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群群
【摘要】 隨著語言服務行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翻譯的關注從最初的翻譯質量、到建設翻譯行業、后來逐漸發展為譯者職業道德建設。中國在譯者職業道德方面的研究并不成熟,同時在實踐中也面臨很多問題。本文簡述了中西方譯者職業道德現狀,并結合先行研究及筆者對譯者職業道德的理解,從保證翻譯質量、客戶意識及服務意識方面闡述了譯者應當具備的職業道德。
【關鍵詞】 譯者職業道德;翻譯質量;客戶意識;服務意識
【中圖分類號】H05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7-0120-02
一、緒論
新世紀以后,我國翻譯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方夢之,2012:2)。人們對于翻譯的關注也從單純的譯文質量保障,逐漸轉為市場經濟條件下譯者這一職業全體所應遵守的職業道德。譯者作為職業化的群體,需要有其相應的職業道德規范,尤其在全球化趨勢下,譯者作為跨文化交流、各國經濟往來的橋梁,更需要以此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在我國,由于翻譯行業的盲目擴張,其建設程度遠比不上其發展速度,也導致了譯者職業道德的缺失。
本文結合相關文獻研究,分析中西方譯者職業道德現狀,從保證翻譯質量、客戶意識和服務意識兩個方面提出譯者應該遵守的職業道德。譯者職業道德研究有助于譯者提高自身職業素養,關乎翻譯行業的健康發展。沒有相應的職業道德規范,譯者個人得不到發展,行業也會一塌糊涂,因此譯者職業道德研究也對于譯者保障自身權利,翻譯市場的進一步規范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中西方譯者職業道德研究與規范現狀
翻譯學家皮姆(Pym)在1997年出版的著作《論譯者倫理》一書中,指出“翻譯是一項交際行為,是為某一客戶而提供的、針對既定接受者的一項職業性服務”(方薇,2012:8)。皮姆嘗試將翻譯進行職業化,而不是單純地從傳統忠實理論來評判翻譯活動。安德魯·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系統總結了以往翻譯研究所關注的典型倫理問題并基于明晰(clarity)、真實(truth)、理解(understanding)和信任(trust)四種價值提出了制約譯者行為的四種翻譯規范(方薇,2012:8)。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開始研究譯者職業的建設和發展,魏耀川于1995年發表了《介紹美國翻譯工作者協會有關翻譯實踐的準則和法規》,翻譯并介紹了美國譯協制定的翻譯實踐的準則與法規。黃長奇于1996年翻譯了《翻譯工作者章程》,他強調《翻譯工作者章程》對于中國翻譯工作者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對于譯者職業道德研究不斷持續。孫瑜(2008)、蒲紅英(2010)、郁青青(2011)、陳志杰、呂俊(2011)、方夢之(2012)、于艷玲(2014)、來永輝、禹一奇(2015)等均就中國翻譯行業存在的缺乏政策扶持、職業道德發展受限等問題進行過探討。
譯者職業道德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監管機構的監督和規范,西方國家均有成系統性的翻譯協會,例如國際翻譯者工作聯合會(簡稱“國際譯聯”,FIT)、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AIIC)、歐洲翻譯研究協會、歐洲譯協聯盟、英國翻譯協會(ITI)、全美司法翻譯者協會、澳大利亞翻譯協會、加拿大譯員理事會(CTIC)、美國翻譯協會(ATA)等。中國翻譯協會(簡稱“中國譯協”)成立于1982年,是中國翻譯領域唯一的全國性社會團體。
翻譯協會制定的翻譯行業規范可以說是相關地區翻譯行業規范的指南針,國際譯聯于1963年9月6日通過了《翻譯工作者章程》,并于1994年7月9日通過了修正案(黃長奇,1996:2)。美國翻譯協會于1963年設立鑒定委員會、澳大利亞翻譯協會制定的《職業道德準則》被認為是“翻譯職業的標準”(駱賢鳳,2012:101)。中國譯協翻譯服務委員會于2005年發布了《翻譯服務行業道德規范》;中國質檢總局也發布了《翻譯服務規范第1部分:筆譯》和《翻譯服務規范第2部分:口譯》,但其中對于譯者職業道德規范的規定并不明確。
三、譯者職業道德
本文結合筆者自身對譯者職業道德的理解,參考相關文獻研究,及中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相關翻譯協會制定的翻譯準則,從保證翻譯質量和客戶意識及服務意識兩個方面來分析譯者應具備的職業道德。
(一)保證翻譯質量
對于職業譯者而言,翻譯質量是核心競爭力,保證翻譯質量也是職業譯者應當承擔的首要職業道德。為提供優質譯文,譯者需要具備下列職業道德。
1.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不僅是外語,同樣要掌握母語。國際譯聯制定的《翻譯工作者章程》中規定,“翻譯工作者應熟練掌握原文的語言,尤其應能自如地駕馭翻譯的目標語言。”(黃長奇,1996:3)。對目標語言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譯文的質量,人們常說“會外語但不一定會翻譯”的原因也與此有關。
2.不斷關注實時新聞,掌握世界發展的趨勢及變化。譯者應當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把握時代變化的脈搏(孫瑜,2008:196)。韓國首位參加國際會議口譯的崔正花(音譯)博士談到自己作為譯者的日常生活時講到,每天早上起床后首先就是收看英語及法語新聞。積極了解實事,把握世界發展的趨勢,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進行翻譯活動。
3.譯者要量力而為,不要接受超過自己能力的翻譯工作。譯者應自覺放棄超出自己能力以外的翻譯任務或工作。澳大利亞翻譯協會的《職業道德準則》及美國翻譯者工作協會制定的相關規范與法規中均對這一點做出了要求。
4.做好充分的譯前準備,包括相關術語的查詢,相關領域知識的了解,文件轉換處理等。國際譯聯的《翻譯工作者章程》規定譯者“對所翻譯的主題要有充分的了解”(黃長奇,1996:3);美國翻譯者工作協會有關翻譯實踐的準則與法規中規定“要了解涉及的專業知識,水平相當于接受一年(或二年)該專業正規教育或從事該專業一年(或二年)所達到的水平”(魏耀川,1995:67)。
5.譯者對于不理解的地方,不可猜測,要按照明確的依據進行翻譯。“忠實”二字均出現在了《翻譯工作者章程》和美國翻譯工作者協會有關翻譯實踐的準則與法規當中,但同時都強調了不可過分死板,避免翻譯腔。作為原語文本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梁,應當切實遵循這一原則。
(二) 客戶意識及服務意識
譯者作為提供語言服務的職業人,翻譯質量是核心競爭力,客戶意識和服務意識是加分項。筆者將從譯者對客戶,即項目委托人的道德義務角度出發,闡述分析客戶意識和服務意識下譯者應具備的職業道德。
1.積極與委托人溝通,了解對方需求。在正式簽訂翻譯合同之前,譯者應當與委托人進行充分的溝通交流,了解和掌握對方對于譯文的要求,比如風格指南、截止日期等。這樣不僅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證譯文質量,同時可以保障譯者自身的權利,避免因為不了解情況而使自己受損。
2.尊重客戶意見和建議。在翻譯項目進行過程中,對于對方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尤其是對于譯文錯誤部分的指責,要虛心接受,要肯定對方對于翻譯的重視態度。譯者要客觀地接受讀者或客戶的評價,尤其是負面的批評意見(于艷玲,2014:939)。
3.不可將自己負責的翻譯項目或工作隨意外包給第三方。未經項目委托方允許或未與項目委托方協商一致前,不將翻譯項目外包給第三方(來永輝、禹一齊,2015:122)。而澳大利亞翻譯協會的《職業道德準則》中也規定“如果沒有委托人的允許,口筆譯者不能將翻譯任務轉包給其他譯者”(駱賢鳳,2012:115)。
4. 嚴守秘密,不可利用委托人的信息謀取私利。這一點在各美國譯協與中國譯協頒發的規范中也均有涉及。美國譯協在有關翻譯實踐的準則與法規中規定“對翻譯材料中的所有情報資料保守秘密”(魏耀川,1995:66)。澳大利亞譯協規定“譯者對于口筆譯中的一切信息都應該嚴格保密”(駱賢鳳,2012:115)。
5.與合作譯者交流,共同提高。在信息化發展的今天,翻譯活動已經不再是一個人的工作,更多情況下是與合作譯者共同完成,這就需要譯者之間的合作交流,信息共享,以保證翻譯質量,給委托方提供高品質的服務。美國譯協有關翻譯實踐的準則與法規中規定“與同事合作,交流業務知識”(魏耀川,1995:65)。
四、結論
本文在結合了相關文獻研究,以及中國、澳大利亞、美國等翻譯協會的相關規范,分析闡述了譯者應當遵循的職業道德。包括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不斷關注實時新聞,掌握世界發展的趨勢及變化;量力而為;做好充分的譯前準備;翻譯過程中對于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不可猜測,要按照明確的依據進行翻譯;積極與委托人溝通,了解對方需求;尊重客戶意見和建議;不可將自己負責的翻譯項目或工作隨意外包給第三方;嚴守秘密,不可利用委托人的信息謀取私利;與合作譯者交流,共同提高。
譯者道德研究對于翻譯行業的建設和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譯者明確自己的職業道德之后可以規范自己行為,不僅可以提供優質的語言服務,同時也可以避免給自己帶來損失。
參考文獻:
[1]陳志杰,呂俊.譯者的責任選擇——對切斯特曼翻譯倫理思想的反思[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1).
[2]方夢之.ESP與翻譯職業化[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12,(1).
[3]方薇.忠實之后:翻譯倫理探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4]黃長奇.翻譯工作者章程(國際譯聯)[J].中國翻譯,1996,(5).
[5]來永輝,禹一奇.淺談譯者的職業道德[J].安徽文學,2015,(3).
[6]駱賢鳳.后現代語境下的譯者倫理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7]蒲紅英.辯證看待譯者倫理與個人倫理[J].咸寧學院學報,2010,(7).
[8]孫瑜.論譯者的道德構建[J].作家雜志,2008,(6).
[9]魏耀川.介紹美國翻譯工作者協會有關翻譯實踐的準則與法規[J].連云港職業大學學報,1995,(3).
[10]郁青青.淺析譯者職業道德中的準確性原則[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0).
[11]于艷玲.社會角色視域下譯者的立體型角色解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