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12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將于2021年12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本次下調后,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為8.4%。
此次央行降準在12月3日李克強總理會見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時已有預告,當時他表示,中國將“圍繞市場主體需求制定政策,運用多種貨幣工具,適時降準,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央行在12月6日的答記者問中也表示,此次降準的目的是加強跨周期調節,優化金融機構的資金結構,提升金融服務能力,更好支持實體經濟。一是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有效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長期穩定資金來源,增強金融機構資金配置能力。二是引導金融機構積極運用降準資金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三是此次降準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每年約150億元,通過金融機構傳導可促進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
這是繼今年7月15日,年內央行第二次全面降準。據央行測算,此次降準共計釋放長期資金約1.2萬億元,比今年7月降準增加2000億元。
今年三季度以來,在房地產調控、“能耗雙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破5”,雖然進入四季度情況有所好轉,10月份工業增加值兩年復合增速與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均回暖,但整體看經濟仍未企穩,穩增長和穩就業承壓。
12月6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2022年經濟形勢時要求,明年經濟工作要“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社會大局穩定”,“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是核心。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此次降準是近期以來中央“穩經濟”信號的進一步落地,在私營企業特別是中下游企業受大宗商品價格暴漲等因素影響經營壓力日益增大,個別頭部房企已經出現實質性債務違約且風險仍在持續發酵中、前期貨幣寬松政策效應已經減弱等背景下,全面降準勢在必行。
中金公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文朗認為,中國此前已經具備了降準的條件。在2021年7月降準之后流動性并未明顯寬松,在負債成本大體不變的背景下,對實體經濟的支持要依靠利差的壓縮實現。但銀行繼續壓降利差的空間已經較為有限,若不采取進一步的措施降低銀行的資金成本,實體經濟的融資本難成繼續下降。
此外,多位經濟學家分析,在近日恒大市場債出現實質性違約,且房地產行業整體尚未企穩的背景下,貨幣政策有必要加強配合,以穩定市場預期,呵護投資者情緒。避免資產價格劇烈波動引發潛在金融風險。
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經定調,明年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其中,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明年“松貨幣”將如何演繹?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認為“后續貨幣政策有加碼寬松的必要性”。
他分析,中期內,或有必要推出新的定向或全面的降息操作,以配合穩定宏觀杠桿率和防范系統性風險。不過,降息的全局性較強,需在經濟下行壓力整體性加大時推出。且2022年下半年若美聯儲開啟加息,則國內降息的空間也會受到掣肘。明年春節復工之后,如果國內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且通脹下行和美聯儲貨幣政策操作更加明確,可能是降息工具使用的一個“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