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菁
和諧的人際交往對研究生學業開展和心理健康都有著深遠的意義,本文以研一新生為服務對象,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法和參與式觀察法來收集資料,以評估案主的問題及需求,針對評估結果與案主一起制定服務方案,確定了認知行為的介入模式,從案主自身認知、情感及行為方面進行介入,在改善案主的自我認知的同時注重其外部支持系統的介入,鏈接案主人際資源,采用正式和非正式的社會支持手段,幫助案主解決人際交往困擾。
關鍵詞:認知行為療法;人際交往障礙;個案工作
一、選題背景
人際關系的和諧對研究生心理健康呈正效應,在友好、合作、氛圍融洽的宿舍中,多數研究生往往注重學業成就、對研究生生活感到滿意。相反,長期的人際關系困擾,可能導致學生歸屬感與安全感缺乏、出現睡眠障礙、學習效率低、精神狀態不佳,影響研究生生活的滿意度[1]。有研究指出,大學生人際關系不良會導致孤獨感、社交回避[2],最終導致退學、自殺等后果。
碩士研究生多數處于青春期到成年早期的階段,他們的自我意識發展已逐漸成熟,當碩士生遇到人際關系的困擾時,向朋友、親人和同學求助的情況較多,極少與向專業機構求助[3]。因此,從專業社會工作的角度干預研究生人際交往障礙,對于促進研究生身心和諧和學業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理論假設
(一)研究生人際交往障礙
趙普光認為研究生存在的障礙主要特點表現為[4]:(1)主動交往意識不足,對于陌生人缺乏社交的熱情。(2)人際交往的技能匱乏,從而在爆發寢室矛盾時缺乏解決問題的技巧。(3)自我中心。
人際交往障礙的評測標準是根據鄭日昌編制的《大學生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以得分測試案主的情緒困擾,總分如果超過20分,說明測試者的人際交往障礙嚴重。
(二)認知行為療法基本內容
認知行為治療模式繼承和融合了認知理論和行為理論,認知行為療法通過改變思想或信念來改變行為和情感。認知行為療法聚焦“認知”,認知(cognition)是由想法(thoughts)和觀念(beliefs)組成,埃德爾曼認為我們體驗到的欣喜、失望或者憂郁的情緒取決于相關的認知,認知可以激勵或者挫敗我們的行為,行為方式反過來強化認知[5]。
具體的實施過程:識別錯誤想法,辯駁消極認知,改變錯誤認知,強化訓練及提高問題解決能力。
三、個案評估
(一)案主資料
1.基本資料
林某,女,碩士研究生一年級在讀,出生于偏遠落后的農村地區,父母文化程度較低,家庭經濟狀況一般。
案主性格敏感、多疑而又自尊心強,人際交往比較被動,對上課、參加集體活動缺乏熱情。
2.個人陳述
從小學到高中,學習成績優秀,在人際交往中備受關注,自研究生入學以來,自我感覺在同學中的地位沒有以前突出,與班級的同學關系疏遠。宿舍關系中,由于學科背景、生活習慣差異,彼此之間缺乏交流,與舍友因為作息問題發生了口角,案主心情郁悶,經常失眠,導致白天精神狀態很差。
3.舍友反映
性格孤僻,朋友較少,不愛跟同學老師交流,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舍友關系緊張。有主見,不易接受他人的意見,生活習慣與宿舍其他人格格不入。
四、問題診斷及制定輔導目標
1.問題診斷
首先是認知偏差:自我中心、絕對化、過分概括化、否定自己的特點。
行為上表現為主動交往意識不足,缺乏處理人際矛盾的技巧和方法,人際交往能力較低;
其次,人際關系敏感焦慮,導致了睡眠障礙。
2.輔導目標
(1)學會與舍友溝通,解決寢室矛盾,制定寢室作息表;
(2)學習人際交往技巧,構建社會支持網絡,能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
(3)改變追求絕對完美、過度概括化和糟糕透頂的錯誤認知,引發案主學會反思自我和站在對方角度理性分析人際關系,改善人際關系;
(4)克服人際交往障礙,積極參與小組討論,敢于集體合作中表達自己;
長期目標:輔導其轉變錯誤認識,要求受助者自我監控自己錯誤的思維方式或者進行自我對話,自覺應用認知行為模式解決日常生活難題,內化溝通技巧,以應對未來生活的各種情況及挑戰。
五、個案干預與治療
(一)建立關系和評估階段
1.輔導目標
提供同理和支持,以同感等技巧設身處地體驗服務對象的內心感受,建立專業關系,評估案主的問題與需求,澄清對介入結果的期待。
家庭作業:放松訓練,每日至少一次,一次十分鐘,做呼吸放松和肌肉放松訓練;調整作息,晚上十一點前就寢。
2.輔導過程
2.1建立專業關系
中國人內斂的性格與強烈的自尊心,要求工作者在輔導過程中以案主的“自悟”為主,不能以說教的方式[6],所以,用同感、自我表露、角色扮演等辯論技巧使求助者“自己開悟”,恪守服務對象自決原則,鼓勵案主自我而接納、改變。
2.2問題診斷
經過初步的診斷,求助者目前存在人際關系敏感和焦慮的問題。因為心理問題得不到解決,就以軀體癥狀表現出來,目前其睡眠障礙就是軀體化表現之一。所以首先應該幫助案主解決寢室作息矛盾。
3.輔導方案
第一,組織寢室談話,化解矛盾,一是為了改善案主與室友關系,二是制定寢室作息計劃。
第二,傾聽案主的煩惱,幫助其疏導負面情緒,學會放松技巧訓練,讓案主保持輕松的心情,以改善睡眠。
4.階段評估
鼓勵案主敞開心扉,大家就寢室作息問題達成共識。指導案主進行放松訓練,睡前進行呼吸放松、肌肉放松,解決入睡困難障礙,本階段的目標基本達成。
(二)識別錯誤認知階段
1.輔導目標
學習認知行為介入模式,對自我生活形態的認知與澄清,認識到自身扭曲的思維方式,及習慣性逃避的固化思維;過去學業經歷的回顧與討論,學會客觀評價自我。
家庭作業:用思維監測表記錄日常生活事件——想法——情緒之間的關系。
3.輔導過程
在對過去成長經驗的回顧中,協助案主澄清內在的溝通,覺察自己的想法及負面的自我對話,如“我不能獲得他人的認可,我是無能的。”
4.輔導方案
填寫思維檢測表,檢視自己的錯誤認識
如:絕對化
情境:課堂組隊沒有人主動邀請我的事件(A)。
感受:同學不喜歡我的錯誤認識(B)。
結果:受事件A刺激,案主產生與他人的消極交往行為結果(C)。
辯駁:絕對化。是指求助者對自己持有過高的要求,希望自己完美無缺。如果事情的發展與他們絕對化要求相悖的時,就會陷入無法接受、的情緒困擾中。
5.階段評估
本階段目標主要是帶領案主識別自己的錯誤認知,林某也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偏激,過于消極,自覺自身應該調整狀態;找出自己的優點和成功解決問題的日常生活應對體驗,樹立信心。
(三)辯駁錯誤認知階段
1.輔導目標
建立具有正面功能的思維方式。結合上次的家庭作業,針對清單列出的錯誤認識,通過辯論、替代性選擇、合理想像等技巧,鼓勵案主以正確的認知方式和不被情緒干擾的問題解決方式;參加團體活動及加強自我管理提升社交能力。
家庭作業:加入校社團組織的打卡健身群,一來可以改善睡眠,二來可以結交朋友。
2.輔導過程
2.1錯誤認知轉變,増強社交意識
首先,案主的人際交往障礙首先來源于“人際交往可有可無”的錯誤認識,讓他意識到現代社會、團隊合作越來越重要,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你的學習、事業都會有很大的幫助,要試著去跳出日常生活的圈子,擴大社會交往的范圍。
2.2記錄社交日記,學習社交技巧
在社會交往中,案主應該學著多換位思考,盡量克服自我為中心的習慣,能容忍、接納別人,才能夠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
3.3參加團體活動,提升社交能力
筆者幫助案主鏈接學校資源,鼓勵案主參加同鄉會,社團活動,幫助案主報名“大學生戶外活動俱樂部”的活動。
(四)經驗學習階段
1.輔導目標
經驗學習,即把正確認知與合適的情緒和行為反應連接起來,通過實際行動進行交往能力的訓練;學會建立親密關系,增強案主正向社會適應行為的動力;行動倡導,內化人際交往技巧;果敢訓練,學會表達訴求。
家庭作業:記錄自己認知及行為改變,強化改變的信心;邀約之前結識的朋友,嘗試建立親密關系。
2.輔導過程
本次咨詢結束時,筆者同樣為林某布置了家庭作業——果敢訓練:在宿舍生活中可以大敢地表達自己的合理要求甚至不滿,但語氣一定要平和、理性,在宿舍同學打趣自己、和自己開玩笑甚至發生爭執時,也不要將之理解為“敵意”,可以用玩笑應對玩笑,在玩笑中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自己的訴求。
(五)鞏固提高和結案階段
1.輔導目標
肯定案主具體的認知和行為改善的成果,呼吁案主自覺應用認知行為模式解決日常生活難題,內化溝通技巧,以應對未來生活的各種情況及挑戰;確定合適的結案時機,妥善處理離別情緒;
2.輔導過程
回顧個案工作中案主的成長與改變,讓案主把輔導過程中學到的方法、信念內化為自己的思維方式,能借助自身的力量提升社交質量,鼓勵案主更積極的面對研究生生活。
在結案的過程中,個案工作者應該積極的邀請案主參與結案制定,以提升案主的自我決定的能力與意愿。
3.結案與效果評估
第一,錯誤認識的轉變。案主培養了合理的信念和行為,用思維監測表自我對話,總結了已取得的成功經驗,社會適應能力增強。
第二,人際交往能力提升。內化人際交往技巧,提升主動交往意愿;自覺參加班級集體活動,敢于當眾表達想法,逐步克服人際交往障礙;作息規律,與舍友關系融洽;擴大自己的交際圈,參加了學校社團組織的校外旅行,并且結交好友,低落的情緒大為改觀,對研究生活持有積極的期待。
社工在跟進服務后,根據《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診斷,案主得分為70分,較輔導前大為改觀,表明認知行為療法干預人際交往障礙有明顯效果,同時還需案主長期的努力,才能實現根本的轉變。
五、結論
第一,個案工作介入研究生人際交往障礙是必要的。
首先,對于高校學生普遍存在的社交障礙問題不能籠統使用統一的“模式”介入,根據個案工作的價值觀,每個案主都是不同的個體,因此,本次輔導筆者采取“個別化”原則,從案主的經歷、感受以及期望出發,尊重案主自決。
其次,個案工作認為案主的問題不僅是因其個人原因造成的,與案主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因此,筆者將視角轉至案主的社會關系網絡以及研究生生活的大環境中,發掘案主的人際網絡資源,如改善寢室關系,通過外在的資源克服案主的交往障礙。
第二,認知行為療法干預研究生人際交往障礙是有效的
認知行為療法是一個非常結構化的治療過程,社工鼓勵案主在日常生活中反復實踐其中的各種技巧,通過監控思維和情感并堅持記錄下相關的表格,從中一步步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思維模式,嘗試積極地行動改變認知,逐漸的鞏固對認知行為療法的掌握和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廣震,李玉運.大學新生人際關系改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11):77-79.
[2]郭昱辰,丁亞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關系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4(25):9-10.
[3]孫峰.碩士研究生人際交往的調查與分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6(05):212-213.
[4]趙普光.研究生人際交往的現狀探析及對策建議[D].山東大學,2012.
[5]埃德爾曼.思維改變生活,積極而實用的認知行為療法[M].黃志強,殷明譯.華東師范大學,2008.
[6]王思斌.社會工作專業化及本土化實踐[A].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97.
西北大學哲學學院社會工作專業 7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