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九靈
面對家喻戶曉的新華書店,很多人心頭有一個疑問:新華書店空調免費,看起來也沒多少生意,為什么開了這么多年都沒倒閉?在很多人眼中,新華書店是一間間零售圖書的門店。但實際上,它是一張銷售網絡,并有著特殊的歷史。
1937年4月24日,中國共產黨黨中央在延安成立新華書店,作為中共中央出版委員會發行部的對外機構,中央機關刊物《解放》的發行機構,承擔著黨的書報刊出版發行任務。 至今,各地的新華書店依然在發揮著它應有的作用。
不過,很多人心頭有一個疑問:新華書店空調免費,看起來也沒多少生意,為什么開了這么多年都沒倒閉?
新華書店是一張銷售網絡
在很多人眼中,新華書店是一間間零售圖書的門店。但實際上,它是一張銷售網絡。
如今的新華書店,從屬性上看是企業,但它脫胎于事業單位。在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每解放一座城市,都會首先開辦四大單位:銀行(穩住金融,保護人民財產安全,維持生產)、供銷社(提供糧油食品,保障民生)、郵局(確保地區之間的通信聯系)、新華書店(建立宣傳陣地,傳播革命思想)。
這意味著新華書店很早便擁有了可以覆蓋全國的供應鏈,能有此實力的企業并不多。有這么一張覆蓋全國的大網,新華書店便很自然地在全國圖書發行生意中占據主導地位,在整個圖書產業鏈中擁有非常強的話語權。
假設某出版社出版了一版《三國演義》,定價50元,印制了10萬冊,想在新華書店銷售,進貨價格大約能談到定價的六折,即新華書店以30元的價格購入,再按照定價銷售,每賣出一本書,就能賺20元,毛利率達到40%。
如果這本書不受市場歡迎,只賣出1萬冊怎么辦?新華書店不就虧了嗎?
答案是:沒賣完的9萬冊,新華書店按進貨價退給出版社——這叫寄銷制。而且,新華書店甚至不用先給錢再拿貨,而是先拿貨去賣,過兩三個月才結算一次,看看這個周期內賣了多少冊,按銷量來付錢。這種結算制度,使得新華書店完全擺脫了庫存風險。
新華書店不用交租還可收租
有人會說,市場上也不是只有新華書店這一個渠道,現在網絡渠道那么發達,誰還愿意去線下買原價圖書啊?就算新華書店沒有庫存風險,店鋪運營費用呢?人員工資呢?銷量不行的話,還怎么維持下去?
這些問題的答案,仍然藏在新華書店的歷史中。
新華書店原先是事業單位,又關乎國家穩定,所以它的門店建設屬于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都位于城市的核心地段。北京王府井、上海人民廣場、南京新街口……都有新華書店的身影,而且全是自有產權。
也就是說,對新華書店而言,運營成本中占比最重的店鋪租金為零,甚至為負。舉個例子,在南京湖南路鳳凰書城有一家星巴克,與書城的入口毗鄰。你賣書,我賣咖啡,單價也半斤八兩。但書城是收租的,星巴克是交租的。
所以,在大城市,就算顧客只想著來免費看書蹭空調,新華書店也不會虧錢,會像上述鳳凰書城一樣收租。
教材教輔是重要收入來源
在一些經濟不發達的地區,新華書店很難通過賣書獲得足夠的利潤,租金收入也沒有多少,這會影響當地新華書店的正常運轉嗎?
仍然不會,因為新華書店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收入——義務教育階段的教材教輔發行。在過去,教材教輔的發行業務都是由新華書店承包的,發行數量很大。后來,雖然國家放開了行業準入,允許民營書商通過招投標的方式進入這一市場,增加一點兒競爭,但是新華書店的龍頭地位早就難以撼動了。
除了數量上的差異,還有毛利率上的差異。2020年,新華文軒教材教輔發行業務的毛利率為41.55%。與之相比,零售業務的毛利率為33.87%,互聯網銷售業務的毛利率只有13.34%。
書店為商場帶來人氣
近幾年,民營書店在不斷擴張,而且很多都開在購物中心。難道是這些書店的書賣得夠貴,利潤能覆蓋昂貴的商場租金?
當然不可能。真實情況是,購物中心為了吸引書店入駐,提供了定向的扶持政策。據媒體報道,在北京的成熟商業地產項目中,書店的租金只有同樓層餐飲類租戶的三分之一。購物中心看中的是書店的文化氣質以及它能帶來的人氣。例如廣州太古匯的方所書店,在書店開張以前,一般民眾認為太古匯里賣的都是奢侈品,太“高大上”,不想去逛。而方所書店開張以后,太古匯的客流量每年都有所增加,一度還成為了廣州市的網紅打卡點。這便是書店的價值所在,也是新華書店值得思考的地方。
過去,新華書店是與圖書綁定,用圖書照亮了很多人的人生道路。如今,新華書店也須跟上時代的發展,轉向與閱讀和文化綁定。不過,這條轉變之路并不輕松簡單,想要適應新時代,在人才儲備、管理經驗等方面都有相當多的挑戰。
(《華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