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庭奇 閆旭 王悅 牛東 宮賀喜
摘 要:該文介紹了阜陽市品牌糧食綠色發展的背景、思路、舉措及成效,探討了品牌糧食綠色發展的制約因素,并提出了推進品牌糧食綠色發展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主要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基礎設施、強化綠色要素投入、延長加工鏈條、織牢利益聯結機制、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增強鄉村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等,以期推動阜陽市品牌糧食綠色發展再上新臺階。
關鍵詞:品牌糧食綠色發展;成效;對策;阜陽市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21-0053-04
阜陽市地處東經114°52′~116°30′、北緯32°24′~33°35′,位于黃淮海平原南端、安徽省西北部、淮北平原西部,轄潁州、潁泉、潁東3區和臨泉、阜南、太和、潁上4縣及界首市,國土面積10118km2,可耕地面積64.7萬hm2,總人口超過1000萬,常住人口825萬,鄉村人口457萬,是傳統的農業大市。農業以糧食為主,2020年糧食生產面積97萬hm2,總產521.6萬t;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紅芋等,夏糧主要是小麥;2020年小麥種植面積50萬hm2,總產312.6萬t,其中優質小麥達30萬hm2,品牌小麥種植面積達15.3萬hm2。
1 品牌糧食綠色發展背景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以及人口數量增加和消費結構升級,在保障糧食產量發展過程中,過量使用農業投入品、農業面源污染、耕地質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問題日益突出,導致資源約束持續加劇、環境承載壓力不斷增大,直接影響了主食安全;農業生產成本持續上漲,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成本“地板”與價格“天花板”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雙重壓力,糧食效益偏低問題突出,農業競爭力減弱;農田基礎設施薄弱、灌溉水資源和農業投入品利用率不高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改變。面對新形勢,為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求,2015年農業部確定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農業科技創新為驅動,以增加糧食有效供給為目標,堅持生產生態并重的需求導向、行政科研推廣聯動的協作導向、循序漸進的梯次導向,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安徽省政府及時出臺下發了《關于大力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行動的意見》,提出以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為主體,重點開展“九個專項行動”,其中“糧食品牌效益提升行動”是重點行動之一。阜陽市政府以鞏固“百億江淮糧倉”地位,挖掘糧食增產新潛力,尋求糧食發展方式新突破為重點貫徹落實“九個專項行動”,以品牌小麥生產基地建設為抓手,促進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化、效益化發展。
2 品牌糧食綠色發展思路
經充分論證,阜陽市形成了品牌糧食發展思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市場導向,“綠色、增產、效益”兼顧,以小麥生產為主體,以落實“三推”(推廣高產高效多抗新品種、推廣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栽培技術、推進耕地質量建設)“三節”(節肥、節藥、節水)技術為重點,以優質專用品牌小麥生產基地建設為抓手,強化科技推動,提升基礎保障,扎實推進專用小麥產業化開發,大力推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節本增效同步、生產生態并重,鏈接加工增值,擴大品牌效應,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糧食單產提高、品質提升、效益增加、環境改善,實現糧食生產持續穩定發展。
3 品牌糧食綠色發展技術措施及成效
阜陽市品牌糧食綠色發展模式通過主推優良品種應用技術、耕地地力提升技術、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高效節水技術、全程機械化技術、現代智能技術等,實現了“產量提高、品質提升、效益增加”綠色發展初步目標,品牌小麥面積逐年擴大,由2015年的5萬hm2擴展到2020年15萬hm2,2020年品牌小麥平均單產達7500kg/hm2,與非項目區非品牌小麥相比,增產600kg/hm2,節約成本450元/hm2,節本增效1920元/hm2,總節本增效29376萬元。
3.1 良種應用 根據本地生產條件和區位特點,經過多次試驗示范篩選,立足產業化開發要求,阜陽市由8個縣市區自主選擇優質專用品種小麥進行單一種植,2020年種植的品牌小麥品種主要有荃麥725、煙農999、新麥26、淮麥33、豐德存麥12等品種,同時做到良種良法配套,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良種增產和提質作用。
3.2 地力提升與節肥 一是增施有機肥,品牌小麥種植田塊增施1500kg/hm2商品有機肥。二是推進秸稈還田,不能進行秸稈收集外運田塊全部采取全量還田,落實秸稈全量還田配套技術,秸稈全量還田面積占60%。三是土壤深耕深松,核心示范區每2年深耕深翻1遍,非核心區域每3年深耕深松1遍,到2020年品牌小麥生產基地已實現深耕2遍。四是減施化肥,2020年化肥施用量平均750kg/hm2,比上年減少30kg/hm2,減幅3.8%。五是測土配方施肥,自2016年以來已實現小麥種植測土配方施肥全覆蓋。六是推廣化肥深施,結合土壤深耕進行底肥深施,結合種肥一體實行種子側下深施。七是推廣輪作,改小麥—玉米種植模式為小麥—花生、小麥—大豆種植模式。
3.3 病蟲草害綠色防控與節藥 一是采取農業措施,普遍開展土壤深耕深翻,減少病蟲草的發生。二是核心區全面應用頻振式太陽能殺蟲燈。三是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大量推廣應用生物農藥。四是全面推廣應用現代化大中型高效藥械、無人機械,推行科學精準施藥。五是全面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防治效果。2020年農藥平均施用量30.5g,比2015年減少2.9g,減幅8.7%。
3.4 高效節水 一推廣抗旱品種,增強抗旱能力。二是開展土壤深耕深松,提高土壤保水供水能力。三是推廣噴灌、滴管和管灌等節水灌溉,在核心示范區應用智能灌溉。目前,已做到噴灌全覆蓋,滴管、管灌、智能灌僅限在核心示范區應用。
3.5 全程機械化 主要在“耕、種、管、收、儲”5道關鍵環節不斷提升新型農機裝備及應用技術水平,目前已經在深耕深松、秸稈直接還田、化肥深施、高效植保、快速機收環節取得突破,整地、播種、管理質量大幅度提升,實現了全程機械化。
3.6 現代化智能技術應用 一是應用于“耕、種、管、收”作業面積監控與統計,已做到全覆蓋。二是應用于無人機飛防,已做到科學精準施藥。三是核心示范區植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得到應用,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已實現。智能灌溉、智能施肥、智能噴藥、苗情、病蟲情、土壤墑情等能夠在核心示范區實現自主監測和自動控制。
4 品牌糧食綠色發展的主要舉措
4.1 組織試驗示范做給農民看 依托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省農科院、安徽省農技總站、安徽省植保總站、安徽省土肥總站、市區農技推廣中心等單位技術支撐,在核心區開展品牌小麥新品種對比試驗,新品種展示及較大面積示范,秸稈全量還田示范,化肥減量農藥控量試驗,新式整地、播種機械示范,小麥—花生種植模式示范等,到2020年已建立155處示范基地,每一個關鍵環節都組織新型經營主體、種植大戶、農民技術員、村民代表進行現場觀摩學習。
4.2 依托新型經營主體帶著農民干 一是鼓勵農民加入專業種植合作社,抱團共享一齊干,到2020年全市已成立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4000多家,從事小麥種植的500多家。二是鼓勵農民成立家庭農場,發揮家庭農場的帶動作用,引領著農民干,到2020年全市家庭農場已過萬家,從事小麥種植的超過2000家。三是發揮村級能人村級技術員作用,引領著農民干,目前每村都有2名以上技術應用帶頭人。
4.3 完善配套設施筑牢發展根基 統籌農村道路村村通、農村美麗村居建設、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等工程項目,全面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國家高標準農田項目已得到全面建設,核心區路、林、水、電基本配套到位,部分項目區已做到了田平(所有墳墓已推平,高田取土洼地填土),土肥(已增施商品有機肥,配套綜合措施提升耕地地力),林美(道路適合栽植林木區域全部栽植景觀樹)、水省(鋪設智能節水裝置)、電通(鋪設了專用電網)、路暢(拓寬了主路,修通了斷頭路,提高了路面硬化等級)、建立了全程農事服務中心(集展銷、培訓、化驗、辦公于一體,包括停機棚、烘干塔、糧庫、監控、指揮調度中心等),安裝了智能設備(農田智能灌溉、智能施肥與智能噴藥等自動控制),可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
4.4 規范土地有序流轉推動適度規模經營 建立了市、縣、鎮、村土地流轉平臺,鼓勵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為解決農民后顧之憂,2018年全部完成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積極認真落實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補貼政策,推動集中連片種植。到2020年土地流轉面積38.1萬hm2,占比達到59%,其中66.67hm2以上規模經營500多家,33.33hm2以上規模經營3000多家,6.67hm2以上規模經營過萬家。為確保單一品種種植還推動整建制鄉鎮和整建制村承擔品牌小麥生產基地建設項目。
4.5 依托重大項目開展全程社會化服務 自2016年以來,農業部下達了《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對以小農戶為主將農業生產中的耕、種、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業環節委托給社會化服務組織完成的農業經營方式進行財政補助;安徽省下達了《專用品牌糧食生產技術與服務項目》,主要對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萬畝片、示范村、示范家庭農場進行財政補助;阜陽市下達了《品牌小麥生產基地建設項目》,主要對品牌小麥生產基地建設應用良種進行補助;還有農機補貼項目,安徽省小麥赤霉病統防統治項目等。對項目區小麥旋耕施肥播種鎮壓復式作業補助375元/hm2,對良種應用補助375元/hm2,對施用配方肥補助825元/hm2,病蟲害綠色防控補助375元/hm2。對非項目區優質專用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單季連片種植品牌小麥單一集中13.33hm2以上的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給予同等補助,對推廣頻振式太陽能殺蟲燈等病蟲害物理防治新型植保器械、小麥旋耕施肥播種鎮壓復式作業新型機械等給予補助,對示范片、示范村、示范場給予補助。項目實行“補助資金投向名錄制、補助資金安排審批制、補助資金績效評價制、補助資金使用審計制”四制管理,項目采取先申報、實施,專家評審驗收,第三方評估,再公開公示,后補助到位,杜絕徇私舞弊。為促進服務質量的提高,專門組織開展了服務質量擂臺大賽活動,引入多家社會化服務龍頭合作社,分片包干,共同參與項目區小麥整地、播種、澆灌、管理,邀請專家對整地、播種、苗情、田管質量、產量、品質等環節進行綜合評比,對優勝服務單位進行物質獎勵。
4.6 引入龍頭企業推動產業化經營 引入中鶴集團成立福中和發展公司、阜陽市日月星面業有限公司、阜陽市宋氏面業有限公司、安徽三泰面粉(太和縣)、臨泉金禾面粉、潁上管氏面制品等面粉及面制品企業承擔實施“品牌小麥生產基地建設”項目,統一品種、集中種植、統一田管、訂單加價收購、政府適當補貼運行模式,得到企業和農民的歡迎。引入安徽環宇糧油購銷有限公司簽訂了軟質酒用小麥購銷協議,建立了軟質酒用小麥生產基地,吸引全國著名白酒生產企業如茅臺集團、五糧液集團等到阜建立酒用小麥生產基地或簽訂酒用小麥購銷訂單。引入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世紀農業有限公司等種業建立優質品牌小麥良種繁育基地。
4.7 開展專項培訓推動技術落地見效 引入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安徽農業大學等小麥專家團隊,建立優質專用小麥育種基地。邀請省級以上專家、組織市縣專家到村鎮到田間開展專項專業技術培訓,大到國家大政方針,國家惠農政策,具體到小麥綠色增產栽培模式、優良品種選擇、整地播種技術、科學施肥及配方施肥技術、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小麥赤霉病防治技術、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抗災避災技術、烘干貯藏技術、加工及產業鏈延長等,分解到各關鍵階段進行理論和現場培訓。通過多輪多次培訓,品牌小麥綠色發展各項技術已落地見效,部分技術應用率達到100%,關鍵技術應用率超過80%。
4.8 強化組織領導廣泛宣傳發動 自實施品牌糧食綠色發展模式攻關項目以起,阜陽市就成立了市政府主要領導認指揮,分管領導任組長,下設農業農村局主要領導任主任的辦公室,負責行政領導;成立了小麥生產技術指導組,首席專家坐鎮指導,專家組成員分包到縣指導。縣、鄉分別成立了相應組織,以加強品牌糧食綠色發展模式攻關的指揮協調和指導服務。同時,明確了工作分工和職責,切實做到層層有人抓,事事有人管,把品牌糧食綠色發展模式攻關各項任務落到實處。為了引起廣泛關注與重視,領導組利用鎮村電子屏幕,電視、報刊、網站、微信微博等平臺,廣泛開展相關宣傳活動,營造出了濃厚的品牌糧食綠色發展模式攻關氛圍。
5 品牌糧食綠色發展制約因素
5.1 農田設施依然薄弱 擁有現代智能設施的核心示范區不到5處,面積不足666.67hm2。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低,多是以建設道路、橋涵、大中河溝治理為主,田間工程不配套,灌排設施配套不夠,有效利用率低,尚有超過20萬hm2耕地為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非核心示范區的土地多未平整(墳頭林立),耕地地力提升工程未實施,低洼地尚有超過10萬hm2排水不暢,中低產田面積大,約占總面積的70%;農電配套不到位,田間地頭用電比例不到1%。
5.2 技術轉化應用尚差“最后一公里” 雖然已開展了多輪多方式培訓,技術的轉化應用在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及村級技術員中的應用率大大較高,但在普通農戶中的應用率仍然不高,普通農戶在家種地的多為老弱婦殘,文化知識水平低,頭腦中的傳統技術根深蒂固,很難接受新知識、新技術,往往這邊聽過看過,那邊還按自己原有技術實施,導致新技術應用落實不到位。再加上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到村到田服務的技術人員較為缺乏,一個鄉鎮僅有1~2個種植業技術人員,人均服務面積超過3333.33hm2,這是正常服務面積的5倍,而這1~2個技術人員大多服務鄉鎮行政工作,很少有時間到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服務工作。多種因素疊加,導致技術轉化應用不能落實到位。
5.3 自然災害發生頻繁 在全球氣溫明顯升高、氣候明顯變暖的情況下,災害性極端氣候經常發生,處在南北氣候過渡帶間三塔鎮域災害性天氣更是頻繁發生,旱、澇、風、雹、熱、冷、凍、連陰雨等災害頻發,目前應對災害的技術還不成熟,應對災害的基礎設施比較欠缺,現代化防災、抗災裝備嚴重不足。
5.4 綠色要素投入不足 雖然化肥、農藥減量效果顯著,但有機肥替代量較少,核心區有機肥施用量僅需施量的10%,生物農藥應用較少,生物農藥應用占比僅5%。耕地地力偏低,高產地力田塊僅占10%。輪作休耕實施面積不大,每年輪作補貼面積不到1萬hm2,基本不存在休耕。
5.5 產業化發展加工企業融入不夠 引入的糧油購銷公司、酒業集團等企業仍然是購買原糧,引入的面粉加工企業目前仍是加價收購原糧,且加價較少,有不少企業甚至沒有完成訂單收購,加工鏈條仍未與種植鏈相捆綁。
5.6 與種植戶利益聯結機制不牢 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獲得的土地收益較為固定,但土地流轉后僅有少部分人員能到租地單位收獲長期或短期務工工資,基本不分享租地者收益。實際參與土地入股者很少。部分參與種植合作社的多因合作社帶動能力低分享到的收益不高。加工產業增值利益尚未與種植戶相連接,種植戶基本享受不到加工利益增值。
5.7 社會化服務機制尚不完善 由政府購買的社會化服務由于實施方案精細、監管到位,服務質量普遍較高,但市場化的社會化服務仍呈無序狀態,存在服務組織沒活干,農戶找不到服務組織的現象,缺少社會化信息服務平臺。在市場化服務過程中缺乏監管,服務基本是口頭約定,基本無服務質量明確要求,服務組織為了多賺錢,大多存在服務質量降低現象。目前,直接生產者沒有農機、農資等服務掙錢是不爭的事實,社會化服務價格偏高偏貴卻沒有明碼標價機制,因此無論是政府購買還是市場購買都需要盡快完善社會化服務機制。
6 品牌糧食綠色持續發展對策
6.1 加強組織領導 “行政+科技=成功”是多年以來通過實踐得到的典型經驗,任何農業科技在千家萬戶中推廣應用都離不開強有力的行政,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的工作,效率高、推進快。
6.2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開展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在路、林、電、溝河落實好的基礎上,著重突出田間工程建設,達到土地平整,無墳堆,灌排配套,方便且成本不高;著重突出耕地地力提升工程建設,進一步改善土壤環境狀況,增強土壤保肥、保水、供肥供水、透氣能力;增添現代化智能設備,物聯互通設備,逐步達到遠程可視可控可操作可處理;增加現代化防災抗災裝備,盡快提升抗災避災能力,特別是急缺的糧食烘干設備的建設,在解決收獲期遇雨保質方面作用巨大。
6.3 強化綠色要素投入 持續推進有機肥增施行動,持續推進秸稈全量還田行動,將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到3%以上;持續推進輪作休耕,讓土地得到有效養息;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行動,加大新肥料、新農藥、新型施肥施藥器械的推廣應用,持續提高肥效藥效,整體降低化肥農藥施用量;持續推進病蟲草害的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加大生物農藥的推廣應用。
6.4 延長加工鏈條 讓加工企業主導所需糧食的生產基地建設,讓農戶參與基地原糧生產,對農戶來說服務好企業就能拿到相應的工資,比自己種地掙得多,對企業來說高質量的原料能自主掌握,解決了購糧難,購糧品種不一致,購糧質量不高的問題,整體上可以降低購糧成本,拉長產業鏈條,增加生產效益,,最終達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總體增加收益。
6.5 織牢利益聯結機制 在“三產”融合發展中,讓農民的土地入股,讓農民帶著資金入股,吸納社會資金入股,吸納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入股,打造利益緊密聯結的發展共同體,讓企業得利,讓農民得利。
6.6 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 建立市縣鄉村4級農業社會化服務信息平臺,讓農戶與服務組織能夠方便地進行對接。加強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監管,不僅讓服務組織有利可圖,也要讓農戶有利可圖,在監管中規范服務價格質量,進一步降低服務成本與價格。
6.7 加強鄉村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解決技術應用“最后一公里”問題 重點建設鄉村2級推廣體系,提高鄉鎮農技人員的待遇水平,讓鄉鎮農技人員不再從事政務工作,專心做好農業技術的轉化與應用工作。重點抓好村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培養與使用,讓村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在村內有地位,有較高的收入,徹底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