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在“飛雷炮”的助攻下,解放軍只用了半個小時就摧毀了黃維兵團苦心經營、號稱固若金湯的工事群。此戰之后,國民黨軍隊內部風傳“共軍手里有‘土飛機’和‘小原子彈’”。1951年,兩輪“飛雷炮”發射后,志愿軍第566團對面的英軍28旅居然沉寂了半個多小時。那么,這種武器究竟是什么?是誰發明的?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兵器展廳里陳列著一門特殊的“火炮”。這門“火炮”的發射筒口徑達350毫米,單次拋射炸藥量達10千克,攻擊距離300米,能在半徑20多米的范圍內產生強烈殺傷力。
這種“火炮”被稱為“飛雷炮”,實質上是一種炸藥包發射筒,曾在解放戰場上和抗美援朝戰場上大顯神威。
“飛雷炮”問世
“飛雷炮”的發明人是時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太岳兵團第4縱隊11旅工兵連連長聶佩璋。聶佩璋受過專業教育,擅長爆破。
不過,聶佩璋起初隸屬于國民黨軍隊,只因1931年日本侵占東北后南京當局奉行“不抵抗政策”,聶佩璋轉投中共武裝。他讀過軍校,且熟悉工兵和炮兵專業,因此在部隊里頗受重用。
1945年調入太岳一分區后,聶佩璋發現,在攻打日偽軍炮樓碉堡時,八路軍和民兵面臨火力不足的狀況。為了讓戰士們在較遠距離攻擊敵方的炮樓碉堡,聶佩璋萌生了研制炸藥發射筒的想法。
1947年,聶佩璋隨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轉戰河南,部隊一度因缺乏重武器,難以打下堅固工事。聶佩璋注意到國民黨軍丟棄在戰場上的美國造廢棄汽油桶。他想如果給油桶底部裝上足夠的推進火藥,在上面放上炸藥包,利用火藥瞬間燃燒產生的沖擊力,既可以點燃炸藥包的導火索,又能同時將炸藥包拋出去。
與正規火炮相比,這種炮因結構強度實在有限,完全是一次性用品。但因投擲彈藥威力巨大,若在戰場上集中使用,足以令敵人聞風喪膽。
當年9月,第4縱隊首次在攻打一處要塞時試用這種炮,結果只打了一發就將城門主碉堡炸塌。死里逃生的國民黨軍俘虜抱怨說:“你們打就打,為什么用那么厲害的炮彈?巨大的爆炸聲把我們的五臟六腑都要震碎了。”
此后,“飛雷炮”不斷改進,加裝了瞄準裝置、筒座、腳架,有的還加裝了機械擊發裝置。在一次軍事訓練匯報演習中, 部隊專門演練了“飛雷炮”,劉伯承、陳毅對此給予高度評價。
“飛雷炮”在淮海戰場大顯神威
1948年底,國共雙方在淮海平原展開決戰。將“飛雷炮”用得爐火純青的解放軍決定在雙堆集再創輝煌。當時國民黨最精銳部隊黃維兵團10萬人馬就被圍困在這片區域內。
11月25日,黃維依靠地形開始組織兵力構筑了大量地堡、戰壕,還把幾百輛汽車圍成一個圈,再用沙土堆積一個圈,打造了一個里外三層的防御工事。他認為解放軍沒有重火炮,自己可以在此等待援軍的到來。
可是他不知道,解放軍早已在他的陣地前通過土工作業,挖出了埋設“飛雷炮”的戰位。等12月6日發起總攻時,解放軍位于前沿的180余門“飛雷炮”交替進行三輪發射。按照每門炮每次射擊20公斤炸藥量計,解放軍在20分鐘之內向黃維兵團主陣地拋射了差不多1萬公斤的炸藥。
果然,仗著坦克重炮護身的黃維兵團在“飛雷炮”的攻擊下頓時失去了章法,許多簡易工事飛上了天,連美式卡車排成的“車陣”也宣告崩潰。尤其是解放軍步兵沖進敵方陣地后才發現,許多看似沒有被彈片打傷的國民黨士兵根本沒有反抗能力。原來“飛雷炮”所投射的炸藥包爆炸后產生強力沖擊波,國民黨士兵也許身體外表是完好的,但早已拿不動槍了。
在“飛雷炮”的助攻下,解放軍只用了半個小時就摧毀了國民黨軍隊苦心經營、號稱固若金湯的工事群。此戰之后,國民黨軍隊內部風傳“共軍手里有‘土飛機’和‘小原子彈’”。
戰后,發明“飛雷炮”并參與李圍子戰斗的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11旅工兵連榮獲“飛雷立功”獎旗。當年在李圍子戰斗中使用的一門“飛雷炮”,于1959年被軍事博物館收藏。
在朝鮮戰場上嚇住英軍
朝鮮戰爭爆發后,聶佩璋隨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而當年擅用“飛雷炮”的老部隊也不例外。
1951年,中朝軍隊和“聯合國軍”圍繞“三八線”展開了慘烈的拉鋸戰。當志愿軍因補給問題暫停攻勢后,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李奇微指揮的“聯合國軍”發起反撲,再次跨過“三八線”。經過中朝軍隊殊死抵抗,雙方在“三八線”附近形成戰略對峙。
在5月21日志愿軍各部全線后撤之際,第189師566團是整個志愿軍最靠近敵方的一個團,當時他們已被美軍第9師、英軍第28旅和部分韓軍纏住。關鍵時刻,參加過淮海戰役的第566團團長朱彪想起了老武器——“飛雷炮”。兩輪“飛雷炮”發射后,566團對面的英軍28旅居然沉寂了半個多小時,估計是被嚇著了。趁著這個間隙,566團成功突圍。
英軍第28旅上尉參謀諾斯·漢克斯在《1951年朝鮮夏季作戰》報告中曾提到,當天遭到中國軍隊從縱深打來的大口徑炮彈的攻擊。
后來,“飛雷炮”作為一種非制式過渡性武器很快退出歷史舞臺。它見證了我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在艱苦條件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解決各種問題,最終克敵制勝的非凡歷史。
(《老年生活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