝主要為寬3 m的混凝土園路,選用生態透水混凝土。沿主路設置自然花崗巖碎拼,石材間留5~10 cm的植草縫隙。通過透水材料及下沉式綠地的打造,最大限度地下滲雨水,從而達到“滲”的效果。同時,通過多層次的綠色植物配置,增加雨水滯留時間,并發揮植物葉片的蒸騰作用,實現滯留雨水的功能。通過打造雨水花園蓄集雨水,達到蓄水目的,并通過雨水流經草坪、水生植物根部進行初步凈化;再利用下沉式綠地在匯水期間成為生態濕地,二次凈化水質;最后通過水生植物實現最終凈化,還可利用景觀水體中的凈化水,進行綠地的灌溉及路面的沖洗,最后下滲至地下,以達到排水的目的。為保證一定程度的雨水深層滲透,人行道下路基填土采用砂類土,或對路基填土進行改良,并定期清除透水鋪裝路面縫隙間的碎石及其他沉積物。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討論下沉式綠地在城市景觀中的應用,通過案例分析和現場調研,并優化設計方法,充分發揮海綿城市的優點,在改善萬泉路綠地目前不良現狀的同時,還綜合性地提出一些創新方案,如打造水上森林、雨水花園等,總結的經驗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