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浩
【摘要】我國古代的死刑復核與復奏制度分別從審判階段和執行階段限制了死刑的適用,該制度經過歷朝不斷發展,在清朝形成了一套制度完備、程序復雜的死刑核準制度。作為限制死刑適用的重要制度,死刑復核與復奏制度在保障司法公正、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我國古代刑事司法制度乃至現代死刑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古代法制;死刑復核;死刑復奏;慎刑思想
一、死刑復核與復奏制度的歷史嬗變
死刑作為維護階級統治的一種嚴厲手段,伴隨著國家和法律的產生而出現,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刑種,是歷代王朝維護統治地位、安定社會的重要方式。我國古代封建統治者也制定了繁雜的死刑種類。但受慎罰思想的影響,我國古代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備的死刑核準制度。我國古代死刑核準制度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為死刑復核制度,即對死刑案件,在普通審判程序結束后,由中央有關機關甚至皇帝對其進行重新審判的一種制度。另一種為死刑復奏制度,主要指死刑案件在復核之后,執行之前,要奏請皇帝進行最后審查,并考慮是否給予寬宥的一種制度。
(一)死刑復核制度
1、確立階段
對于死刑復核制度發源于那個朝代,理論界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1: 一種觀點認為:“死刑復核制度在南北朝時期已經確立。”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我國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死刑復核制度的萌芽,但正式的死刑復核制度到隋唐時期才確立。”從死刑復核的作用上看,其與漢代的錄囚制度較為相似。從《后漢書·第五倫傳》記載“會帝幸廷尉錄囚徒,得免歸田里2”和《續漢書·百官制》記載“每行部,錄囚徒,察顏色,多得情偽,長吏不奉法者皆解印綏去3。”可以看出錄囚制度已經具有死刑復核制度的雛形。在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了有關死刑復核的明確記錄,北魏時的法律已經對死刑復核制度的適用對象、程序、原因、目的、時間、范圍、方式、效力等作了明確的規定,全面展示了當時適用死刑復核制度的具體情況, 充分說明當時死刑復核制度已正式確立。
2、發展階段
隋朝是我國歷史上承前啟后的朝代,《隋書·刑法志》記載:“十二年帝以用律者多致膳峻,罪同論異,語諸州死罪,不得便決,悉移大理案復,事盡,然后上省奏裁。”由此可以看出,隋朝時已明確規定了死刑復核的專門機關為大理寺。
唐朝總結了以往各朝死刑復核制度的經驗,建立了更為完善的死刑核準制度。《唐典·刑部》記載:“凡決死刑,皆于中書、門下詳復。”進一步明確了死刑復核的專門機關。此外,唐朝還規定了特殊的復核程序,即三司推事制與九卿議刑制。貞觀六年,唐太宗親自規定,“白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書、門下四品以上及淡書九卿議之。”即為九卿議刑制。唐朝對死刑復核設置了專門機關和具體程序,保證了死刑復核的質量,為明清建立完善的死刑復核制度奠定了基礎。
3、完備階段
宋朝和元朝基本也沿襲了唐朝的死刑復核制度,但宋朝根據其特殊的社會背景,采取了將死刑復核權下放或改為事后復查等措施。明朝在“明刑弼教”主張的思想指導下,建立了會審制度。會審制度中的朝審制度是專門用于復核死刑等重案囚犯。朝審制度始于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英宗命每年霜降后,三法司同公侯、伯爵,在吏部尚書主持下會審囚犯4。此外,明朝對死刑復核的專門機關又做了調整,明朝的大理寺一般不掌審判,而專管復核,審判權專屬刑部。大理寺審理后,可以同意原判,也可以裁定駁回。
(二)死刑復奏制度
有關死刑復奏制度的起源,理論界主要有三種觀點5: 第一種觀點認為,死刑復奏,北魏始確立法制。第二種觀點認為,死刑復奏制度正式開始于隋朝。第三種觀點認為,死刑復奏是《唐律》始創的一項制度。但從歷史文獻來看早在北魏太武帝時,已有關于死刑復奏的記載。《魏書·刑罰志》記載:“諸州國之大辟,皆先漱報,乃施行。”即是說死刑案件,只有經過皇帝最終核準之后,才能正式交付執行。由此可以看出,至少在北魏時期,死刑復奏制度已經出現。
隋朝承襲了南北朝時期的死刑復奏制度并確定了“三復奏”的具體執行措施。《隋書·刑法志》記載:開皇十五年規定“死罪者,三奏而后決。”即對地方的死刑判決必須三次奏報皇帝,對京師判決的死刑案件,要經過五次奏報。6對于未經奏報或未批準就執行的,對負責官員處以相應刑罰。
二、死刑復核與復奏制度的思想基礎
當談及我國古代的死刑制度時,似乎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死刑種類繁多且執行方式殘酷。如商朝的炮格、醢、脯,秦漢時期的腰斬、車裂、梟首等。雖然從唐朝正式確立封建制五刑后,死刑種類逐漸減少,但對于謀反等罪名依然規定了十分殘酷的死刑執行方式。在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通過死刑來維護統治的情況下,為何又不斷完善限制死刑適用的死刑復核與復奏制度呢?由此可見死刑復核與復奏制度的背后一定蘊含著十分悠久且豐富的思想基礎。
(一)傳統的恤刑慎殺理念
所謂恤刑慎殺是指在用刑時必須審慎,不能恣意妄為、濫殺無辜。《尚書·舜典》中所記載:“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應該算作是我國最早、最樸素的慎刑思想。在西周時期, 周公針對夏商統治者崇尚暴力、專講刑殺而提出了“明德慎罰”的主張。漢代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尤為重視人的生命。《漢書·刑法志》記載:“夫人肖天地之貌,懷五常之性,職明精粹,有生之最靈者也。認為對待人的生命應當慎之又慎。”漢代以后, 慎刑思想逐漸被廣大的官僚、士大夫階層所推崇,受恤刑慎殺思想的影響,對死刑案件設置嚴格審理和執行程序,這也就直接促進了死刑復核與復奏制度的產生和發展。 .
(二)天罰與時令行刑思想
我國古代法制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深受“天罰”的神權法思想的影響。“天罰”思想早在夏朝時已經成為立法的指導思想,該思想認為統治者的權力是神授予的,法律也是神意的體現。西漢董仲舒針對“天罰”思想運用陰陽學說, 對儒家的“德主刑輔”加以附會,提出完整的“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理論。該理論主張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人類社會的運行必然影響自然界的運行。人世間的刑殺無辜會干擾“天道”的正常運行, 從而產生災變,于是統治者對死刑的適用表現得極為謹慎,
(三)皇權至上思想
死刑作為一種刑罰其本身也是一種統治手段。因為濫施刑罰往往會破壞法律的尊嚴,不利于社會的安定,給統治者帶來不利后果。皇帝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司法機關,死刑復核與復奏制度能夠將實施死刑的權力牢牢集中在皇帝手中,體現了皇權的威嚴與神圣。自唐朝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思想也使得統治者越來越注重控制刑罰的實施。清朝的秋審與朝審制度更是體現了皇權的威嚴與專制,保障了審判的公正性,加強了中央與地方司法機構的溝通與聯系。
三、死刑復核與復奏制度的評價
死刑復核與復奏制度自確立以后,歷經十幾個朝代,不斷發展、完善。最終成為我國古代法律體系的一項重要制度,也是中華法系區別于其他法系的重要特征之一,死刑復核與復奏制度對于各個朝代的封建統治乃至當今我國的法治建設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死刑復核與復奏制度的意義
我國古代死刑復核與復奏制度的確立,分別從審理程序和執行程序上保障了死刑案件的公正性,通過死刑復核制度,有效地遏制了冤假錯案的發生,提高了地方司法官明法慎刑的自覺性; 我國古代的死刑復核與復奏制度對于當時許多東亞國家的立法也有著深遠影響。例如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這些國家都借鑒我國的死刑復核與復奏制度,制定了類似的死刑核準規定。如朝鮮的《刑法大全·主刑處分》規定“處死刑者宣告后,法部大臣上奏經裁可后執行。”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古代的死刑復核與復奏制度不僅減少了苛政酷刑,維護了社會穩定,而且對周邊國家的死刑制度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死刑復核與復奏制度的局限性
雖然建立死刑復核與復奏制度限制了死刑的適用與執行,體現了皇帝慎刑愛民的思想,使普通百姓感受到了司法的公正,但我們應當認識到,封建統治者確立該項制度的初衷是牢牢掌握生殺大權,維護統治秩序。該制度作為維護皇權的一種工具,其適用對象和程序受到了嚴格限制。死刑復奏制度的最終裁決權為皇上,這就使得死刑案件執行前的最后救濟容易受皇帝個人因素的影響,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
參考文獻:
[1]呂麗.中國傳統的慎殺理念與死刑控制[J].當代法學,2016,30(04):37-47.
[2]侯志強.清代死刑復核制度反映出來的思想及影響[J].蘭臺世界,2015(24):25-26.
[3]王元元.清朝秋審制度的慎刑思想[J].蘭臺世界,2013(15):31-32.
[4]劉宏,熊丹.古代死刑復核復奏制度的借鑒意義[J].人民論壇,2011(26):92-93.
[5]張明敏.中國古代死刑復核制度的文化解讀[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8,20(06):76-82.
[6]邢琳.我國古代死刑制度的演變過程及其動因[J].廣西社會科學,2008(03):106-110.168.
[7]陳永生.對我國死刑復核程序之檢討——以中國古代及國外的死刑救濟制度為視角[J].比較法研究,2004(04):90-104.
[8]王立民.中國古代的死刑復核制度及其思想基礎[J].政治與法律,2002(06):81-83.
[9]肖勝喜.略論我國古代死刑復核制度[J].法學研究,1988(06):83-89.
注釋:
王立民《中國古代的死刑復核制度及其思想基礎》載《政治與法律》2002年第6期。
2 意思為:正好趕上皇帝到廷尉獄審理囚徒,故得以免罪回歸故里。
3 漢代時,將刺史于每年秋冬季到郡國巡查稱為“行部”,刺史行部的主要任務就包括審核獄訟情況。
4 參見《中國法制史》曾憲義 王利明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五版。
5 周國均,鞏富文.《我國古代死刑復核制度的特點及其借鑒》載《中國法學》,2005年01期。
6 《舊唐書·刑法志》
西北政法大學 法律碩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