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ro
小學一年級時,外婆的一個遠房妹妹過壽,托人給外婆帶了口信。外婆放不下家里的活,便讓表姐幫忙跑一趟。我那個時候很小,最喜歡跟著表姐屁股后面跑,是表姐甩不掉的小尾巴。
要去赴宴的那天,一大早外婆就叫醒了我和表姐。外婆給我們兩個人做了蛋炒飯,然后給了姐姐兩包白糖和五塊錢作為禮金帶給遠房妹妹。
姐姐一手提著白糖,一手牽著我,走在當時還是黃泥土的小路上。
等走到隔壁鎮(zhèn)的村子,已經(jīng)是中午了。說是宴席,在那個物質并不富裕的時候,菜色也很簡單。素菜居多,畢竟自家菜地就可以提供原料。肉類也就一點點豬肉、鴨肉和爛骨頭。宴席的操持,基本是自家?guī)讉€會下廚的婦女。爛骨頭燉蘿卜,豬肉炒青椒或者胡蘿卜。印象最深刻的是糯米鴨。糯米鋪底,上面有幾塊鴨肉,一桌子人,一人大概能分得一塊。但那個時候,已經(jīng)算是很不錯了。
到了初中,基本上喜宴偏多。通常是打座機進行通知,禮金從白糖之類的東西,變成了裝有人民幣的紅包。金額也從5塊變成了50塊、100塊、300塊不等。宴席的操持,多是請鄉(xiāng)里聲名赫赫專做宴席的廚子以及他的團隊。
這時候宴席上的肉類也豐富起來。印象深刻的是湯,以一整只雞配上香菇、紅棗、枸杞等加以燉煮。湯色油亮,雞肉燉得超級軟爛。輕輕一嗦,骨肉就分離開來。除了雞湯,還有清蒸鱸魚。鱸魚配蔥姜絲清蒸,魚身上鋪著切好的香菜和紅辣椒,淋著熱油,香味瞬間被激發(fā)出來。
到我高一的時候,手機和互聯(lián)網(wǎng)開始興起。誰家要辦宴席,直接打個電話發(fā)個微信就通知到位了。宴席都是交給酒店承辦,餐單都由酒店負責提供,置辦方只要根據(jù)餐單和廚師進行一些簡單的溝通,就能確定下來宴席的菜色。雞鴨魚肉成了常規(guī)配置,海鮮也開始在宴席興起。
蒜蓉粉絲蒸扇貝、白灼蝦、鮑魚和海參,裝在一個個大盆里。白灼蝦酸酸辣辣,蒜蓉粉絲蒸扇貝鮮香,一口一個,美妙的味道在口腔瞬間爆裂,整一個“鮮”字了得!
從小學到高中,宴席發(fā)生的變化真是翻天覆地。
寒冬已是過去時,終有春風拂面來。未來的宴席上還會出現(xiàn)哪些變化,身為吃貨的我期待著……
互動:? ? 一些雜七雜八的改變
Coisini:最近在慢慢放下他啦,雖然偶爾會突如其來地好想好想他,但是心態(tài)變了好多。他要回來就自己追我回來吧,不想回來我想也沒有用。
玖橙:這段時間又因為疫情隔離了,開始想有人相伴,這樣做飯的時候就不用愁做多吃不完或者做少不夠吃了,我還可以變著花樣做美食。
學生黨小li:改變就是去年我還有錢,今天捉襟見肘。
似期:微博上看到的春秋的圖,好美啊。這也算變化吧?畢竟每年同樣的季節(jié)景象也不同,今年很熱,樓下的桂花遲遲沒開。
結束語:人易變,改變和不改變也都是很好的事情。
編輯/廣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