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英
摘要: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樣式,是詩人浸透深厚情感的光、調遣形象而又富于韻律的火、運用比喻、象征、夸張、擬人等表現手段、抒寫詩人內心真實感受的藝術表達。在中學的語文教學中,又是異彩獨放的部分。學生雖處于青春年少,雖不懂世事,但不識愁滋味的他們偏偏喜好詩。從通俗的角度來看,喜歡流行歌曲也可以看作是對詩的一種喜好;從高雅角度來看,對于生活中美的追求亦是對詩的一種向往。但是縱觀時下語文教學中的詩歌教學,它只是停留應試性的零打碎敲的幾個點的訓練上,好的也只能略及皮毛而已,而忽略了“詩歌”是種品格這一內涵。如何使詩成為學生的品格,應該是詩歌教學的一個目的,這不僅因為詩的形式美,更是因為詩的本質美。
關鍵詞:詩歌;情感;本質美
一、知人論世,為誦讀醞釀情感
學習古典詩詞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是至關重要的。孟子認為,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論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地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孟子的這一原則對后世的文學批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歷代文學批評家所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
二、人的認識和時代特點決定教學過程
人認識事物,是由感性而理性,由現象而本質的,然后,才能付諸實踐,驗證于實踐。所以,詩歌教學必須符合這一認識規律:先呈現給學生以現象,再展開給學生以內涵,然后,引導學生去“述而有作”,再以此“校正所作”。所謂“呈現現象”,便是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讀詩。俗語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欲具有詩的素養,就必須有一定量的讀詩的積累。亦如我們人類學語,因見大人反復說一些詞匯,便也有了認同感,也學著說起來一樣。詩必須有認同感,才能學好。所謂“展開內涵”,就是有目的地引導去鑒賞詩,亦如人類對食物的認同與識別。這一環節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而今的詩歌教學,“揠苗助長”式過多,忽略學生尚且是“淺嘗”的層次,便拿他們以專業水準要求。所謂“述而有作”,就是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自覺地進行詩歌的創作,非為使他們成為詩人,而于詩的認識,亦如人類之游泳,只作岸上觀,不下水一試身手,那絕不會懂得什么是游泳。所謂的“校正所作”,就是以讀詩、賞詩所得之理,與自己實踐創作所得之果進行驗合,可進行兩相的校正。這四個環節,就是我們熟知的“讀詩”“賞詩”“做詩”“改詩”。我在經過自己多年的教學中的實踐,發現此種教學過程于學生的詩歌學習極是有益。
如今的時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不再是過去那種“躲進小樓成一統”,學生們面對的是一個鮮花爛漫而又陽光四合的世界,使得中國詩多數體現的是詩人內斂的情緒和自處的情懷,這是與現今的時代不相合的地方。我們如何解決詩歌特定情感與當今時代的學生心理進行接合的問題,是我們教學者應該予以重視的。
我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理解并抓住時下學生的興趣所在。此為解決詩歌教學的一大關節。興趣永遠都是引導學生的最好的鑰匙。時下的學生最感興趣的是運動、音樂和網絡。而后兩者不太分性別的,具有相當強的共性。所以,在我們的詩歌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兩點。
所以,我結合自己擅長計算機運用的特點,和自己在網絡上的資源,形成課內課外相結合,現實與虛擬相共存的教育方式。
三、正確進行有關詞作誦讀的技巧指導,為領悟增強效果
為提高學生誦讀水平,激發他們的誦讀興趣,還要加強誦讀技巧的指導。詞的語言高度凝練,具有鮮明的韻律和節奏。讀詞的時候語速或快或慢,語調或高或低,感情或歡快或悲哀、或悲壯、或纏綿,都要隨著字里行間的情感變化而變化。詞是配樂的詩,“音樂是時間的藝術”,讀詞必須注意節奏。節奏就體現在朗讀的速度和節拍的處理上,只有把速度和停頓詮釋得很恰當,才能引起我們內心的共鳴。從速度講,誦讀表現歡快、興奮、昂揚、緊張、憤怒等情感的詞句時,速度應當稍快一些。如《琵琶行》中的“間關鶯語花底滑”;《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列缺霹靂”等。而誦讀表現悲傷、纏綿、愁緒等情感的詞句則要處理得緩慢些。如《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從節拍講,詞句的節拍不像詩句那樣整齊劃一,所以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應仔細琢磨其中的規律。《詞譜·凡例》言:“有四字句而上一下一,中兩字相連者;有五字句而上一下四者;有六字句而上三下三者;有七字句而上三下四者;有八字句而上一下七、或上五下三、上三下五者;有九字句而上四下五、或上六下三、上三下六者。”但《詞譜》又言“此等句法,不可枚舉”又暗示我們詞句的節拍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改的。
總之,培養學生的語文修養和語言感悟能力的關鍵,不是靠教師滔滔不絕的講授,也不是靠幾道、幾十道的習題訓練,而應當引導學生實實在在地在朗讀和言語的實踐中去琢磨、去體悟。
參考文獻:
[1]李媛.在詩歌的海洋里遨游——淺談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J].教師,2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