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龍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影響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開始從對物質的需求逐漸上升為精神需求,人們的審美也開始和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聯系起來。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已經不再是普通人民群眾的需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經成為新時代發展背景下黨領導人民奮斗的新使命和初心。美好生活是人民群眾在黨的帶領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是我國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那么,什么是美好生活,怎樣的美好生活才是真正富有時代價值和文明進步價值的,又怎樣體現出生活本身中的美。作為新時代背景下,作為一種新的美學形態的生活美學就是體現中國人民堅定文化自信,彰顯美好生活的重要體現。
生活美學是對人們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分析和探索,而當代生活美學則是生活美學文化內涵的研究初始。國內外很多研究學者對生活美學的研究主要是對其合理性、合法性的分析,但是,對于生活美學的真正發展走向,美學在和生活聯系之后的未來發展前景,所體現的價值和意義等并沒有進行詳細的介紹和深入的分析。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生活美學或者是美學生活論的模糊性和泛化性。
受到重構美學思想的影響,很多研究者認為日常生活化的審美內涵包括了表面化的審美,即大眾自身和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物質生活的表面化的美;另外一種是更深層次的美,也就是認識論中的審美化,是一種可以抵達人們內心深處的美,這種美對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大眾的精神世界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所以說,生活美學中更深層次的分析研究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從現階段,我國國內的研究現狀來說,生活美學最早是從新世紀中國文藝學美學范式的生活論轉向中提出并發展起來的,也就是《文藝爭鳴》2010年第三欄開始逐漸被學者們認識和了解,并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來對生活美學開展了分析研究。很多學者在對生活美學研究之前,開始嘗試從傳統的角度出發,尋找生活美學的本土性資源,與此同時也關注于國外的研究,尋找和美學和生活之間更加貼切的理論支撐。第一,從國內的資源探尋方面來說,主要是對我國美學的三原色進行了探索,比如,劉悅笛認為中國古典美學就是生活美學的原色和底色。中國美學中的儒家生活美學、道家生活美學、禪宗生活美學是生活美學的三原色。這種美學原色最早起源于孔子和老子的美學思想中,并且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生活美學就已經存在并發展起來了。可以說,這種思想認為,中國美學從源頭開始就形成生活美學,體現出了生活化的取向,并且成為歷史發展中生活美學的三次發展高潮,這種思想是對新時代下對古典美學記性深入研究的重要途徑。還有一些學者從實踐的角度對生活美學進行了闡述,借助于馬克思現實生活的概念來對美學和生活的關系進行了驗證,指出美學就是回歸現實生活的本質,也是實踐存在的本質。
在這些研究中可以發現,生活美學思想中不乏中國古典資源的內涵,但是,在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下,生活美學也有了新的改變和發展,各種大眾文化、電子文化、服裝文化、試產搞營銷、廣告設計、景觀旅游、傳統文化、歷史文物、環境藝術、人體彩繪等等這些成為當代人心中的生活美學。所以,一些學者認為,當代生活中的美學并不是為了對某種美學理論進行重構,也不是為了顛覆經典美學,而是要尊重生活,親近生活,讓生活中的審美品質更加豐富和體現。
第二,在當代生活多元化發展的進程中,為生活美學的發展帶來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從文化研究的角度來說。通過對文化進行不同的定義來體現出文化是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最為普通不過的方式。把文化現象當做是文學文本來進行詳細的分析,文化研究的對象也應該是從社會內部生活方式所提供的文化價值等方面來進行探討。也就是說,現階段,我國所面對的日常生活是文化研究生活論向現實轉變的基礎;高科技引領下的網絡世界對傳統美學觀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讓傳統美學觀念開始向著大眾和個體方向發展,而不再只存在于象牙塔中。這就說明,生活美學的本質就是當前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費文化、人們對于自己身體、外貌等外在表現美,以及周圍生活事物等的美學追求;另外,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對于身體美、自我解放、藝術化生活美等方面的追求更加強烈,但是,這種追求和社會中所倡導的生活審美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從生態論的角度來說,生活美學主要是向著具有詩意的生活環境中開展的。比如,在生活美學的發展中,城市美學的發展方向讓美學的走向更加生活化。城市美學中的陰陽相生,順應自然,天人相和,鮮活靈動,人文生態,社會和諧等是一種生命和自然,人和社會,社會和自然和諧發展的原則,遵循這樣的原則才可以讓真正的讓城市發展中美彰顯出來,才可以讓生活更加美好,體現出當代生活美學的真正含義和價值。另外,在生態美學中最為核心的理論是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而在當代生活美學中,體現的是一種文化生態和有機文化因素之間形成的一種文化網絡,這種網絡是生態環境中的一種固有的內在的鏈條,這個鏈條和文化之間是相互存在,相互依托的,兩者之間缺少任何一種將會導致生態美學文化的破壞。
從藝術和生活二者關系中的生活美學角度來看。現階段,新藝術的發展正在朝著生活美學的方向發展,在當代的藝術生活中,生活美學開始被人們關注重視,藝術和美學是不能分開的。生活需要藝術,藝術又源于生活,生活和藝術的美好結合讓生活更加美好。也就是,當代藝術并不需要高高在上,也不需要成為“天花板”,而是要實現藝術和生活的充分結合,拉近生活和藝術的關系,讓藝術生活化,讓生活藝術化,這樣才是當代生活美學,才更能體現出生活中的審美價值,才可以讓生活美學更加具有包容性、整體性和理性,才可以在傳統美學的基礎上,讓生活的心離回家的路更近。
自然和社會的發展過程是一種環境審美價值的體現。在客觀世界中,形式美是一種主體存在的美。但是,自然環境的美,社會環境功能規律的美是在人們審美意識不斷提升過程中感受到的,并且這個過程也是人們美感形成的重要過程;此外,這些美感的形成體現的是人類直覺經驗和認識結構的進步和發展。人類審美的跪拜,審美方式的改變和審美范圍的擴大,是自然、藝術和環境不斷演變和發展的過程。這樣,從生產背景的角度來說,當代生活美學既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審美經驗、結構要素、性質特點、生成機制等方面的體現,也是對現代社會中藝術美感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中美學價值的多次重構和組建,同時也是當代藝術、自然和生活審美價值的闡述。環境美學開始于當代生活審美化的研究中,側重的是美學史中的自然審美,主要是對當代的景觀知識、自然審美、社會審美、以及設計審美的感受,以此來對自然、社會的美學感受進行體現和重釋。
從研究對象的范圍、內容角度來說,生活美學中的環境審美價值主要體現于環境審美是以審美情感經驗等方面展現的,這樣,環境審美價值就是對生活美學中的各種感受的描述。并且在環境審美價值中,審美對象的改變,相關的審美感受和審美價值體驗也會隨之改變。審美鑒賞主要是從眼、耳、鼻、舌、身等人類全身的多個感官器官來向外進行拓展的,這些是生活美學中重點強調的內容。另外,從審美結構和審美內容的角度來說,環境審美價值并不單單指的是對環境審美感官體驗過程的分析,同時還包括了對環境審美價值鑒賞過程中,對于審美經驗和感受的反思和重構。
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當代生活美學中的環境審美價值需要從美學學科和自然、和景觀、和環境、和生活等眾多領域的結合角度進行拓展和分析,這樣才可以更好的體現出生活美學的感性價值,才可以讓我們更加準確的理解當代生活美學。
在人類千年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社會生產力水平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和提升,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化,從而導致藝術和非藝術之間的界限更加清晰,藝術是從宗教文化和生活實用性活動不斷轉變和衍生出來的,是人們對于詩意棲居的向往。人們對于藝術的情感認知和人們的邏輯認知之間是相輔相成,統一存在的,并且這種情感是沒有功利性的,因此,可以說藝術中的美學價值是美學基本概念,是以藝術為中心的審美,在形成發展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種潛在的危機感,造成藝術孤島的出現,這樣,藝術就成為了少數人的活動場所。而這種問題的出現也就是藝術異化的結果。
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人們生活化審美意識逐漸產生并發展,生活美學開始和現實生活之前的聯系逐漸加深,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藝術氣息越來越濃郁。生活中的美隨處可見,生活中原本的非藝術也逐漸成為一種藝術,藝術和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更加緊密。這種源于生活的藝術才是藝術的真正本質,生活和藝術是無法分離開來的。就像現象學藝術學家米·杜夫海納所說的那樣,藝術和非藝術的界限,人們是怎樣的設置的,人們生活中的各種場所、場景和實物到底是非藝術還是藝術,這種困惑生活美學給了明確的回復,傳統意義中的藝術和非藝術界限在逐漸的模糊,藝術和非藝術,藝術和生活在不斷的融合,藝術的邊界也在不斷地調整,和非藝術之間的界限也越來越淡化。在當代生活美學中,提倡的是開放性的藝術空間,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是藝術家,生活中的藝術需要人們去認真來填寫,生活成為藝術的來源,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是藝術家,從這個角度來說,生活美學感性價值的重要體現就是人人都是藝術家,生活美學就是人們的美好生活。
在20世紀人們開始對精英階層文化和理論更加重視,更加強調了少數精英人物對社會的貢獻。這種理論逐漸的延伸到文化領域中,對于精英文化更加關注和重視。精英文化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知識背景,在文化事業中更加重視高雅品味的一類人,這類人群主要是對新思想和新理念、新知識進行傳播和更新,對于正統和經驗進行不斷的解釋和傳播,所以,直到今天,各個國家的文化仍然是以精英文化為基礎的,可以說精英文化對人們的健康審美意識、創造美和鑒賞美的能力,以及實現人類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和引導作用。大眾文化主要是指在工業發展和消費主義發展的影響下,在電子傳媒發展的影響下形成的一種當代文化形態,這種文化形態是以產品的商品化、數字化的傳播、時尚化的形式等體現出來的一種可以促進大規模的大眾積極參與的一種大眾形態,并且這種大眾形態已經和精英文化成為社會發展的一種干性的文化形態。
一直以來,很多學者認為精英文化是一種高雅性的、精致性的文化,而大眾文化則是一種粗野簡單式的文化,和精英文化涇渭分明。但是,在生活美學中,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之間是不矛盾的,大眾文化中也有很多高雅精致的內容,而精英文化中也會有一些俗氣、空洞的內容,因此,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之間并不會有明顯的界限和區別。兩者之間界限的消解,是需要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基礎,為指導,在進行精英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融入大眾文化,讓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實現更好的統一,讓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真善美的先進文化更加凸顯出來。在精英文化的審美價值中融入大眾文化的審美,把高高在上審美意識和個體審美意識進行融合,真正消解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要在生活美學中讓精英和大眾成為生活審美價值的共同體現。
在一定意義上,生活美學的感性價值有著審美功利性特點,并且在美學理論方面具有一定的填補性作用。生活美學的根本更加重視的是人們的審美和生活走向的同一性發展,這種觀念和傳統美學在審美活動功利性的體現是相互矛盾的。在以往的美學中,人們的實際生活是改造的對象,并且表示生活和審美之間是沒有關系的,是在人們審美范疇之外的。但是,在很多的研究中發現,美是人類生產實踐過程中的形成的一種產物,在現實生活中,審美是無處不在的,因此,可以說,不管是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還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會存在功利性,但是,在此過程中,人們對生活美、社會美、自然美和藝術美是認可和享受的,這和傳統的審美意識之間有著很大的不同和區別,人們希望日常生活具有審美價值和意義,因此,生活和審美之間是共同發展的,而生活美學也實現了美學的重構,也為人們的審美生活增加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生活情趣,讓生活美學更加五彩繽紛,生活美學也就為美學理論的重構創造了新的理論基礎。
一直以來,美好生活是人類追求的最終目標,同時也是美好人性的目標。而生活美學存在的社會價值和感性價值也是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們在審美意識上的一種對自由生活,幸福生活的體現。生活美學是和諧社會的體現,這和人們的生活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同時也是每個人所追求和向往的,是滿足于人們審美需求的重要體現。在現階段的社會生活中,人們更加希望可以感受到生活和環境之間的美,并且還希望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感受美,比如,日常的衣食住行、人際關系,生活空間和自然環境等等都希望可以呈現出一種美好的狀態,而這種狀態就是生活美學的感性價值。另外,生活美學是實現社會和藝術相聯系的橋梁,在這個橋梁中,人們的審美意識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和延伸,利用生活美學來實現美學價值,并讓社會中的政治思想和人文精神得以更好的體現和發展,形成一種人民對美的感受。
當代的生活美學,打破了藝術和非藝術,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界限,讓美學和生活得到了緊密的聯系,實現了傳統美學的重構。可以說當代生活美學的價值就是幸福生活,所倡導的是人民通過積極奮斗來實現自身和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滿足社會的需求,美化生活,讓生活更加美好,構建幸福社會,美好人生。而這些內容也成為新時代生活美學感性價值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