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揚
摘 要:農民合作社是農戶在自愿、平等的原則上自發組織而成的一類新型經濟組織形式,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壯大農民合作社,有利于新時期轉變農村經濟增長方式。該文結合繁昌區農民合作社建設實際,提出了提升農民合作社質量的對策措施,以期為當地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農民合作社;質量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21-0004-02
農民合作社作為一種經濟組織形式,具有互助性的特點,可以增加農業經濟效益、實現農戶增收的效果,在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意義重大[1]。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后在農村推行了經濟體制改革,采取家庭聯產承包制,形成了最初的合作社。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農村經濟開始向完全市場經濟過渡,農業市場化經營中的主要載體形式之一即為合作社[2]。21世紀后,我國開始聚焦“三農”問題,具有高效、集約特征的合作社隨之獲得了快速的發展。農民合作社使農民參與農業的生產模式得到創新,其發展順應了農業未來發展的趨勢[3]。國家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用新的理念引領經濟社會各領域發展行動的要求,農民合作社的發展也應積極地在新發展理念的推進下實現自身的不斷發展壯大。當前我國的農業組織制度中,占有領先地位的為合作社,由此可見合作社的發展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
繁昌區地處安徽省蕪湖市境內,該區近些年在新農民合作社的建設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為該區深入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提供指導,并在資金上給予了大力支持。2020年底的統計數據表明,該區在冊的農民合作社數量達到了226個,其中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級分別為4、5、11個,2020年增加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為2個,2021年上半年統計農民合作社增加了5個,預計2025年市級農民合作社的數量達到50個以上。由此可知,繁昌區新農民合作社的發展表現出強勁的勢頭,培育出了一批管理規范、運營狀態良好、可以發揮出較強聯農帶動能力的農民合作社。本文結合實際,對新發展理念下如何提升農民合作社的質量開展了探討分析。
1 以創新促發展,為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注入內生活力
創新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4]。農民合作社從創立之初表現出的特質即為創新,之后在農民群眾結合自身期望及需求不斷探索中實現發展壯大。農民合作社的主要成員為分散經營、從事小規模種養的農戶,目前此部分是我國農業經營中的主體力量。隨著近些年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民合作社必須在創新原則的指導下不斷改革,以在發展中注入更強的內生活力[5]。
1.1 從組建的方式上進行創新 目前農民對合作的需求多樣化,要順應農村深化改革中的這一變化趨勢,積極探討多種組建方式的合作社,如土地股份合作社、生產股份合作社、合作社聯合社等,確保農戶可以利用手中的土地、技術、資金等多種要素開展合作。
1.2 對運作管理的方式進行創新 新農民合作社的運作管理方式可推行多樣化,通過土地租賃、托管及資金的入股等方式進行統一運營,通過對成員生產經營權的部分或者全部進行轉移,采取規模經營的方式,從規模化經營中獲得效益。經營管理上可結合“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直接聘請專業團隊負責日常的經營管理,實現管理的精細化、專業化,以提高經營效率,取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1.3 對盈余分配情況進行創新 按照“現成員惠顧、成員貢獻、資本報酬適度”的原則分配盈余,各類資源要素價值得以合理的體現要基于成員貢獻差異大、多元化的狀況。就農民合作社內部相關的管理制度及分配制度進行合理地制定并在發展中不斷地完善,將各類資源要素的價值、貢獻都充分地體現出來,包括資金、技術、勞動力、土地、管理等,確保各類資源要素發揮出優勢及活力。對于合作社的成員,如果其在技術、管理、服務等方面貢獻突出,可結合規章制度給予相應的獎勵[6]。
2 以協調促進持續發展,為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打好堅實基礎
要實現農民合作社的健康發展,不可缺少的內在要求即為協調。當前整體來說我國農民合作社的發展階段仍處于初級,整體特點為發展實力不強、規模小,原因主要在于發展的時間不長、產業基礎相對較為薄弱以及自身發展理念的協調性與平衡性缺乏。目前,不少農民合作社對農業生產的單一過程非常重視,而忽視了加工、品牌打造等其他的環節,以初級產品為主的模式經濟效益不高、產業鏈短,面對激烈、日益加劇的市場應對能力弱。不少農戶一直以來靠經驗從事農業生產,對近些年不斷涌現的新技術、新機械認識不多,在農業的發展中未將新科技、新產業、新業態的優勢發揮出來。平衡性、協調性不夠,對農民合作社在產業增值、技術進步等方面效益的獲取不利。
2.1 農民合作社的發展要與新興工業化的發展實現協調發展 工業化的理念可對農業化生產起到促進作用,在供給側方面給予相應的調整、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確保農業生產的鏈條得到有效的延伸,將農業生產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1,5]。種養生產在傳統的基礎上實現前延后伸,在小微研發、品種試驗、加工儲運、技術改進、銷售等各方面給予積極的支持,確保農業生產實現全產業鏈的延伸。農業生產中可結合當地區位資源、產品優勢、配套設施等多方面因素,適當對產業的布局做出調整,結合發展的實際構建起相應的產業集群。新農民合作社的管理可推進管理的精細化、推進技術標準的統一化,加大監督的力度。
2.2 農民合作社的發展要與城鎮化的發展實現協調發展 在當前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農業的發展要以生產為導向逐漸過渡到以消費作為導向,確保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新農民合作社要在新發展理念的推進下帶領廣大農戶生產出更多品質優、類型多樣的農產品,滿足更高層次消費者的實際需求。針對當前農產品消費中存在的問題,農民合作社要擔當起生產經營主體的責任,建立起逐漸完善的內生機制,實現相互制約、監督。在農產品的質量方面要嚴守底線,確保品質安全,以品質穩定立足于市場中。積極開展新型銷售業態的探索機制,如直銷配送等。
2.3 農民合作社的發展要與信息化的發展充分協調 當前互聯網行業快速發展,要充分對該資源進行運用。近些年互聯網技術的推廣應用給各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農民合作社也要積極順應形勢,對“互聯網+”的相關理念和技術進行積極的應用推廣,如對農業生產開展全程動態監測、建立起質量追溯體系、實施遠程管理控制等,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智能化水平。結合各地實際探索多種形式的互聯網平臺、實現農業生產電子商務的發展,從而擴大農民合作社的業務范圍。
3 以綠色促進發展,為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提供引領方向
當前農民合作社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農業資源環境的約束、生產成本的逐漸增加、市場上農產品過多導致的價格下行等。我國的耕地面積僅為世界耕地總面積的10%左右,化肥、農藥的用量卻分別達到了世界總用量的35%、1/7左右,藥肥的利用率低,僅為35%左右,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等農資的回收處理率都不高,農業資源的發展面臨著長期透支的狀況,導致面源污染日益嚴重,生態環境的退化趨勢越發突出。農產品的價格也面臨著“天花板”效應,農民合作社在農業生產經營中就需要走節本增效的道路,在生產全程中貫徹綠色發展的理念。
3.1 農業生產的節約集約化可以實現利潤的增加 農業生產要重視資源利用的節約集約化,在確保農業生產需求的基礎上突出使用的減量化,確保對資源的消耗量從源頭上予以控制,降低生態環境面臨的壓力。農民合作社在農業種植品種的選擇上要優選節水類型,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對土地資源的利用也實現集約化,施肥方面推廣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防治實施統防統治,精準施藥、降低用量,一來可以節約成本,二來可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提高產品的質量。
3.2 農業生產中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人們近些年越來越關注生態環境問題,農民合作社在新時期的發展要順應這一趨勢,加大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確保在生態環境良好的基礎上推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耕作中可推廣適時休耕、采取輪作或者間作、套作等模式。施肥類型主要選擇有機肥、降低化肥的用量,種地與養地相結合。
3.3 積極開展農業廢棄物等的利用 針對農業生產中的廢棄物,如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可在資源化利用方面不斷探索,實現農業的循環發展。如可推廣稻鴨魚等共生經營模式,在充分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降低農業廢棄物的同時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從而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趙鐵橋,楊春悅.以新理念引領農民合作社新發展[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6(3):23-26.
[2]徐國文.新常態下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的途徑分析[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7(8):91.
[3]農業部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總站課題組.新常態下促進農民合作社健康發展研究報告(一)[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6(11):44-45.
[4]田芳.我國農民合作社發展現狀與發展趨勢探析[J].統計與管理,2017(8):143-144.
[5]曾艷,周寶亮,郝柯錦,等.農民專業合作社盈利能力的影響因素及提升路徑[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3):64-73.
[6]張芳紅.天水市秦州區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發展措施[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0(4):70-7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