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福榮
(華南理工大學 廣東 廣州 510006)
連山瑤族八音是在廣東清遠連山瑤族聚居地流傳的一種八音鑼鼓樂,于2009 年被列入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由兩支嗩吶、大鈸、大鑼、小鈸、小鑼、堂鼓、云鑼8 件樂器組成,連山瑤族八音因樂器組合數量為8 件而得名,也有人認為瑤族八音隊由8 人演奏而被稱作八音。瑤語稱為“哵惞”,讀作(ba yan)。連山瑤族八音在當地偶爾刪繁就簡,僅使用一支嗩吶,所以它還被稱為“番笛”(fan di),即以主奏樂器嗩吶來命名。
據廣東省非遺資料所述,瑤族八音隨瑤族先民從兩湖地區往南遷移而傳入廣東,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又據當地三水小學前校長趙凌及連山瑤族八音傳承人馮茂新口述,連山瑤族八音由湖南江華南遷而來,是整個瑤族八音流傳發展的一支,既承繼整個瑤族八音文化,又在連山當地形成自己的特色。它于20 世紀初開始在連山三水瑤山及相鄰瑤族地區流傳,距今已經有100余年的歷史。其傳承方式以班社為主,在其發展歷程中,出現時起時落的現象,“十年”特殊時期處于停滯階段。改革開放后,開始重放異彩。當下傳承現狀不容樂觀,只剩老一輩苦苦維系,年輕一輩卻無人接手,在當地也曾經出現一段時間的校園傳承,還有延續至今的瑤寨內傳承。
據連山當地瑤民介紹,連山瑤族八音曲牌以前有20 多首,當下還剩14 首,曲牌名分別如下:《開臺曲》《迎賓調》《請坐調》《敬酒調》《敬茶調》《出桌調》《掛對聯》《拜堂曲》《洗腳調》《趕板》《十二月花》《游山游》《渡舟排》《領隊》。
連山瑤族八音音樂旋律性強,大多數曲牌句與句之間以長音相連,連綿不斷,具有儀式感和莊嚴性,也有少量“活潑俏皮”的曲牌。因連山瑤族八音主要是配合著儀式的進程來使用的,故其音樂成分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結構上,大多八音曲牌為單曲體,以三句體和多句體為主,可根據實際情況不斷重復,還有一首循環體以及兩首在三部結構內體現循環原則的曲牌;曲調上,它以商、徵、羽音為骨干音展開,不僅在樂曲內部形成了長音合尾式的曲調,在曲牌與曲牌之間也形成了合尾式的收束曲調;調式上,大部分曲牌音樂其調式較為單一,以商調式為主,少數曲牌中出現轉調;在打擊樂中,形成了三種鑼鼓語匯,“才當 匡”“當 當當 才當 才當當 匡”“咚當 才”,這三種鑼鼓語匯都與八音曲調緊密配合;織體上,在吹與吹之間,平吹為主,偶有分支。打與打之間,你進我出,默契相融。
連山瑤族八音根據實際的場合、時間,不僅形成了相應的奏樂形式,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引入形式。其演奏形式分為靜態和動態兩種,靜態包括坐樂和站樂,動態為行樂。它的表演場面熱鬧非凡,瑤族人舉辦新居進宅、壽誕、盤王節等喜事時會請八音來助慶,在農閑、春節、元宵節等日子,八音隊成員也會相約演奏一場。連山瑤族八音給瑤族人民的生活增添光芒,它活躍在瑤民的生活和民俗中,形成了一道獨具特色的“亮麗風景線”。
連山當地由于封閉的地理位置,受外來文化沖擊小,且瑤族同胞重視禮儀,使得瑤族傳統儀式保存較完整,在大山深處呈現出一番獨特的景象,具有一絲神秘、傳奇色彩,又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盤王節慶典貫穿始終,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瑤族盤王節,是流行于廣西、湖南、云南、廣東、貴州、江西等省(區)瑤族人民居住地的傳統節日,日期定于每年農歷十月十六日,每逢這天,瑤民穿著絢麗多彩的瑤服,相聚在一起載歌載舞,紀念祖先盤瓠,傳承瑤族文化與瑤族禮儀。瑤族盤王節原本是瑤民自發組織的,現已轉為由當地人民政府和縣委出資組織舉辦并聘請八音隊。
筆者于2019 年11 月12 日即盤王節當日,前往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吉田鎮三水小學,觀摩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和縣委主辦的盤王節慶典。2020 年11 月27 日再次前往當地觀看,將兩次觀摩過程相結合進行探討。整個盤王節慶典包括迎賓、祭祀、慶祝盤王節的演出、團圓入宴、原生態瑤族歌舞表演、篝火歌堂夜六大部分(見表1)。連山瑤族八音穿插在盤王節各程序中,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

表1:盤王節程序
連山瑤族八音在盤王節儀式程序中的使用常在規定時間進行,但這些程序并非完全相接,而是有很長時間的“留白”——空檔期,這個時候就是非儀式音樂表現的時間,體現娛人的意義,即在閑暇之時吹奏八音。同時在春節、元宵節等節日中也可為自己奏八音,完全不受外界“干擾”,成為瑤民自己生活中純粹娛樂的一部分。
連山瑤族八音在瑤族盤王節等儀式中是必不可少的“一分子”,指揮著儀式的有序進行,充滿莊重與儀式感,又和其他瑤族民間藝術共同增添熱鬧氛圍。它是瑤民祖先留下來的寶貴文化財富,已經滲透到當地瑤民的骨子里,短期內不會消解。盡管這一依附于瑤族古老風俗而存在的音樂短期內似乎不會迅速消解,但由于市場經濟繁榮發展,娛樂方式增多,辦傳統嘉禮儀式的瑤民越來越少,使用八音的場合縮減等一系列原因,當下連山瑤族八音也在遭遇著新環境的“侵襲”,較傳統已經發生變化,或是離傳統有了一定的距離,甚至這些傳統正在消失。
鄭樵曰:“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舉。”禮樂中的禮和樂是不能分裂而論的,原本依附于禮俗而存在的儀式音樂若是不再為禮俗而奏,僅以官方展演或是純粹娛樂的形式而存在,似乎顯得格外單調,缺少了幾分神韻。若連山瑤族八音沒了盤王節、瑤族傳統婚俗這些民間禮俗的載體,還能延續多久?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當下可看到國家政府越來越注重對傳統禮俗文化的保護,連山當地也組織盤王節慶典、非遺展演等官方性質的活動,試圖保留這些傳統“事項”。而我們要知道,僅僅依靠外在力量的推進,而禮俗的觀念從根本上消失的話,這些傳統音樂也是難以保留的,它需要外因和內因的互相調節。只有從根本上保護這些古老的風俗習慣,才能使這類儀式音樂“健康”流傳下去。當民間禮俗的文化傳統在社會中立足后,這些儀式音樂理應不會丟失,它們將繼續活態傳承并發展著,以此適應當今現代化、城市化的社會語境。
注釋:
①2020 年4 月1 日與三水小學前校長趙凌通過微信交談獲知。
②2019 年12 月微信采訪三水小學前校長趙凌。
③2020 年3 月31 日,三水小學前校長趙凌微信所述。
④趙文兵:《連山民族器樂曲集》,內蒙古,遠方出版社,2004 年,第1 至7 頁。
⑤2020 年11 月26 日赴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萬青村瑤族八音傳承人馮茂新家拜訪,其鄰舍向筆者解說。
⑥項陽:《民間禮俗與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傳承》,藝術評論,2017 年10 月,第15 至20 頁。
⑦(南宋)史學家鄭樵:《通志·樂略·樂府總序》,http://wenxue100.com/book_lishi/345_3.thtml.
⑧項陽:《以樂觀禮》,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 年,第316 至342 頁。
⑨項陽:《當下傳統音樂與民間禮俗的依附與共生現象》,音樂研究,2005 年第4 期,第211 至21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