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景嬌
摘要:在高中生物一輪復習中,建構模型是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對于復習效率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由于高中生物知識本來比較分散,被稱為理科中的“文科”,傳統的一味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的一輪復習模式不僅效率低下,也容易讓學生產生疲憊感。因此,教師需要轉變方法,整合復習資源,引導學生建構一輪復習常態課模型,提高復習效率。
關鍵詞:高三生物;一輪復習;常態課;光合和呼吸
新課標中關于學科素養的論述,強調學生應具備包括模型與建模等方法在內的科學思維。《2019年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說明》中同樣要求學生能夠通過文字、圖表等建模方式表示、描述生物知識。因此,無論從學生生物素養的發展需求,還是新高考的現實要求,都需要教師建構課程模型,提高一輪復習教學效率。基于此,本文以“光合和呼吸”這一專題的一輪復習為例,對高三生物一輪復習常態課中的模型建構策略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高中生物一輪復習常態課模型構建的思考
高中生物學復習課常態課模型是立足高中生物學的學科特點、知識內容以及實踐經驗,在總結生物學科復習常態課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動態化地構建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模型,以不斷提升高中生物學一輪復習常態課教學質量的過程。復習常態課模型的構建往往源自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解決的具體問題。即便是同一個教學問題,在不同的具體條件下,所應采取的解決策略與方法也不盡相同,由此建立的教學模型也是各具特色。所以,高中生物一輪復習常態課的教學模型應該是多元化的,并不是固定的、單一的、萬能的。在高中生物學一輪復習常態課上,教師應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具體的教學目標靈活地選擇相應的教學模型。
高中生物學一輪復習常態課的課型特點:
(一)教學內容具有重復性
高中生物學一輪復習常態課上的內容大多是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因此學生對這一課型的興趣遠遠不像新授課一樣那么強烈。因此在一輪復習常態課上,教師應注重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構建豐富的教學模型,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復習課的積極性。
(二)大容量、系統化
與新授課相比,復習常態課的知識容量要更大。因此,在一輪復習常態課上,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歸納知識點、梳理知識點,幫助建構更具系統性、結構化的生物學知識體系。
(三)知識與方法、能力相結合
在一輪復習常態課上,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夯實生物學知識基礎,還要加強對學生解題方法、閱讀方法、學習技巧的指導。通過引導學生回顧、復習典型例題,促進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四)及時反饋
高中生物學一輪復習過程中,教師有必要通過相應的練習,了解、掌握學生對所復習過的生物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能夠及時幫助學生查漏補缺,補齊學生在新授課環節留下的短板。
二、鞏固基礎知識
在高中生物學一輪復習常態課上構建相應模型,不僅能夠有效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還可有效促進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學生知識積累與能力發展之間的關系,要避免“重知識傳授輕能力發展”傾向的出現。建構模型中的問題情境是客觀世界中各種現象、反應的集中體現與具體描述,需要學生調動自己腦海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思維圖式,抽象實際問題,并將其轉化為具體模型。只有經歷“發現問題→抽象問題→建立模型”的這一思維過程,學生才能深刻理解、真正理解生物學的相關概念,掌握生命活動的具體規律,進而不斷進階自身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問題解決能力。
(一)發展創造性思維
在高中生物學一輪復習常態課中構建相應模型,還可以有效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信息甄別能力。認知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過程,從本質來看其實是一個不斷“同化”或“順應”的過程。在一輪復習常態課上遇到的很多問題情景,都具有開放性、真實性、復雜性等共性特征。學生們在面對這些真實客觀、信息龐雜的問題情景時,由于缺乏相關經驗的助力與指導,只能通過自身的不斷嘗試與探索,篩選所獲得的相關信息,必要時還需要借助靈感或直覺,才能抓住問題情景的本質,進而建立相應的模型。而學生通過經歷這一過程,能夠充分激活思維,從而獲得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的信息甄別能力的提升。
(二)為高考奠定基礎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認識是一個過程,并不是一種結果。”在高中生物學一輪復習常態課上引導學生建立相應模型,能夠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生物學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并主動地建構知識,從而不斷提升生物學復習課教學成效。所以,在一輪復習常態課上靈活、合理地運用各種模型,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建構更加完善的生物學知識、加深對生物學核心概念的理解、具體化地掌握抽象地生物學知識、獲得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提升,為學生更加從容地應對高考奠定基礎。
三、高中生物學一輪復習常態課模型構建策略
(一)建構圖文模型,強化知識記憶
高中階段的生物知識既分散又抽象,對于很多學生來說,生物學中的很多微觀生物現象的確難以及時理解與吸收,而這一問題的存在勢必會對一輪復習的整理效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從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來看,在高中生物一輪復習中,引導學生建構圖文模型,直觀、形象、全面地展示復習內容、生物現象,不僅能夠增強復習過程的趣味性,還可有效幫助學生強化對生物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例如,在進行“光合和呼吸”這一專題的復習時,很多學生會混淆植物的葉綠素提取與葉綠素分離實驗的相關知識點。因此在一輪復習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分別進行葉綠素的提取實驗、葉綠素的分離實驗,并對兩次實驗的步驟與現象進行對照,進而理解植物葉綠素提取與分離的不同原理。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將“植物葉綠體色素提取與色素分離實驗”的相關知識繪制成樹狀圖,讓學生通過繪制關于這一知識點的樹狀圖,在腦海中直觀、全面地呈現相關知識,從而有效避免知識混淆的問題。
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與分離實驗的相關知識點,是近年來高考的易考點,需要教師在一輪復習中,通過引導學生建構圖文模型,梳理、分析實驗現象、實驗結果,并就導致出現某種實驗結果的原理、原因展開共同分析與相互討論,以幫助學生加深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
(二)構建物理模型,理清物質變化
物理模型,是一種以實物、圖形或畫面等形式為依托,對認知對象的相關特征進行直觀化、形象化表達的一種實體模型。在高中生物學一輪復習常態課中應用物理模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學知識,更有助于學生內化生物學知識,提高生物學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如在“光合和呼吸”中,就物質變化而言,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二者是相反的。在復習過程中,很多學生會混淆二者的聯系。因此,在一輪復習中,教師可嘗試改變以往的講解模式,轉而通過構建細胞簡圖,更加直觀、形成地展示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過程,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簡圖,能夠一目了然地認識到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物質變化是相反的,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明確在“光合作用”中O2為主要物質,而在“呼吸作用”中,O2則為必須物質。總之,在高中生物學一輪復習常態課上,基于“光合和呼吸”這一專題內容的特征,構建以細胞簡圖為代表的物理模型,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消除知識盲點,使得學生對“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理解更加精準,從而順利達成一輪復習目標。
通過分析歷年來的高考試卷我們發現,高考試題中“光合和呼吸”這一專題的考察主要集中于“如何用co2的變化量來表示總光合速率、凈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這一知識點,旨在考查學生對總光合速率、凈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理解與掌握,是否能夠明確的區分這三者。因此,在一輪復習過程中,教師可建立一個細胞模型,以此為例引導學生對“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過程中的氣體變化情況展開具體分析,如“在溫度一定的條件下,光照強度從0逐漸增大,細胞的代又會如何變化?”通過直觀化地呈現抽象的代謝過程,依次建構物理模型,有效幫助學生加深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
(三)構建數學模型,體現邏輯關系
數學模型是指運用數理邏輯方法以及數學語言,建構科學模型或者工程模型。與圖文模型相比,數學模型雖然不能那么直觀地呈現知識內容,但是卻能夠以量化的形式體現各種生物現象。在一輪復習中引導學生建構數學模型,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梳理問題解決思路、把握生物學知識的本質,讓學生的解題更加清晰,從而提高觀察能力、問題分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高中生物一輪復習,不僅涵蓋了眾多零散的知識點,且涉及知識面范圍較廣,很多內容都與生命活動的規律息息相關。而通過建構數學模型,則可以完整、全面地將其體現出來。
四、結語
從某種意義來看,建構高中生物一輪復習常態課模型,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識、掌握生物知識的重要途徑。因此,在一輪復習課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深挖課程資源,建構相應的課程模型,幫助學生理解、內化抽象的生物知識,從而提高復習效率。
參考文獻:
[1]何麗娟.淺談高三生物一輪復習的有效教學策略[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1,35(03):207-210.
[2]胡佳妮.先造房子后裝修 ?搭好框架再精琢——以《綠色植物物質和能量的轉換》為例談初中生物主題式一輪復習模式[J].考試周刊,2021(08):122-124.
[3]彭國強.淺談高三生物基礎性復習的有效策略調整——以《基因的分離定律》一節復習課為例[J].文理導航(中旬),2021(08):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