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衡娟
(作者單位:廣州美術學院)
近年來,隨著總書記提出建設“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社會對海上絲綢之路的關注日益密切。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廣東,清末民初曾在這片熱土孕育出一個全新的畫派——嶺南畫派。為何嶺南畫派會在清末民初這一時期在廣東萌芽?它與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變遷有何關聯?筆者試圖從清末民初時海絲綢之路的變遷狀況,結合嶺南畫派的藝術特色,探求兩者之間的聯系。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因主要運輸絲綢而得名。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悠久,其形成于秦漢時期,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當時中國就與南海諸國接觸,且有遺跡實物出土,表明中外交流可能更早于漢代。 唐朝中期以前,中國對外貿易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之后因戰亂及經濟重心轉移,海上絲綢之路逐漸取代陸路成為中外貿易交流主通道。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達到鼎盛時期,明朝中期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明朝中后期開始實行海禁政策,清朝中期政府宣布廣州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惟一對外開放的貿易港口,南海絲綢之路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進入清朝末期,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被迫開放沿??诎?,中國海權喪失,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沿海口岸成為西方傾銷商品的市場,掠奪中國資源和壟斷中國絲、瓷、茶等商品的出口貿易,從此,海上絲路一蹶不振,進入了變遷期。這種狀況一直延續了整個民國時期,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
清末民初海上絲綢之路的變遷無疑對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帶來了一系列影響。經濟上,大量鴉片輸入,白銀外流,使得貿易失衡,嚴重影響和制約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人民生活艱難,身體素質和精神面貌急劇下降。政治上,為了謀取更大的經濟利益,外國侵略者利用軍事技術、工業技術上的優勢,不斷發動戰爭,肆意干涉中國內政和對外政策,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港口。文化上,西方文化的傳入和宣揚,給中國傳統士大夫的思想帶來巨大沖擊。無論是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還是張之洞所倡導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都體現了近代中國知識份子變革圖強的艱辛探索。清末民初海上絲綢之路的變遷打開了中國長期閉關的大門,海外文化思想如洪水猛獸般涌入中國。國家落后,政府無能,整個社會動蕩不安。一些優秀學者、知識分子、企業家開始探尋實業救國、藝術救國、革命救國等救亡圖存道路,這些探索同時促使了一個新畫派——嶺南畫派的誕生。
嶺南畫派正是在清末民初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創立的,它是一個由廣東籍畫家組成的地域性畫派,創始人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簡稱“二高一陳”。 “二高一陳”的藝術創作較之前傳統的繪畫流派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們注重寫生,融匯中西繪畫之長,在保持傳統中國畫筆墨特色的基礎上,以革命的精神和強烈的時代責任感對傳統中國繪畫進行大膽的改革,創造出融匯中西,反映現實生活,具有強烈變革精神的新型畫派。清末民初海上絲綢之路變遷給近代中國帶來重大影響,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等方面均受到巨大沖擊,這些無疑對嶺南畫派藝術特色的形成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清末民初海上絲綢之路的變遷,大量口岸被迫開放通商,進一步打開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大門。越來越多外國人來到中國,帶來了西方文化思想,許多愛國青年也紛紛走出國門,學習西方先進文化,先進技術。這種中西文化的交流,促使了嶺南畫派“融匯中西”藝術特色的形成。
說到清代的海上絲綢之路,廣州十三行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1757年,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僅保留廣州一地作為對外通商港口,而十三行則是當時中國唯一合法的外貿渠道,享有對外貿易特權,所有進出口商貨都要經它買賣。可以說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也是當地從事海外貿易的富商群體,其最著名行商家族為“潘、盧、伍、葉”四大行商。雖說到了清末民初十三行不如從前,但十三行商仍是當時最早地接觸外面世界的中國人,是吸納西方科學文化的先行者,十三行商中有部分行商及其后代熱衷繪畫藝術,對嶺南繪畫影響巨大。如伍氏行商之后——伍德彝曾拜嶺南畫派的奠基者居巢、居廉為師,常邀請居巢、居廉等畫家來家中賞畫,作畫。嶺南畫派的創始人高劍父自幼拜居廉為師,其后又拜同門師兄伍德彝為師,常出入于伍家,觀其所藏。期間伍德彝介紹高劍父結識嶺南名流世族如吳榮光、潘仕成、張蔭垣、孔廣陶諸家,使得其畫學突飛猛進。而后高劍父在萬松園還結識澳門商人伍漢翹,得其資助就讀嶺南學堂,方有機會向旅居澳門的法籍美術教師麥拉學習西洋木炭畫,這些對其后來將中國水墨畫與西洋畫技法結合都有一定影響??梢姡猩涕g接的促使了嶺南畫派“融匯中西”的藝術特色的形成。
除了十三行商的影響,當時大量外銷畫貿易也是促進嶺南畫派“融匯中西”藝術特色形成的原因之一。十三行外銷畫是中西繪畫藝術融合的典型代表,十三行的外銷畫興起于十八世紀中期,十九世紀初達到鼎盛。所謂外銷畫,就是由廣州畫家為滿足外國人的喜好,采用西洋的繪畫方法繪制的帶有風俗、風景寫生或紀念旅游性質的商品繪畫,主要銷售到歐美等國家,因此稱為外銷畫,外銷畫的種類有很多,如布本油畫、象牙油畫、玻璃畫、紙本水彩畫、通草畫、水彩畫、水粉畫、壁紙畫等。我們從居巢、居廉畫中,可以看到類似西方立體、明暗光影的表現方法,可見十三行外銷畫對二居繪畫風格有一定的影響,奠定了嶺南畫派“融匯中西”的藝術特色。
另一方面,廣彩外銷瓷的創作與嶺南畫派“融匯中西”的藝術特色形成也有密切關系。廣州彩瓷也稱“廣州織金彩瓷”,是十八世紀廣州出現的具有獨特藝術風貌的陶瓷藝術種類。廣彩瓷作為我國主要外銷瓷品種之一,始于清康熙,至雍正時期初具風貌,成熟于乾隆年間。清康熙晚年到雍正年間,為了適應外銷的需要,廣州商人從景德鎮購進素瓷胎,再依照訂貨商要求及喜好進行加彩燒制后銷售海外。為迎合西方人的實用要求和審美情趣,廣彩瓷與以往的中國外銷瓷截然不同,它既保留了中國陶瓷藝術的傳統,又融入了西方的繪畫技法和審美情趣,是典型的中西貿易發展文化交流的產物。隨著清末民初海上絲路的變遷,許多文人和文人畫家希望通過實業救國,紛紛組建社團,從事廣彩瓷的研究、創作和燒制。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少年時生活艱苦,曾靠畫瓷器工藝品謀生。辛亥革命期間,抱著實業救國、藝術救國的理想,高劍父先后在景德鎮開辦“中華瓷業公司”、“江西瓷業公司”,與瓷器結下了不解之緣。高劍父強調寫生,注重筆墨,講究透視、明暗、體積、光線的表現,常用水墨和色彩渲染,創造融匯中西的獨特藝術效果。這些與他早年從事陶瓷繪畫的熏陶不無關系。陶瓷繪畫對高劍父的繪畫影響深遠,讓他發展出“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革新國畫理論,并令他找到藝術救國的道路。
清末民初海上絲路的變遷,同時掀起了一股留學熱潮。國內許多學者、青年紛紛出國留學,學習西方先進文化,探尋救國圖強的道路。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曾先后遠赴日本留學,學習繪畫,學習先進文化。在日本他們看到“明治維新”后的日本藝術將傳統與創新結合得非常融洽,于是深受啟發,希望借助日本及西洋繪畫來改革傳統中國畫,推動中國畫的發展。嶺南畫派創始人的海外留學經歷,是促使嶺南畫派“融匯中西”藝術特色形成的直接原因。
藝術作品具有時代性,是時代的寫照,我們無法脫離時代來談藝術。然而,縱觀歷代繪畫流派,從來沒有哪個畫派如嶺南畫派那樣旗幟鮮明的抒寫時代。嶺南畫派萌芽于清末民初,國家處于生死存亡之際,廣東作為南海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受海上絲綢之路變遷影響最大也是最直接的地方,這也許正是嶺南畫派萌芽于清末民初廣東的原因。嶺南畫派的畫家均生活在廣東,深刻感受到海上絲綢之路變遷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這些我們可以從嶺南畫派畫家的藝術作品與創辦的報刊中窺見一二。
嶺南畫派主張繪畫要反映時代精神、關注現實生活。嶺南畫派強調寫生,反映現實。我們可以從高劍父1932年創作的《東戰場的烈焰》作品中看到強烈的“抒寫時代”藝術特色。該藝術作品描繪的是上海淞滬戰爭時東方圖書館被炸毀的情景。畫作中被炸毀的東方圖書館只剩一片廢墟,戰火的余焰未熄,且火光沖天。前景除了雜陳的瓦礫和電線桿外,還依稀可辨東方圖書館西式的門廊,而后景則是被炸后巍然屹立的斷壁殘垣。高劍父以寫實的手法反映了當時的現實生活,當時的中國滿目瘡痕,一片廢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正是畫家親眼所見,也是他對現實的寫照,具有鮮明的抒寫時代性,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力。
嶺南畫派強調繪畫不僅要體現時代脈搏而且要服務社會革命。嶺南畫派的畫家們不僅是藝術家,也是大膽的革命者。辛亥革命勝利后,嶺南畫派的“二高”在得到了廣州新政府贊助的一筆可觀經費后,從嶺南廣州來到了上海,創立曾經在當時美術界轟動一時的《真相畫報》。該畫報為時事性圖畫雜志,是辛亥革命后,反映中國現實的報刊。目的是“討論民國之真相,緬述既往,洞觀現在,默測將來”,以“監督共和政治,調查民生狀態,獎進社會主義,輸入世界知識”為宗旨?!墩嫦喈媹蟆饭渤霭姘l行了17期,其最后一期(1913年第17期)刊載了《謀殺宋教仁先生之關系者》、《謀殺宋教仁先生之鐵證一斑》、《徐寶山軍長被炸記》、《上海亂黨謀奪制造局記》等一系列國內外新聞照片,真實反映了當時的革命現狀。因如實揭露了各種政治陰謀和內幕,《真相畫報》在名聲大噪的同時,也因為道出了宋教仁案的“真相”而被迫關閉?!墩嫦喈媹蟆凡晃窓噘F,尊重事實真相,體現了“二高”強烈的時代責任感。
海上絲綢之路的變遷,影響著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諸多方面,國家民族已經處在一個不得不變革的時期,涌現出一大批具有革命意識的先進青年。先是康有為等人的“戊戌變法”,后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涤袨椤O中山都是廣東人,受海洋文化影響,較容易接受西方先進思想,具有革命精神。這種革命精神激發嶺南畫派“革命性”藝術特色的形成。
“革命性”是嶺南畫派與其他畫派的根本區別?!皫X南畫派 ”從其誕生起就與革命緊密聯系在一起,創始人“二高一陳” 三人均為同盟會會員,曾追隨孫中山參加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一特殊經歷使他的作品不僅題材創新,技法創新,而且具有革命精神。辛亥革命后,嶺南部分畫家不滿當時中國畫界臨摹、法古、守舊之風氣,認為“中國畫至今日,真不可不革命”。他們從繪畫題材、繪畫技法、藝術思想上進行大膽變革。在繪畫題材上,高劍父第一次以中國畫的形式來表現戰爭現實場景,以中國畫的形式來表現戰爭現實場景,打破了潘天壽曾說過的:“中國畫自有中國畫的格調,只宜于表現清遠淡逸的東西,過分激烈、過分麻煩的情景,戰爭同流血之類的事,無論如何是不能放進去”的美學格調,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在繪畫技法上,也是一反傳統國畫中的勾勒法而用“沒骨法”,以求其真。在中國傳統繪畫的筆墨基礎上,采用西方藝術的寫實方法、 光影渲染技法,實現中西藝術的融會貫通。在藝術思想,也是非常具有革命性,他主張“藝術救國”,希望創立“中華民國之現代繪畫”。他曾在《我的現代繪畫觀》中自述:“兄弟追隨(孫)總理作政治革命以后,就感覺到我國藝術實行革新之必要。這三十年來,吹起號角,搖旗吶喊起來,大聲疾呼要藝術革命,欲創一種中華民國之現代繪畫?!?高劍父以文藝結合愛國救亡運動,倡導文化革命,形成了嶺南畫派“革命性”的藝術風格。
“國家不幸詩家幸”。清末民初海上絲綢之路的變遷對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但同時卻對嶺南畫派的萌芽、創立和發展起到了促進加速的作用。從清末民初海上絲綢之路不斷變遷的現狀出發,分析嶺南畫派藝術特色形成與時代及地緣之間的聯系,可以看出,時代變遷對藝術風格的形成和發展影響深遠。
歷史證明,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全球多樣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動了世界各國藝術文化的進步和發展,在國際化視野下進行文化開放和交流,是促進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有效途徑。進入新世紀,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偉大構想,將進一步促進各國貿易、經濟、文化間的交流與合作。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也加快了對外輸出的步伐,將不可避免地與各國優秀文化發生碰撞、交流和融合。如何在這一交流融合過程中,既汲取外來文化營養又保持自我文化內核,推動嶺南繪畫在新時代創新發展,需要當代藝術工作者深入思考。分析清末民初海上絲綢之路變遷對嶺南畫派藝術特色形成的影響,或許能給當代藝術工作者帶來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