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悅雯 張海濱
摘要:在特殊時期,社會民眾的心理健康水平備受關注,心理咨詢服務成為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也進一步促進了心理咨詢行業的發展,刺激了網絡咨詢,網絡團體輔導的劇增,也為該行業的健康發展提出新的挑戰。加大心理咨詢從業人才科學培養,發展本土化心理咨詢模式,打造符合目前社會需求的網絡咨詢和心理培訓平臺,是心理咨詢行業發展并適應我國國情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特殊時期;心理咨詢;趨勢
21世紀,隨著工業化逐漸向智能化轉變,腦力勞動的人們更能感受到精神壓力,比如抑郁、焦慮等。這種感覺尤其體現在青少年和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他們不需要為生計發愁,家長對他們的要求只有學習,當沉悶又缺乏獎賞的學習成為生活的核心時,他們就會開始思考新的議題:“活著的意義”。由于人們對心理健康關注的缺乏,缺少對心理咨詢的了解,部分學生和年輕人無法正確地被引導因而真正的走向了“自我毀滅”。隨著媒體的發達,全球類似的信息更多地進入大眾的視野,伴隨著特殊時期的產生致使更多的人陷入消極情緒的陰霾,人們開始重視和反思:情緒和精神問題到底是什么?它會怎樣困擾著我們?我們該如何去解決?當問題開始干擾生活,它就值得被關注。
隨著心理咨詢的理論和技術被引入我國,運用心理咨詢知識和技術服務民眾生活,對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也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特別是在特殊時期,民眾日益增長的心理咨詢需求與心理咨詢行業的發展不足之間的矛盾隨之展露出來。目前,我國已進入特殊時期發展后,心理咨詢行業的發展也有了新的特點和趨勢。
一、心理咨詢的界定和特點
心理咨詢的發展歷史雖已有百余年,但關于其內涵與外延至今仍眾說紛紜。普通民眾大多持有一種廣義的理解,認為心理咨詢包括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有時心理檢查、心理測驗也被列為心理咨詢的范圍。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羅杰斯認為,心理咨詢是一個不斷流動的過程,來訪者在安全的咨詢關系中對自我經驗進行開放,通過正視過去曾否定的經驗,將其融入現在已轉變的經驗中去,從而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江光榮教授認為,“心理咨詢是在充滿安全信任理解的關系氛圍中,當事人進行自我探索,明白內心沖突的真正原因,并以此進行主動改變的人際關系過程”。
綜合不同學者對心理咨詢的表述,心理咨詢包括了以下特點:
1.以助人為目的的專業性人際互動過程。
2.專業人員運用心理學理論、方法、技術。
3.通過言語和非言語的方式來影響來訪者,引起其心理、行為、軀體功能的積極改變,促進其人格的成長和發展。
4.達到治療疾病、消除煩惱、促進康復和更好地適應環境的目的。
二、當前心理咨詢行業的發展重點
(一)心理咨詢應關注社會適應問題
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是現代社會中一項獨特的、專業化的人際幫助活動。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會面臨兩個終身的課題,即適應與發展。由于現代社會快速的變遷加上突如其來的特殊時期中,人們面臨著諸多的適應挑戰:價值沖突壓力;社會變革壓力;文化移入壓力;生活變動壓力;目標-努力不符壓力;社會地位分化壓力;角色沖突壓力;環境適應壓力等,這些適應性壓力正在不斷侵蝕著人們的精神。陷入了適應困境的現代人的心理適應過程就變成了一場苦戰。由于快節奏的生活,適應的相對平衡期縮短,動態調整期變長,個體經受的應激壓力增加,而另一個引發心理問題的條件是隨著社會的開放程度增加,個體有更大的自由度去選擇自己的人生,這就引發了更多的選擇焦慮。選擇和焦慮幾乎是一對孿生子,當人面臨一個選擇關頭時,既有一種控制感——我的命運攥在自己的手里,同時又深深體驗到壓力、無助和孤單,焦慮便不可避免地產生了。
2020年春,在特殊時期,整個社會的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單調的口罩替代了友好的微笑,隔離了人們情感的傳遞;隨時反復大面積迅速地傳染鏈等都讓人們產生無助、恐慌進而引發各種心理問題,似乎這是一場沒有盡頭的戰役。即使在特殊時期后,人們的精神依舊處在不穩定的陰霾之中。由此可見,內外兩個環境共同造成了當代人的精神壓力,因此提升人們的社會適應能力,特殊時期下的人們進行引導、自我成長是目前心理咨詢的基本重點和目標。
(二)心理咨詢應關注幸福感的提升
幸福感是指人類基于自身的滿足感與安全感而主觀產生的一系列欣喜與愉悅的情緒。當人們的需求不被滿足或被動暴露在不安全氛圍中時,主觀幸福感會大幅下降,那么為了讓自己能夠不走向“自我毀滅”,就會過度關注自身,因而產生眾多的諸如焦慮、抑郁的情緒問題。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用潛意識和夢向我們展示原始的欲望,滿足了本能的欲望,人就會感到放松和幸福。特殊時期發生之前,多元化的娛樂生活能夠很好地幫助人們釋放壓力,如今特殊時期依舊在全球持續蔓延,人們工作生活被限制在辦公室——家的兩點一線中,突然失去適當的娛樂環境,長期的壓抑狀態致使人們的主觀幸福感水平持續降低,進而對后續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不利的影響。心理咨詢可以有效地提升幸福感,它能通過傾聽反饋冥想教育等技術讓我們看到自己所處的現實情境,看到當下的焦慮情緒,看到失控的行為,看到我們需求,進而通過合理的方法去緩解內心的緊張感。
心理學對社會和諧發展也起著諸多積極作用。社會是由人構成的,個人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人格特質可以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模式,這些將有利于個體挖掘潛能,激發現實能力。心理咨詢可以有效緩解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加強公共安全治理、降低群體惡性事件的發生,通過在社區、學校、企業等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確保個人和社會的和諧,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交流逐漸深入,傳統的管制型政府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逐而轉向服務型政府發展,在處理各方社會事務中,需要通過心理學發現社會問題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并積極改進治理措施,解決社會矛盾,提升社會軟治理能力。
三、心理咨詢行業的發展趨勢探討
(一)心理咨詢面臨的實際問題
在未來,中國國情下心理工作的趨勢可能會朝著更加多元化方向發展,這也是許多心理學家通過大量調研得出的結論:由于全國人口眾多,患者越來越多。據一項調查顯示,我國人口總量中患有心理障礙的約有10%,四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存在顯性或隱性心理問題。后特殊時期時代下不同群體更易出現不同類型的心理問題例如青少年群體在突然宅家上網課的情況下容易存在學習適應、親子沖突、成績焦慮等心理問題;人口老齡化進程的日益突出老年人也被迫面對特殊時期對生命的威脅和被拋棄等如孤獨,無希望感的心理問題。但是,面對社會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目前我國社會心理咨詢服務從業者數量還遠遠不足。另一項調查顯示,美國的心理咨詢服務是較為完善的,1000個美國人中就有一位心理咨詢師,許多上流社會家庭還配備專業的心理顧問進行每周一次的心靈保養。而統計發現,我國五十萬人口中僅1.2名心理咨詢人員可匹配服務。可見,我國真正能為人們提供幫助的專職心理從業者人數非常有限,所以一對一的心理咨詢工作很難滿足這個需求,一對多、團體輔導的形式將成為主流。
在特殊時期時代,時而迭起的特殊時期每時每刻讓人們經歷著恐慌和替代性創傷,國民心理健康也成了國家最為重視的方向之一。中國心理學會的相關分支機構和全國心理學界的專家學者都積極響應號召,開展了抗擊特殊時期的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在心理援助、應急科普、科技支援、決策咨詢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回頭來看,雖然中國心理學界為特殊時期防控、心理疏導和社會穩定貢獻了專業力量,但這些力量還相對弱小,與人民的期望、黨和國家的要求還有相當的差距,心理服務能夠覆蓋到的群眾面積還遠遠不夠,本質上是因為中國心理學人才培養的規模和質量都與時代的發展不相匹配。如何將西方心理學理論與中國本土化問題有效結合或者探索出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心理治療理論仍需討論。國內不少為心理咨詢與治療本土化而努力的學者已經提出了一些有影響的本土模式。最早的本土模式成果是李從培等人提出的“快速綜合療法”;后來鐘友彬又創立了認識領悟療法;朱建軍提出了“意象對話技術”;鄭日昌構建了“辯證認知輔導理論”。縱觀中國心理咨詢和治療界的成果,我們發現雖然呼喚本土化的聲音很高,新模式也時有出現,但具有可操作性的本土心理咨詢與治療模式卻很少,學界急需操作性強的咨詢模式出現。不過我們也正逐步從道教和佛教等傳統文化中探索心理學技術的本土化道路。以正念技術為例,“正念”這個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禪修,是從坐禪、冥想、參悟等發展而來。是一種自我調節的方法。
(二)增加網絡心理服務渠道與豐富周邊配套產品
特殊時期發生以來,傳統的一對一線下心理咨詢服務和心理培訓受到相當程度的阻礙,大眾群體的心理健康需求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人看好心理健康產業的良好勢頭紛紛效仿進入其中,但隨之而來的咨詢師質量良莠不齊也將成為心理咨詢行業未來發展的現實問題。此前智研咨詢發布的《2021-2027年中國心理咨詢行業發展現狀調查及投資前景趨勢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心理咨詢業市場規模已達到480.4億元,且在不斷擴大。心理咨詢類企業的注冊數量也在逐年增加,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有149743家注冊心理公司,2019年我國新增心理咨詢相關企業25746家,是近十年新增企業最多的一年。看似一片大好形勢下,許多投資機構也紛紛將目光轉向心理健康領域,而國內一些互聯網巨頭企業早已著手產業布局,正打造符合目前社會需求的網絡咨詢和心理培訓平臺。以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好心情互聯網醫院等開展的網絡心理服務來看,互聯網巨頭紛紛下注的心理健康產業正在被人們所接受,這些互聯網心理服務旨在為用戶提供消費級的心理咨詢和醫療級的心理治療互為補充、協同的線上線下一體化心理健康服務。這些平臺不僅為老百姓提供便捷的互聯網心理服務,也為持證和心理學愛好者提供著專業的學習平臺,就京東健康來說,其旗下的“京心會客廳”就是匯聚著中國心理學會眾多重量級心理學家、心理咨詢師、精神科專家等行業翹楚,他們組織開展多種符合行業要求的培訓,同時價格親民,這讓許多需要進行專業心理培訓又學習無門的心理學員仿佛找到了大本營。但以此可見的是全球特殊時期持續蔓延的現實情況下心理健康正勢不可擋的成為人民關注的對象,隨時隨地進行心理學培訓、能夠匿名化便捷地進行網絡心理咨詢將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
縱觀整個心理咨詢行業,在人們更傾向于關注人文關懷的情況下,科學循證也是心理學發展不可或缺的另一條“腿”。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越來越侵入到人們的生活中來,在特殊時期背景下未來心理學將進一步以科學的視角為其他行業提供支持與進一步的依據。基礎腦科學和認知神經科學也將是人工智能、行為大數據等領域發展的基礎學科。
除此之外,心理學產業也將進入人們的視野,有需求就有供給,其一如催眠床、腦電儀、沙盤、心理測量軟件等輔助性硬件設施將會被大量需求。其二就是優質的心理行業產品,這個產品就是優質的心理學培訓課程,目前的時代趨勢必然是解決心理學學員的就業問題。所以優質的培訓機構和個人是既提供咨詢技術的培訓也提供行業生存技術的培訓。對于咨詢師而言,就是有能力設計出自己品牌特色的咨詢產品,并通過品牌號召給自己和自己所有的受眾訪客創造價值。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收集受眾數據并不難,但是如何做出符合受眾期待的高質量課程內容值得我們心理學從業人員繼續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
四、結語
綜上,我國的心理學和心理咨詢行業的發展離不開人的實踐探索,尤其在后特殊時期時代背景下人類復雜的情緒和意識變化可能是機器暫時難以替代的方面。因此加速科學的人才培養和充分的應用實踐是心理咨詢行業發展并適應我國國情的根本前提。令人欣慰的是,社會的發展,已經為心理咨詢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目前更多的高校如北師大、北大、中科院、華東師大、西南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參與到心理學人才培養與工業化機器建設的隊伍中來,積極響應國家培育高質量心理學人才隊伍的號召。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筆者期待著,能夠在這心理學即將蓬勃發展的時代,可以為心理咨詢這個行業添磚加瓦,為更多“迷路人”指引方向。
參考文獻:
[1]熊敏秀,黃淵基.網絡心理咨詢:含義、類型及其發展[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06):115-120.
[2]梁麗君,何文知,文汧卉,王瑤,陳胡丹,吳俊林,黃明金,黃國平.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求助方式調查[J].四川精神衛生,2021,34(01):19-22+13.
[3]譚天怡.淺談心理學對社會和諧發展的積極作用[J].現代交際,2021(11):232-234.
[4]陳雯.社會心理咨詢服務現狀與對策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6,3(08):156-157+166.
[5]石成玉,符碧云.后現代主義思潮對心理咨詢本土化的啟示[J].心理月刊,2019,14(10):16-17.
[6]周曉林.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看中國心理學的發展[J].科技導報,2020,38(10):54-55.
[7]石成玉,符碧云.后現代主義思潮對心理咨詢本土化的啟示[J].心理月刊,2019,14(10):16-17.
[8]楊新國,黃雪雯,段修云,徐明津,黃霞妮.研究型心理咨詢模式初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08):66-68.
[9]高華光.世界心理咨詢業的發展趨勢[C]// 青島市學術年會.青島市科協,2006.
[10]陳雨琦.心理咨詢在中國的發展趨勢[J].求知導刊,2019(20):2.
[11]汪芳,管河山.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發展趨勢探討——基于南華大學學生心理咨詢狀況的分析[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4):3.
本研究系四川省教育廳 四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基地研究課題“網絡團體輔導在高校心理防疫中的應用研究 ”(2020SXJP005)研究成果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