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作者單位: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
隨著時代和社會的巨大發展,人們對傳統服飾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我國更是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的傳統服飾文化和古人的智慧文化相融合,在走向國際化的軌道后更是向著國際一線品牌的服飾化發展,通過不斷的創新和融合,設計出了一系列濃郁的民族文化元素和國際化的新元素,讓更多的中國傳統服飾散發著更加獨特的文化魅力和藝術色彩。
傳統服飾文化研究是民族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是物質產物的體現,更是宗教、文學、音樂和舞蹈等文化的體現。傳統服飾文化也成為人們在不斷發展和不斷實踐中的一種寶貴的財富象征,特別是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在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特別是我國的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文化已經融入到民族的發展當中。體現民族的文化特性的同時還發揮了媒介的主要作用,能夠充分地將歷史的變遷展現得淋漓盡致。因此,傳統服飾在為傳統文化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夠把不同時代的文化魅力和不同時代的地域性展現出來,形成了流動性的“歷史文化傳統教科書”并各具特色,充分發揮了地域的獨特性。
每一套傳統服飾的背后都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物質與精神的結晶”,保護這些服飾文化,便是對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保護。也因為多樣文化的存在,才讓中國民族文化內涵變得更加絢麗多彩、民族底蘊更加得濃厚。因此國家多一份文化內涵,就意味著自身在未來的發展中多一條發展道路,多一種發展的可能性。
我國有56個民族,這些民族大家庭都有自己顯著的文化特點,因此加強對傳統服飾文化的保護一是可以促進多個民族的融合,二是能夠有效的顯現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質。保持各自的文化獨立性,實現優秀文化的傳承。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起民族共同認可的文化,從而實現民族凝聚力的增強,民族團結的增強。
國際間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文化便是其中的軟實力,保護傳統文化,保護傳統服飾文化能夠讓國家的軟文化變得更加多元,從而在國際上更加有競爭力。
在我國的民族特色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在我國眾多的人口當中,其分布特點主要是人口稀少但是土地面積廣闊,在這片疆域面積比較廣的地域形成了一代代蒙古族人,不同的地域特點人們的服飾穿衣風格也各不相同。蒙古族的服飾主要是長袍配靴子,但是在地域特點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和變化性。隨著歷史的變化和發展,特別是在80年代以后,蒙古族的各地區服飾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傳統男子的服飾的樣式和形態也發生了變化,牧區冬裝除了光板皮衣、也有綢緞質地、棉布面衣者,樣式也變成了比較寬松的連衣袖的樣式,通過時代的變遷逐漸形成了袖隆分割線的形態,男女長袍下擺都開始采用不開叉的,并采用紅綠綢緞做腰帶。原有蒙古族的女士服飾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伴隨著民族融合發展和不斷地遷徙,比如在穿“皮氈裘”的匈奴婦女的頭飾與察哈爾婦女的頭飾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飾文化,又傳給了鮮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當然也傳給了蒙古族。而這些民族服飾的一個共同特點也因為為適應高原氣候使服飾文化也在發生著巨大變化。
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民族服飾在各方面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并且服飾所用的材質也直接影響著現代服飾的特征,對服務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比如我國蒙古族的服飾就有著鮮明的特點,主要和其所處的地域環境和自然環境有著重要的關系,也是人們在長期選擇下所保留的特殊結果,服飾不僅在生產環境和對外界的審美等因素下形成了別具一格具有獨特民族特色的服裝風格,并且蒙古族主要是采用皮革等材質組成和制作,也是為了適應嚴寒天氣所產生的結果,并且我們會發現蒙古族的服飾在制作中還會使用到熏皮技術,是一個復雜而細致的加工過程。以整張羊皮為材質,經過清洗軟化熏制后縫制的皮袍,也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但是隨著服飾文化的發展,這種工藝的手藝人已經慢慢流逝,所以導致獨具特色的民族服飾正在和我們漸行漸遠。
蒙古族是有著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蒙古族的服飾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期,也是一個民族文化沉淀比較濃厚的民族。并且不同地區的穿衣風格和文化習俗也各不相同,服飾除了起到一些日常功能的需求之外,還受到不同文化習俗和地域環境的影響,因此我們發現出事那天的蒙古族的服飾女子在未婚和已婚之前的服飾差異也有很大的區別,比如男袍做得比較肥大,可以顯示男子的雄健與豪放,女袍相對做得比較緊身合體,可以展示婦女的苗條和健美。男子冬季戴紅纓角帽,帽邊和帽耳是羔皮或水獺皮等貴重皮毛,身著羊皮長袍扎彩綢腰帶,腳穿自制布里亞特式厚氈高腰蒙古靴。女子穿戴同男子一樣的帽子和靴子,身著女士袍,前胸打褶,已婚女子著肩部打褶的長袍。肩部是否打褶成為女性已婚、未婚的醒目標志。兩種袍均不系腰帶。冬季女性則在長袍之外再罩一件皮、棉坎肩,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差異已經變得模糊,很多民族服飾已經游客一定的通化特別是在城鎮化的發展方面,并且這種服飾已經脫離了文化內涵。
依據調查結果表明,大約70%的大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大都能夠細數出傳統服飾文化中所包含的部分內容,同時對于該內容的認知度也相對比較高,但是學生們對于怎么去繼承和如何去發揚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表示無從下手。大約80%左右的學生認為學習傳統文化是可以提升自身的修養和內在的文化積累的,但是用什么有效的辦法學習和用什么策略提高知之甚少。目前,各個高校對于德育教育開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學生能從中獲得的文化精髓不夠充分,體驗度與感受相對較低。同時根據調研多數學生反映在思政課堂進行的德育教育形式單一,枯燥并乏味。總之高校德育教育的整體效果不佳。
傳統服飾文化屬于傳統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服飾文化教育能夠提高學生們對于民族文化的認知度,同時能提高他們對于服飾文化變遷的認同感。能夠對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首先,學習傳統服飾文化知識,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了解我國歷史上服飾的變化其實就是在了解我國民族的歷史。歷史上古人多次抵御外族侵略,多次與外國建立交流,服飾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精神能夠引起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同時通過學習相關的知識,能夠讓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沉淀,增強愛國情懷,激發學生們的民族擔當。
其次,學習傳統服飾文化,可以培養大學生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更能促使其個性發展與思維創新。中國民族的歷史是奮斗的歷史,中國民族是自強不息的民族,自古至今我國勞動人民用自己的雙手譜寫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服飾文化就是對歷史最好的證明。因此學習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知識能夠讓大學生們知曉幸福的生活是需要通過奮斗而得來的,同時也來學生了解了對文化最好的傳承就是去創新、發探索。
再次,學習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可以促進正能量的傳播。中國傳統服飾的變更,都是我國勞動人民對于新生活的向往,都顯示出對美好未來的期盼,因此對于傳統服飾文化的學習能激勵大學生心中的奮斗熱情,同時能夠激發大學生的奮斗精神。因此這些都是正能量的傳播,都是積極向上精神地發揚。
最后,學習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能夠培養大學生互敬互愛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融入到社會中。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自古中國傳統服飾就有明確的功能劃分,同時古人在見面時都會行禮,這個是我們現代生活所不具備的。服飾功能禮儀能夠讓學生們建立起互敬互愛的素養,這個在現代的生活環境中是特別的重要。
中國傳統服飾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貫穿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歷史并且以民族文化為主要特質,主要將他運用到服飾文化上展現出來,他不僅是民族傳承的主要承載也是民族創造的完美化身,通過服飾將民族的歷史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展現出來,他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也是精神文明的意義所在,人們已經將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淀于服飾之中,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將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和教學任務進行有機地結合,并且開辟出傳統服飾和創新渠道進行有機地結合。
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的前提,必須發揮道德教育工作的創新性,并且要將民族傳統服飾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間進行有機地融合。他們之間的關系更像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相互促進,這兩者之間是不沖突而是相互交融。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將民族服飾文化進行集思廣益,通過更多的課后調研和分析,更加充分的去了解民族服飾文化所承載的悠久歷史文化,這樣能夠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和課程設計的研究,并且有利于教學工作中有效的穿插,再者從民族服飾文化的特點來看,這是以一種特殊性創新性的教育教學方式,首先這種高度創新性的教育方式可以起到改善民族文化矛盾緩和民族矛盾的狹隘性的特點,其次通過提升高等教育的方式能夠挖掘出民族服飾文化的深度和廣度,提升民族服飾文化的內涵。將民族服飾傳統文化和高等教育有效地結合,能夠有效地發揮民族服飾文化內涵的有效性,還可以通過更加專業的方式和方法發揚傳統服飾文化,讓學生了解傳統服飾文化中的物質精神和精神力量并且將這種力量傳承下去。最后通過各種方式和方法將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傳承下去,對我們研究中國民族文化有著深遠的意義和作用。
1.培養文化傳承人才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文化在進行不斷的發揚和文化傳承,但這隨著部分文化技藝的缺失讓很多優秀的文化沒有發揚和繼續傳承下去,導致了一些民族服飾文化已經沒有辦法在線,我們只能通過原來一些古書的記載和一些典籍知識中再次尋找答案,為了更好地提升民族服飾文化,我們的學校必須更加重視人才的培養,我們可以在一些高校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要更加積極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學習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能夠感同身受的了解歷史長河過程中,一些民族為什么能夠長久存在的根源,在學習古人的智慧的同時尋找到民族服飾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展,還能間接地增進學生的民族凝聚力,在學習歷史文化的同時,了解民族能夠成就存在的原因并且學習到古人傳統歷史文化的精髓所在,從而促進學生對我國歷史長河中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培養更多優秀的文化傳承人才,達到德智教育的最大化水平。
2.尋求民族服飾文化的發展需求與德育創新之間的關系
民族服飾文化是一個整體,需要在社會的推動下不斷的進行深入的改革和發展才能最終形成。在歷史的長河中民族文化需要適應社會發展的各項原則才能適應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需求,所以在新的社會形態下要從教育發展的原則出發,去尋找民族文化發展中的精髓部分和深層的魅力,所以在教育者的帶領下,要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積極尋找民族文化中的各項原則和要素,包括民族服飾文化的文化傳承、創新的設計理念、重要的材料部分和新興市場等具體重要的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地感受民族服飾文化的內涵和民族服飾文化的魅力。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把傳統服飾文化的制作方法和制作工藝進行不斷的完善,在探索中尋找傳統服飾文化和現在文化的差異性,帶動傳統服飾文化走向我們的德育教育中去,不僅能將我國悠久的歷史服飾文化得到弘揚,還能在學習的過程中讓更多的學生學習到傳統歷史文化的魅力并且得到廣泛的傳播,讓大家融入到保護傳統服飾文化的行列中去,能讓大家得到更多的社會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
我國文化歷史悠久,除了漢族之外,在這片土地上還生活著55個少數民族融合發展和生存,在民族的不斷融合和發展的過程中,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民族的不斷發展和變革,也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讓各個民族服飾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因此,在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我們不僅要發展科技和文化的力量,還需要將文明和濃郁的歷史民族服飾文化進行有效地結合,將古老的歷史文化傳承到民族服飾文化中去,讓我們的下一代新興的少年和學子去了解歷史文化背后的故事,感受到民族文化交融的魅力,傳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外在價值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