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年

書畫題跋,大約始于宋代,寫在書畫之前者稱為題,寫在書畫之后的叫作跋,后來題跋的范圍,更擴展到金石古陶的拓本。題跋不僅隨所跋的作品傳世,也成為一種文體單獨印行。論其內容,則無外著錄、鑒別、考證、品評。言其文體,則多古文,相對簡明,或為詩跋,更饒興味。至于題寫作品上的書法,則遍于真行草隸,而以真行為多。
吾友李一,多年治古代書畫史論批評,于書畫題跋亦有取資。二十年前,其所撰我國第一部古代美術批評史專著《中國古代美術批評史綱》,史論結合,提綱挈領,評議精審,尤重民族特色。其中,已論及宋董逌《廣川畫跋》、歐陽修《六一題跋》和清王澍《虛舟題跋》等題跋。
他還是學者型書法家,不僅論文眾多,編有《共和國書法大系》等,而且工于真書、行書,尤擅章草。他的章草不從定型化的《急就章》和《月儀帖》入手,而是借徑王蘧常,取法秦漢簡牘帛書,存草隸之簡捷,去刻厲之波磔,留篆意之婉通,取碑版之豐厚,融八大之造型,早已自成一家,卓然自立。
李一的章草風格,渾樸中寓儒雅、生拙中見酣暢、嚴整中有詼諧、自成規范而極盡變化。前些年,他的章草展出每多大字,寫山以來尤多擘窠大字。這些大字章草,注重整體的氣厚勢足,夸張了篆意的回環,強化了結字點畫的展促,著意于運筆的遒厚流動且一波三折,甚或極其勢而去,個人風貌十分突出。
他的題跋始于十多年前。題跋的對象,大多是自家收藏的漢畫像石、北朝摩崖、瓦當、碑刻和硯銘的拓片,個別也有應邀為收藏單位的畫作和書法所題。他的這些題跋,有長有短,內容則不外述作品,考源流,辨題材,論風格,抒新見,評述其歷史與藝術價值。
部分題跋,可說是他研究成果的壓縮版。有的成果,比較具體。如《禳盜刻石跋》,即是該石出土后他與友人前往考察研究的成果。這一研究,涵括了命名、釋文、斷代諸方面,形成的文章已發表于《書法》雜志,而所作題跋不過是研究過程和結果的敘述。
另外不少題跋,善于以大觀小,又復旁征博引,視野開闊,思接千載。把所題對象放到歷史長河中,把本人見解置于與前人的對話中,不僅剖析各家持論的是非曲直,而且具有明顯的問題意識,在辨析中提出新見,比之古人的題跋更具有學術的現代性。
李一大學本科學的是中文,加以家學的影響及個人的努力,古文詩詞的寫作得心應手。近體詩嚴于格律,古文力求雅訓,遣詞甚或過之。受傳統的陶冶,他的題跋不僅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對于鄉邦文物、闕里圣賢還注入了自家識見與審美感情。對藝壇友人的真情,在題跋中也有所流露。
作為學藝相成的書法家,李一舉辦的書法個展,既重視書法的文化內涵,又重視書法作品的呈現方式。為此,金石器物拓片的題跋,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與藝術特色,早已進入了李一的個展,引起觀眾的矚目,不過當時的書體比較多樣,有的用楷書寫,有的用行書寫,也有的用章草寫。
去年疫情肆虐,李一宅居讀書之余,乃以小字章草重寫題跋。其小字章草,既規范嚴整而不落古人窠臼,又小中見大,結字似密而實疏,意匠經營得自然之勢,用筆則在變化豐富的運動中,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尤能以碑入帖,在方與圓、直與弧、連與斷、整齊與參差中追求個性化小章草的完美。

美術品的接受,評鑒固然不可或缺,但依據仍然是可視的作品。古人創造的與作品相輔而行的題跋,把批評賞鑒與作品緊密連在一起,而且出之以詩文書畫相融合又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促成理論聯系實際,避免徒托空言;另一方面又推動書畫美、金石美、詩文美與書法美的結合,把藝術美的創造與別具只眼的品評結合在一起。
文物藝術品收藏,隨著美術市場的活躍,已進入社會文化生活。我曾倡議當代的美術學者提高修養,嘗試以書畫題跋的方式伴隨作品發揮作用。李一即本著古意今情學藝相成的一貫作風,更用題跋的形式,實現了原作拓本、評鑒詩文與章草書法的三結合,在借古開今中發展了美術批評的高雅形態,我有幸先睹為快,乃略述所感。
(來源: 光明日報)原題:《辨章學術 考鏡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