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際紡織制造商聯合會主席、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 孫瑞哲
“十四五”時期,中國服裝產業將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實現我國向時尚強國發展的
在近年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從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從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過程中,中國服裝行業是踐行者之一。從規模發展向質量提升和內涵拓展轉變,對于擁有17萬家制造企業、從業人數826萬人、服裝總產量約712億件的服裝行業而言,絕非一蹴而就之事。
令人欣喜的是,中國服裝行業表現出頑強的韌性和卓越的創新精神,產品供給能力、科技創新能力、資源配置能力穩步提升。到2020年年底,我國基本實現建設服裝制造強國的目標,同時“科技、時尚、綠色”正成為行業下一步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明者應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未來的中國服裝產業將以衣載道、以業興國,參與時代、適應時代、塑造時代、引領時代,加快我國從服裝制造強國向世界時尚強國發展的步伐。
這種跨越的底氣來自服裝產業獨特的身份屬性與美學特征:
第一,服裝是供需融合、“剛柔并濟”的產業。一件衣服的背后,是材料技術、生產技術、裝備技術的創新與突破。以智能裝備和工業互聯網的創新應用為支撐,產業鏈各環節正向數字化、智能化轉變,生產方式更加精益化、柔性化,產業組織更加網絡化、平臺化,行業經濟與服務經濟融合發展之勢日漸明顯。
第二,服裝是時空融合、“虛實并重”的產業。在新技術革命下,產業正呈現更大范圍的要素整合與業態疊加,“互聯”“泛在”“延展”成為重要趨勢。從流行趨勢分析、智能時尚搭配、營銷文案生成到智慧營銷與運輸等智能技術加速形成,虛擬技術驅動從“在線”到“在場”,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和新購物場景持續創新。

第三,服裝是藝技融合、“形神兼備”的產業。真正的時尚不是沒有態度的人云亦云,而是基于文化自信的自然而然。行業時尚設計進入到凸顯中國特色的原創設計階段,原創潮流品牌占服裝品牌消費比重已提高到15.0%。時尚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體系不斷完備,2020年紡織服裝行業外觀設計專利占全國外觀設計專利總量的5.9%。服裝與藝術領域的跨界融合正在經歷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深層次文化嫁接。
第四,服裝是知行融合、“表里如一”的產業。社會公平公正、經濟協調平衡、生態自然和諧成為全球的共同價值追求。作為社會責任建設的倡導者與先行者,中國服裝行業正在身體力行,積極推進綠色可持續發展。以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營銷、綠色消費、綠色金融為特征的中國服裝產業生態正在形成,綠色市場和責任市場的價值空間正在打開。
當前,我們正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服裝行業的所有工作與創新都要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遵循穩步推進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邏輯,服務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方向。
從全新的歷史方位出發,服裝行業需要強化三個信念:
一是時勢格局賦予產業更大使命和作為。國際政治、經濟、安全等格局深刻調整,在疫情沖擊的疊加影響下,各國對關鍵產業紛紛從追求效率轉向追求自主可控。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倡議、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服務經濟時代的來臨,為擁有完整產業體系和龐大國內市場的服裝產業邁向全球產業鏈中高端創造了歷史性機遇。
二是科技革命賦予產業更大機遇和責任。數字、網絡、智能等突破性技術簇群的加速涌現,深刻改變著要素結構、價值構成、產業生態,關鍵技術、核心標準、創新體系的創新發展,通過技術融合、產品融合、服務融合和產業融合,使得服裝產業的創新鏈更具開放性和跨邊界性。
三是文化自信賦予產業更大動力和空間。在大國崛起背景下激發的文化自信與國風文化消費勃興,為我國服裝行業在多元文化融合中的持續創新提供成長的動力。數據顯示,“國潮”服裝的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3 090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6 08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7.2%。消費者對本土品牌的認可度不斷提升,這為服裝品牌在產品設計、營銷模式、品牌文化建設等方面帶來前所未有的價值支撐。
中國服裝行業的目標是要在2035年建成有創造、有貢獻、有推動的時尚強國。這是中國服裝行業基于完備產業體系、產業優勢和競爭力的發展之路,也是中國服裝行業承擔滿足人民現在和未來美好生活的創新之路,更是中國服裝行業引領全球產業變革、提升產業價值創造、角逐時尚話語權的超越之路。我們不應有半刻的懈怠與遲疑,因為形勢不允許、實力不允許、責任不允許。立足行業目標,加速開創新局面,關鍵要做好四點工作:
第一,服裝關乎“藝”,應持續鍛造“新美學”思維。行業要以開放包容的精神吸收借鑒全球時尚文化精髓,將傳統文化和世界文化作為內在依據,探尋兼具時代精神與民族氣韻的服裝樣式和格調,延續中國服飾風格的文化表達;要以文化自信為產業前行的文化定力,增強弘揚和構建中國時尚話語體系的底氣。
第二,服裝關乎“智”,應持續強化“新科技”賦能。要夯實“多快好省”的產業體系優勢,即規模優勢、產品優勢、成本優勢等。一方面,圍繞降本增效、品質提升、供需對接的要求,加強全產業鏈管理,實現市場、設計、制造、物流、銷售等各系統互聯互通;另一方面,要關注新的架構性技術的創新應用與探索,比如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預測、智能設計、智能生產、智能營銷等產業鏈不同場景下的應用,以區塊鏈關鍵技術推動服裝行業信任經濟的發展,打通虛擬與現實、連接產業與金融。
第三,服裝關乎“需”,應持續落地“新商業”場景。一方面,通過場景、內容和產品的交融與支撐,滿足消費者生活及精神文化需求的雙重情感體驗,實現內容共創及流量互通;另一方面,構建垂直產業電商生態,發展直播電商、社群電商等新模式新業態,拓展跨境電商、農村電商等新領域新市場,強化產業與平臺、社群、場景等新業態融合,將數據要素轉化為市場價值、客戶價值。
第四,服裝關乎“仁”,應持續探索“新價值”高度。衣者依也,仁者愛人。增進人民福祉,推進共同富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應該成為我們行業價值的出發點、落腳點和著力點。要強化人本價值,為從業者創造更加舒適、安全、有前景的勞動環境和工作內容,為消費者提供更高品質、更多品類、更好體驗的產品與服務,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要強化生態價值,系統推進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變革,構筑綠色、低碳、循環的價值體系。要強化社會價值,發揮服裝作為時尚載體的價值富集效應、產業關聯效應和創新溢出效應,推動區域品牌的形成與強化,賦能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崛起。
“于高山之巔,方見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覺長風浩蕩。”服裝行業是智慧迸發的創新產業,服裝人有擔當、敢爭先;服裝行業是底蘊十足的創意產業,服裝人有思想、善創造;服裝行業是天生美麗的生態產業,服裝人有境界、法自然。未來,譜寫時尚強國的偉業篇章,需要我們既能以嶄新的眼光、科學的視野觀察世界,又能以開放的心境、獨特的精神融入世界;需要我們既能保持基于規模與體系的制造優勢,又能實現基于東方美學與內需市場的時尚引領;需要我們既能滿足國內消費群體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又能打造躋身全球時尚第一梯隊的國際知名品牌。相信未來屬于奮斗的我們!
(摘編自孫瑞哲在2021年中國服裝大會的講話,內容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