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清 金雙鴿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采用倒敘的手法,利用明艷、絢爛的畫面,通過現實與夢幻相結合的動畫方式等多種后現代的手法鮮活地塑造了主人公松子的一生。身處后現代社會中的松子一生都處在孤獨和寂寞中,但卻永遠懷揣著一顆充滿對愛的渴望、對家的回歸之心。本文從后現代家庭觀的角度對電影悲劇產生的根源進行分析,力求探討電影折射出的日本后現代家庭觀,從而引發人們對影片主題的全新認識。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改編自日本小說家山田宗樹的同名小說,由中島哲也執導,中谷美紀傾情加盟。獨特的視聽語言將松子悲劇的一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v觀整個影片的細致刻畫的場景,本文以松子為中心探討日本后現代的家庭觀。
一、優先個人欲求的家庭觀
日本家族社會學先驅戶田貞三為日本傳統意義的家下了定義:家就是夫婦和孩子以及近親者之間感情的人格的融合與升華?!侗幌訔壍乃勺拥囊簧肪褪菄@松子一生對愛的渴望和對家的回歸而展開的,中谷美紀飾演的松子的一生都渴望愛,對于家庭有著非常強烈的依賴感和向往,從影片描繪的幾個場景中可以清晰地看到。
第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松子的鬼臉。一般鬼臉給人們的印象是調皮、搞笑,讓人忍不住心情愉悅而微笑。而對于年幼的松子來說鬼臉卻是用來取悅父親的,她想通過這種方式得到家庭最重要的成員——父親——的愛和關注。
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愛和溫暖的松子,在失去工作后最終憤然離開。但是松子對家庭的向往和渴望卻始終沒有改變。松子先后遇到了五個男人:窮困潦倒的八女川,自卑卑鄙的岡野,貪婪軟飯男小野寺,平庸老實的理發師小島津,流氓學生龍。他們幾乎將松子逼到了人生的絕路。無論是受虐待還是逢場作戲,松子的心中始終懷揣著“我要做什么,才能得到你的愛”的念頭,不計后果地付出。
以上這些松子的心理刻畫和場景展現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后現代日本人的家庭觀。在以松子為代表的后現代的日本人的心目中,家是情感和精神的寄托。在后現代之前,日本傳統的家庭觀把家當作“經濟共同體”,進入后現代以來,漸漸出現更加偏向個人主義、優先個人欲求的家庭觀,得到家人的關注和認可的個人欲求是后現代日本人家庭觀的顯著特征。影片中的松子對父愛的向往和對一生中幾個男人的無條件、不計后果的愛正是后現代日本人的家庭觀的體現。
二、形式多樣化的家庭觀
從松子的一生對家的感情寄托和付出中可以看出,后現代家庭觀趨向多樣化,具體體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家庭中男士仍然處于中心位置。得到家庭中男士的愛和認可為人們是否幸福的標準。日本傳統的家族制度產生于大化改新前后,在近代迅速發展,在《明治民法》中最終確立,隨之產生了父權家長制度、家督相繼制度、模擬血緣關系等獨具特色的家族制度。發展到近現代以來,雖然家督相繼制度等都相繼衰退,但是父權家長制度仍然占據重要地位。松子用扮鬼臉的方式吸引父親的注意力以及根據父親的喜好選擇學校和職業正是對父權的尊重和靠攏。離開原生家庭之后的松子受盡愛情的折磨,她不求回報地取悅每一個愛人,希望得到他們的愛和認可,即使受盡屈辱,即使沒有尊嚴。這正是松子向占據家庭中心地位的男士靠攏的體現。
第二,影片中除了描繪松子以“核家庭”為人生中心的家庭結構,還出現了其他類型的家庭構造,如雙職工家庭、獨身家庭、單親家庭、同性戀家庭等各種各樣的家庭模式。人們可以根據喜好選擇家庭樣式,只要適合自己的都可以獲得幸福,而并非只能像松子那樣單一地追求傳統家人給予的愛和肯定,從這樣的場景設置來看,中島哲也想弘揚的不僅僅是傳統“核家庭”,還包括人生中遇到的每個人付出和給予的愛。后現代以來的日本發生了各種社會變化,隨之產生了多樣的家庭構造,人們的思想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不拘泥于單一形式的家庭觀可以說避免了松子那樣單一家庭觀引導下的悲劇。
三、后現代家庭觀的根源——內心的孤獨和寂寞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自上映以來在視覺和聽覺上就給予了觀眾極大的震撼,影片運用松子的心理獨白和人物事件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主人公的家庭觀,通過精致的畫面和寓意深刻的臺詞,我們可以深入剖析產生以上家庭觀的根源。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背景是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后現代時期,當時,日本的經濟在經歷了高速增長之后,進入了泡沫經濟時期。經濟的繁榮提高了日本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同時,日本人的價值觀也逐漸地改變,家庭觀也隨之改變。浮躁的社會價值觀逐漸滲透到了日本人的精神層面,虛假的繁榮和發展的社會現實使日本人在心理上陷入了極度的孤獨和空虛之中,人們想擺脫這種孤獨,就會產生對家庭的依賴和渴望,為了得到家人的這種心靈上的依賴,人們就會做各種各樣的努力,這種努力就促成了新型后現代家庭觀的形成。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展現的松子缺少最重要的父愛和愛人的愛的現實打碎了松子對生活的渴望,但是她始終沒有放棄充滿希望地去追求自己的愛,這正體現了日本后現代人在新型家庭觀指導下面對孤獨和家庭的態度。殘酷的社會現實幾乎打碎了后現代日本人對社會的期望以及對人際間和諧關系的渴望,泡沫經濟的繁榮與泡沫經濟崩潰之后的蕭條形成的不平等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虛偽把人們拋入了失望的深淵。就如松子那樣,在無力改變的現實面前,心理上無法承受打擊,于是就會產生空虛和孤獨的感覺。然而,人們并沒有被這種孤獨打敗,而是充滿信心地去追求愛,追求美好的家庭生活。這正是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通過松子缺愛—孤獨—追求愛的故事情節給予觀眾最大的啟發。
四、結語
后現代產生于二戰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之后的泡沫經濟出現的特定時期。通常意義上的后現代主義的性質有多元性、邊緣性、隨機性等,后現代主義的作品一般都呈現理性。從此種意義上看,《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鮮明地體現了后現代主義的特性,尤其是以松子為中心的主人公的家庭觀,反映了后現代人的家庭觀,即優先個人欲求的多樣性的家庭觀,雖然根源于內心的孤獨和寂寞,然而卻沒有就此沉淪,而是不斷地追求愛,改變現狀,努力構建溫暖的家庭。這正是影片想要傳達的最重要的主題,值得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但精神世界仍需要不斷填充的每一位觀眾深思。
基金項目:2016年度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日本近現代文學中的天津研究”(TJWW16-025)。
作者簡介:梁曉清(1986-),女,內蒙古包頭市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日本文學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