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閱讀與寫作就像語文學習的兩翼,它們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關系。”要想提高寫作水平,跟著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來學習是一條捷徑。今天我們來談談如何寫好故事中的波折。
寫故事要有頭有尾,還不能太簡單。看了開頭就能猜到結尾的故事通常會讓人覺得無趣,所以同學們在寫作時要注意一定不能平鋪直敘。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課文《狼》就是情節曲折的典范。
《狼》篇幅很短,僅用兩百余字就寫出了一個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完整故事。開頭二十字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點明了“一屠”與“兩狼”的矛盾,渲染了危險、緊張的氣氛,一下子抓住了讀者的心。隨后矛盾一步步升級,寫了屠戶投骨止狼、兩狼并驅如故、屠戶持刀對狼、兩狼“計劃”前后夾攻、屠戶奮起殺狼幾個情節。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扣人心弦。直到屠戶殺死兩狼,讀者懸著的心才放下來。
一則好故事少不了懸念。在情節發展中合理設置一些小懸念,增強故事的趣味性,更能吸引讀者閱讀。我們來看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散步》。一般親情類散文習慣于“正面突破”,寫親人的深切關愛、細致呵護等。但《散步》卻從“反面”突破,著力寫散步過程中的“分歧”———“我的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這種情況下,“一切都取決于我”。讀者不禁會問:“我”到底何去何從呢?這樣的懸念不僅激發了讀者思考,還能吸引讀者一直讀下去。隨著文章中懸念化解,敬老愛幼的中華傳統美德、中年人的責任擔當等豐富的主題也悄然凸顯。
一篇好文章中抑揚交替出現,彼此鋪墊襯托,能形成強大的對比和巨大的反差,既可以使文章情節波瀾起伏,人物形象光彩奪目,又能突出或深化文章主旨。
如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文《阿長與<山海經>》中的“長媽媽”形象就是作者采用這種方法塑造的。開頭寫她“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厭煩的種種規矩。這些真切生動的細節描寫,都帶有明顯的貶義,難免讓人生厭。講“長毛”的故事更突出了她的缺點:愚昧無知。這些描寫表達了作者尖銳的諷刺和批判,這些都是對“長媽媽”的一抑再抑。“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一句中“連……也來問……”,表明“我”對《山海經》的渴慕幾乎到了盡人皆知的地步,最終驚動了不知《山海經》為何物的阿長。令人感動的是,只有這位“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的阿長,真心實意記掛著“我”的渴慕,竟在告假的四五天中,一聲不響地尋書、買書。“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這高亢悅耳的聲音與前文“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遙相呼應,洋溢著同樣的快樂和誠摯的愛。由此,我徹底改變了對阿長的態度,再次產生“新的敬意”,相信“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至此,阿長在前文中粗俗的形象被徹底顛覆。先抑后揚的手法,讓此刻“穿著新的藍布衫”的阿長光彩照人、鮮活可愛!這樣真、善、美的阿長怎能不讓“我”衷心祝愿并深深懷念呢?這樣先抑后揚、以退為進的寫法,使行文跌宕起伏,充滿深情;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作者感情更加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