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錫強
摘要:作為同人民生活聯系最為緊密的行業,農業的生產效率和質量與人民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農業機械化就是其中的組成,通過對農業機械的有效利用,能夠大幅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從而實現行業的資源優化配置。但是農業機械化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多項難題,勞動人民不斷努力,克服多種困難,推進了農業機械化進程,對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之路進行研究,不僅能對其中的經驗和教訓進行總結,同時也能在未來的發展中規避一些實際問題。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道路探索;政策建議。
引言: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實際上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前提,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農業機械化往往有著不同的發展需求。結合我國農業行業的當前發展需求來看,大中型農業機械的研發和應用逐漸成為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的主流。相較之以往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該模式的前期投入比較大,在建設和探索過程中還存在很多難題,針對這些實際問題,制定完善的應對政策,對于我國農業行業的發展有著歷史意義。
一、道路探索的概述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農業發展需求不同,因此制定的發展路線也存在一定差異,可以將我國農業機械化道路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起步階段
建國后,我國對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缺乏完善的認識,但是已經制定了基本的發展計劃,同時也制定了一些發展目標。當時的農業行業還是以集體經營的方式為主,整個外部環境激勵農民自發進行農業生產工具的完善。國家也發揮了一定的調控作用,加大了對農業行業的扶持力度,同時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才培養計劃。但是當時我國的經濟實力還比較薄弱,無法投入大量的資金作為行業發展的支撐,同時大量的人才流失到西方國家,我國的農業行業出現了較大的人才漏洞。因此可以將該階段看作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起步階段,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不僅為農業行業的進步提供了幫助,同時也為我國工業行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因為大部分農機設備都需要工業部門進行生產。
(二)轉換階段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是轉換階段,在該階段,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影響,集體經營的生產模式逐漸消失,農機的運用也呈下滑趨勢。個體化逐漸成為農機使用的主流群體,農民已經能夠結合自身的實際需求,選擇合理的農機。然而大型農機設備的價格比較高,很多農民難以承受,而中小型農機的價格比較低,這就使得農民前期的投資比較少,經濟適應性比較強,因此得到有效的發展,但是大中型農機設備的研發和應用逐漸變少。
(三)引導階段
該階段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至二十一世紀初結束,二十世紀末,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居民為了尋求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生活,加入城市進行工作和學習,農村年輕勞動力大大減少,勞動力出現老齡化趨勢。二十世紀末,聯合收割機的使用,創新了農業機械化的生產模式,不僅生產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同時適應性也比較強,大型農機設備在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浪潮中重現生機。
(四)發展階段
該階段從二十一世紀初起至今,我國為了保障農業機械化的科學健康發展,頒布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同時制定了一系列的行管政策。購機補貼政策是其中的重要表現,相關政策的頒布對于提高農民對農機設備的認可度有很大的幫助,也為農業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持續動力。也就是在該階段的深入發展中,我國的農業機械化逐漸進入高潮階段,鑒于機械化生產的優勢,農民轉變生產觀念,紛紛對該種生產模式進行利用。
二、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農業機械化有著不同的集中表現,同時也有著不同的發展重點,但是最終都是為了滿足不同階段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機械化發展實際上就是自動化的發展,標志著生產領域勞動力的解放,換個角度來看,也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但是我國的農業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
(一)培養農機大戶
社會化服務項目是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的核心。因此農業管理部門要發揮自身的溝通和協調作用,將自身化為橋梁,通過多種方式引導農機生產商和農機大戶進行合作,主要是通過相關管理部門的有效監管來實現。在構建完善的交流和合作機構之后,對農機的長期使用進行保障,在后期使用過程中如果出現了故障和問題,能為后期的追責工作創造便利,強化農業生產中的多個責任主體。這項工作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民對農機的認可度,也有利于為農機生產行業的發展注入持續的活力。
(二)優化補貼政策
農機補貼政策并不是固定的,伴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進不斷優化和完善,適應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因此要對相關補貼政策進行完善,從而為農業生產工作的推進營造穩定環境,所以要將補貼政策的優化和落實作為一項長期工作來做,不斷拓寬補貼政策的群眾受益面,對于降低農民的生產壓力有著重要意義。相關監管部門是補貼政策優化中的主體,除此之外,還要發揮自身的監督作用,安排專業的監管人員進行監管,保障農民的切身利益。從農機生產企業方面來說,也要不斷轉變研發觀念,加大科研力度,生產出能耗更低,效率更高的農機設備,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幫助。
(三)緊抓發展關鍵
人才和設備是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的關鍵,針對不同的發展要素往往要采取不同的控制和管理手段。對于人才來說,可以細分為科研人才和應用人才,科研人才主要是以設備研發人才為主,應用人才主要指的是農民,研發人才的培養要基于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實際需求;而應用人才,也就是農民,需要相關管理部門對其進行培訓,尤其是農機設備操作的要點,更是人才培養中的關鍵。除了人才之外,農機設備的完善也是相關工作中的關鍵,要完善設備研發的規章制度,避免設備研發和應用進入誤區。
結束語
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進程,是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契機,也是行業不斷進步的要求。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有其獨特之處,因為我國農業行業具有自身特色,不僅規模比較大,組成也比較復雜,因此在農業機械化發展中,一定要結合我國發展的實際,始終堅持因地制宜的觀念,推進技術攻關工作,培養專業的工作人員,利用相關政策改善農機使用的外部環境,減少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的負面因素。
參考文獻:
[1]程海富, 郭海龍. 乘勢而上 久久為功 書寫農業機械化發展新篇章——山西省農機化生產轉型升級的實踐與探索[J]. 當代農機, 2020(10).
[2]冼征, 鄧冰霞, 李華,等. 丘陵山區農機社會化服務創新發展模式——廣西百色市的探索與實踐[J]. 農業開發與裝備, 2020, No.218(02):38+41.
廣西博白縣新田鎮農機技術推廣站 53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