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強
(江蘇省寶應縣氾水高級中學 225819)
研究性教學指的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能夠把學習內容轉變為實際生活作業中的問題,凸顯學生主體作用,最終根據科學研究模式分析并處理問題,進而實現讓學生獲取更多知識,切實提高學習能力的目的.在高中數學新授課課堂活動組織中采用研究性教學模式,便于學生深化理解抽象、復雜的知識內容,熟練掌握自身所學知識,并將其應用到實踐當中.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要充分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踴躍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研究性教學模式的開放性較強,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形成發散性思維.通過將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生活有機結合,擺脫以往固定學習方法的束縛,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和思考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教學相長和實踐性、探究性.以《集合》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為例,實際教學內容涉及的都是基礎知識,雖然對學生而言較為簡單,但是正是這些簡單且基礎的知識才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基于此,教師在開發研究性學習課程時,要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出書本,使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更加生動鮮活,例如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物品等,他們可以看做是一個集合,讓學生將數學概念,理論在生活中得到有效應用,學生才有研究的動力,知識掌握才能夠更加牢固.通過這種方式,不斷強化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以及學習能力,使其自主學習和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和鍛煉,區別于傳統教學模式中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
1.重視研究性教學價值作用,轉變傳統教育理念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主導者,在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時,通常采取“填鴨式”教學法,是被動接受、反復訓練的過程,并未重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無法凸顯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現階段,在《高中數學新課標》中提倡的是要讓學生通過自身實踐,感受到應用知識的樂趣,進而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親自感悟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做出應用和解釋的經歷,促使其深化理解高中數學知識,養成良好的思維能力、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高中數學新授課課堂活動組織實施的有效性體現在擺脫依賴模仿、機械記憶的束縛,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踐,在學習高中數學知識時實現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教育目標.基于此,在新課改要求下,教師應積極扭轉自身教學理念,不斷改善自身教學方式,積極做出教學反思,充分重視起研究性教學的重要性,以此促進高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2.改善教學方式,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和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比較,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實施使得教師和學生的地位、關系發生重大變化.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導者,而是成為課堂活動設計的組織者、參與者,師生間建立起平等關系,實現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改善單向信息傳輸存在的不足,實現平等主體間的合作以及對話.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傾聽學生的真實想法,重視觀察學生的情緒以及心理變化,幫助學生消除緊張、害怕等不良情緒,引導學生勇敢發表自身看法,不斷縮小師生間的距離,引發學生對教師的認同感,建立全新的、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基于此,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的初期,要在獲取信息、思路點撥、研究方法等方面給予學生及時指導,積極做好有關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協調工作,給學生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建立信心.
3.精心設計活動內容,體現學生主體
受傳統教學方式影響,大多數學生都嚴重缺少問題意識,急需對學生的提問能力進行培養.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不能再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把教材內的課題全部拋給學生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尊重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性,結合其實際能力進行針對性的設計研究內容.其次,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前還要進行深入思考:這個課堂活動具備怎樣的價值?針對某一問題是否有必要開展研究活動?現階段,大多數教師都存在為了活動而活動的問題,讓學生對不具備較大研究價值的問題做出反復研究,以至于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降低教學效率.以《任意角的三角函數》教學為例,講到三角函數定義和復習銳角三角函數等內容,教師就會設計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其具體定義,包括圖形、定義域、函數值符號等,需要耗費較長時間.因為學生已經了解了這些知識,所以提不起學習興趣,導致影響到教學效率.這就說明,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深入研究實際教學內容,找到教學重難點,然后結合教學需要和學生學情,制定針對性教學計劃.活動主題可以是一個開放性問題,也可以是單一的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例如,在講授有關《二次函數》的知識時,教師以問題為引導:“通過對這個二次函數的圖像進行觀察(如圖1所示),你們看到哪些信息,得出什么結論?”這個問題就是一個開放性問題.再如,講授有關《函數的圖像》知識點時,引導學生結合函數性質,制作函數y=x+1/x的圖像,這是具備研究價值的問題.由此可見,實施新授課工作的必要前提就是對活動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在確保活動必要性、內容指向性、問題靈活性的基礎上,進行認真仔細地研究,以此促進研究的發生.
4.及時跟進活動評價,促進研究的生成
研究性教學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凸顯其價值作用,教師只需給予學生及時且正確的引導,更好服務于課堂教學活動即可.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獨立自主思考問題,并尋找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邏輯思維的發展.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會總結出很多結論,此時就需要教師給予及時地評價,并注意以下兩點內容:第一點,評價新授課課堂活動要具備兩面性.指的是就算學生研究出錯,教師也要讓學生找到研究過程中正確的地方,這是因為開展課堂活動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引導學生分析并解決問題,讓學生一直處于發散思維的狀態.基于此,教師要進行及時地糾正和補充,遵守循序漸進的發展原則,進一步得到統一的、被學生認可的結果,以此實現最終教學目標;第二點,課堂活動評價要具備差異性.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因為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性,所以導致研究結果有所不同,教師需要將其中存在的差異一一指出,以此助力學生在比較差別的過程中深刻理解知識,強化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研究性教學在高中數學課堂活動中的應用,使得實際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理解并掌握自身所學.在高中數學新授課過程中,需要教師重視研究性教學的價值作用,改善自身教學方式,做到以活動為載體,促進課堂研究的發生、發展以及生成,有關教學人士還需對此進行不斷探索和實踐,以此取得理想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