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倫
摘要:從古至今,民以食為天,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一直以來都牽系著人們的心,提高農作物的產品與質量也一直是大家致力追求的事情。傳統的農業都是將人和土地綁在一起,但是人力有時盡,一個人即使在田間如何花費時間精力,依然收效甚微,而如果能夠將機械化技術引入農業種植當中便能進行高效種植,將人變為了機械工具的操作者,從而達到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科學化。本文就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的可持續性進行分析,研究機械化體系如何給農業種植帶來新的生機。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可持續性
引言:
第7次人口普查結果仍然向世界證明中國是個人口大國,而這么多的人口需要消耗的糧食量是極大的,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一直以來都是大家關心的問題。科技進步則能為農業發展提供技術基礎,機械化技術進入農業則能夠讓農業種植的發展前景可期。傳統農業中人為土地所累,而且效率并不高,引入機械化技術之后,機器將人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而成為機械工具的主人,操作管理機械工具就能夠輕松掌控農作物種植,使得農業生產更具效率。
一、了解我國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的含義
社會不斷發展,農業已不是單純為了養家糊口而進行的農作物種植業,其中的商業價值不斷增加,而且國家對于農業機械的企業也非常重視。企業將市場與農業緊密聯合起來,企業通過過硬的市場營銷,為農業產品打開市場通道,其中企業可以為農業生產提供市場導向,讓農業按照市場所需進行生產,如可以根據網絡預定量規劃種植。
企業在網上銷售農產品的時候還可以及時獲得買家反饋,這樣能夠督促農產品的優化改良,繼而又能夠反向提升農產品的銷量。在企業將市場與農業結合的過程中,讓農產品有效科學地調配生產,減少了庫存積壓的情況,這樣市場的消費成為了農業的導向。企業將農業機械化技術試驗成功的方案不斷向周圍蔓延,這樣就逐漸形成了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其中引入市場營銷策略就能夠將農業機械化推廣開。在中國,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并不是個體組成的,而是企業與個體之間形成的良好生態關系,這是一種以機械化技術作為骨架,市場營銷為其脈絡,以市場消費者取向為生產方向的可持續的農產品生產方式。
二、分析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的有效策略
1.加大農業機械化推廣在基層的建設力度
對于種植第一線的農民而言,機械化生產比人力種植所需要的成本高出太多,而實際農作物的售價并沒有增加,所以農人獲得的收益依然較低。這就導致在農業種植中很少會有農民購買整套的農業生產機械,于是,農業機械化技術應用在農業生產上的概率就很低。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國家為農民提供一定的政策補貼,這樣能讓農民將機械化生產應用于實際的意愿增強,從保守的農民入手,敲開農業機械化推廣的第一扇門,只要有農民開始進入這個體系,就能慢慢感受到科技力量下農業種植的高效率與高質量。當然,有些農民個體是無法購入一整套的機械化工具,于是可以推出個體整合為整體的方案,將單個農民的土地當作一個整體,再進行機械化生產,這樣化個體為整體的方法符合國內大多數地區的情況。因為整合為整體去購入農機能夠讓每戶以自己能承擔的價格得到農業機械化生產的敲門磚,再加上國家的相應優惠補貼政策,問題就能得到解決。
2.促進農業機械化推廣組織的多樣化
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需要在有組織,有思想,有方案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可持續性發展,所以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創新推廣,才能讓農業機械化技術更深入我們的基層百姓。如,我國較多地區,農民收入偏低,作為農業個體戶其力量終究是有限的,如政府相關部門能夠調配其該地區的土地,機械,技術能資源,進行整合利用,就能夠讓大家都積極參與到農業機械化的推廣應用中。農村的土地承包就可以作為推廣的先驅,在承包土地的過程中,農民能夠得到土地的租金,能夠以打工者的身份參與到農業生產中,使得農民又能獲得租金之外的收益,這樣的方案能讓農民既不必承擔風險,又不必擔憂農產品最后的銷售,大多數個體戶的農民都能過接受這樣溫和的方式。而在這個過程中,農民漸漸接觸這種新生技術,感受機械化生產的魅力與價值,農業機械化技術就會自然而然地慢慢滲透到農民思想中,各地可以借鑒這種方案,但最重要的是要符合當地實際發展,進行合理創新,為農業機械化推廣不斷注入源頭活水。
3.拓展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的形式
我國地勢復雜,有山丘平原,也有高原平地,農業機械化技術并非適用于每一寸土地。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的形式應該要根據各個地區農業發展模式,種植地形等針對性地進行規劃。對于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僅僅靠政府文件,干部口口相傳是不夠的,還需要利用現代的各種營銷媒介,如電視節目、短視頻、廣告、新聞等方式進行助力推廣。在不同的地區最好能夠進行農業機械化的試驗田種植,讓傳統農民漸漸了解,并接觸農業機械化技術,然后他們才能夠進一步激發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及使用新事物的熱情。在很多地區,農民并沒有接觸過農機,這就導致空有熱情,但是實際應用卻一頭霧水的情況,所以針對農民對于農機的使用培訓,各地也應該安排相應的課程,由專門的人員向農民展示農機的使用,教導農民使用農機以更好地完成農活,減輕人力勞作的負擔。當農民對于農機的了解與使用加深的時候,就更容易接受農業機械化技術應用于農業了,從而可以讓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進入可持續發展階段。
結語:
俗語有言:“民以食為天。”糧食作為民眾的生活基礎,其中所承載的意義巨大,要想農業不拖后腿,就得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也是當前的必然發展趨勢。農業機械化推廣需要農民的積極配合參與,也需要企業提供有力支持,當然國家在其中的調控幫扶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除此之外,農業宣傳也需要積極跟上步伐,這樣就能夠讓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不斷運作,可持續性發展。農產品的高效,可持續生產能夠讓我們的糧食體系實現自給自足,也能夠使農業的生產體系逐漸趨于完善,就能逐漸構成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的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鳳波. 淺析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的可持續性[J]. 農業工程技術, 2019, 039(011):P.47-47.
[2]黃誠. 試析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運用及發展[J]. 新農民, 2020, 000(004):P.80-80.
[3]姜艷平, 李彥姣. 農業種植技術與農業機械化生產的研究[J]. 農家致富顧問, 2019, 000(012):121.
廣西博白縣三灘鎮農機技術推廣站 53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