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佚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410205)
新時代,隨著科技水平的迅速提升,社會對高職院校的教科研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時,在我國高職院校迎來發展黃金期之時,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高層次人才已經成為推動高職院校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核心競爭力的代表。而如何進一步開闊視野、更新觀念,積極探索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新規律、新路子,著力建設與高職教育發展相適應的高層次優秀人才隊伍,已成為學界關注的重點課題。
(一)對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認識需更加全面
有的高職院校對本單位職能使命的拓展延伸認識不深,在人才培養上站位不高,缺乏戰略思維和戰略布局;有的高職院校盯著任務、瞄著崗位抓培養,忽視了人才的全面發展;有的高職院校把人才培養的量化指標片面定位在學歷層次的提升、干部隊伍的年輕化上,影響了培養的“含金量”。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就要更新觀念,搞好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
(二)對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規劃需更加系統
有的高職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規劃中,年度計劃與中長期規劃結合不夠緊密,年度計劃之間銜接不夠,缺乏人才培養的連續性和長遠性;有的高職院校在培訓對象、培訓內容和培訓時機上計劃性、針對性不強,培訓類別過多、數量過大、跨度過廣,培訓工作不系統、不連貫,考慮過程過多,講求效益偏少。高層次人才培養是個長期的過程,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會一勞永逸。
(三)對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模式需更加優化
有的高職院校在高層次人才培養上與教職員工成長成才的實際需求結合不緊密,存在上下互動交流不夠、部門之間交流合作不夠、專業之間融會貫通不夠的問題;在培養模式上也出現了內容老化、形式單一、與形勢任務不相適應等問題,降低了培訓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應在模式創新、渠道擴展等方面下功夫。
(四)對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力度需更加增強
有的高職院校出現了“上熱下冷”,學校的基層單位把高層次人才培養看成是上級機關的事,存在“等”、“靠”的依賴思想,上下形不成合力;有的高職院校出現了“前熱后冷”,在高層次人才培養上重部署輕檢查、重計劃輕落實、重過程輕結果,逐漸使人才培養的硬指標“軟化”;有的高職院校在高層次人才培養上“一熱一冷”,在領導關注的熱門專業崗位和易出成效的人才上投入較高,其它教職員工的成才需求卻被忽視,制約了人才隊伍的整體建設。加強人才培養,就要不斷健全完善制度機制,增強貫徹落實力度。
(一)強化德育理念。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這即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應具備的品質,也是培育高層次人才的首要標準,要不斷強化人才的政治素養和信念意識;堅持文化熏陶,注重以文化的“軟實力”催生人才建設發展的“強動力”,引導教職員工自覺把個人成長成才與有效履行職能結合起來,堅定立足本職崗位、建功學校發展的思想基礎。
(二)強化前瞻理念。超前培養高層次人才和后備人才,做到統籌謀劃緊跟高職教育發展趨勢和國家重大戰略步伐,探索研究緊貼學校建設發展戰略和新型任務特點,組織實施應超前于職能使命拓展及地位作用提升需求,使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具有前瞻性、系統性,同時也更具針對性。
(三)強化復合理念。在全局上要著力培養既突顯專業特色,又相互配套、整體合成的復合型專家群體;在群體上要堅持老、中、青三者兼顧,專業教師與行管人員一并培養、兩頭齊抓,注重以尖子帶骨干,以骨干帶群體,實現整體發展;同時,在對人才個體的培養上,要堅持德才兼備、一專多能、知行合一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方向。[1]
(四)強化梯次理念。遵循人才發展規律,區分領軍專家、技術帶頭人和骨干人員,建立起合理的人才梯隊,不斷優化人才隊伍的學歷、學科、專業、職稱職務和知識結構,做好人才接續、人才優化和人才躍升工作。
(一)著眼長遠發展,優化人才規劃。高職院校應著眼建設發展目標,將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建立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領導機構,通過聘請校內外知名學者擔任咨詢專家等方式,量體裁衣式地為高層次人才制定培養計劃,要做到短期目標與長期規劃相結合、年度間的計劃相銜接,確保每年都有系統的、連續的具體計劃措施。探索打造以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級學者、優秀專業帶頭人、優秀青年學術骨干等為主體的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并制定配套措施,力爭培養一支能夠擠身高職學術前沿的“領跑”隊伍;要加強優秀后備人才的儲備,通過建立后備人才庫、設立高層次人才培養基金等方式,對優秀人才進行入庫管理、幫帶扶持、追蹤考核、滾動培養,增強人才隊伍發展后勁。
(二)著眼持續發展,創新人才模式。新時代,高職院校的許多項目都需要協同攻關,“團隊式”培養是優化人才結構、促進人才成長、提升人才隊伍建設水平的有效途徑。高職院校應善于抓住國家實施的“中國制造2025”、“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等機遇,充分發揮專業人才集聚的優勢,以行業前沿科學研究和重大課題項目為牽引,重點打造一批素質高、能攻關、善戰斗的科研團隊,培養優秀領軍人物,構建人才輩出、梯次發展的良好格局。如構建“大師+團隊”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教職員工能在專業領域大師級領軍人物的帶領下,跟蹤學術前沿、凝練發展方向、拓展研究領域,還能匯聚集體智慧形成人才輩出、推陳出新的格局,有效促進領軍人物和學術骨干隊伍規模的發展壯大。
(三)立足源頭創新,提高培養起點。科技競爭實質是自主創新和原創能力的競爭,培養高層次人才必須從培養創新能力抓起,使人才首先高在起點上。要重視營造創新氛圍,培養創新精神,通過舉辦科研論壇、學術年會、科學沙龍等形式,濃厚學術氛圍,鼓勵廣大教職員工結合專業特點,提出新理論、加強新實踐、探索新領域;要加大扶持力度,通過設立青年科研啟動基金等,鼓勵有學術思想、創新熱情和發展潛力的青年教職員工大膽實踐,勇闖“禁區”;通過指令任務和政策優惠的方式,鼓勵名家、專家幫帶教職員工申請承擔重大、重點課題,為他們從事創新實踐提供科學指導,幫助他們早日練就騰飛的翅膀。
(四)完善競爭機制,激發成才動力。要進一步打破用人制度上的年齡、資歷等藩籬,在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下發現人才、使用人才,使人才隊伍的創新動力得到有效激發。要破除學術榮譽終身制、職稱評聘終身制等,組織專家委員會對他們的學術水平、教科研成效、發展態勢等進行跟蹤考評,并通過崗位任期、破格晉升等靈活政策,大膽啟用優秀人才,打造高層次人才脫穎而出的“綠色通道”;要強化考評導向,突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評價權重,促進科學研究向一流高職水平看齊,對國家級省級專家學者稱號獲得者以及承擔國家、省部級重大重點課題人員,要給予充分的政策、人力、物力支持,使教職員工敢于創新、勇于冒尖。
(五)善借“他山之玉”,加強學習交流。開放辦學是高職院校的發展趨勢和必然選擇,是學校減小差距,追趕先進水平的有效途徑。高職院校人才隊伍建設有自身的特殊性,要在堅持行業主導、產學結合,立足自主培養、特色發展的同時,注重利用國內外優質資源,在借鑒先進、拓展渠道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要著力鞏固發展對外合作關系,通過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開展合作辦學和聯合人才培養等提升人才培養的效益和層次。近些年,高職院校積極探索開放辦學新模式,與國內外知名院校開展實質性合作交流,通過派出教職員工互訪交流、進修深造、開展課題合作、互派學生等,使教職員工能夠及時了解學術前沿動態,吸收新理念新技術,擴展視野,提升創新能力。
(六)注重兼容并蓄,挖掘人才潛力。要尊重人才差異,既重視人才培養的短期效益又要著眼長效發展,對從事基礎研究工作的復雜性、艱巨性應給于充分的理解和支持,為教職員工的成才營造寬松、愉悅、和諧的氛圍。既要鼓勵創新、支持跨越發展又要允許冒風險,鼓勵和支持教職員工擺脫傳統思維定勢,大膽懷疑,自由選題,積極開展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研究創新工作。同時,對在創新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應給予寬容和鼓勵,并在政策和制度上加以保證[];要堅持延才和攬智相結合,廣開“才”路,既重視“歸我所有”,又要善于“為我所用”,誠邀國內外學者、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高管、科研院所專家來校進行教科研指導和合作攻關,以提升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同時,要大力表彰在人才培養上成績突出的單位個人,創造人才輩出的生動局面。
(七)建好支撐平臺,優化成才環境。“好馬”必須配“好鞍”,凝聚和培養高層次人才,需要給他們提供良好的平臺支撐,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開展教科研工作,有充足的條件向高層次邁進。高職院校應將充足的經費投入到專業群建設上,用于支持科學研究、加強人才培養,通過提升專業群建設水平,造就人才聚集的“梧桐樹”;要重視發展特色,培植發展勢頭好、活力強、潛力大的行業新興專業,為教職員工搭建能充分發揮自身特長、施展才華的舞臺;要完善軟件支撐條件,特別是要在學術交流保障、科研實驗室建設、數字閱覽室及信息資源庫使用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同時,還要盡力為教職員工辦實事、解難題,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健康,為教職員工成長成才營造良好的環境條件,使優秀人才能夠安心、敬業、精業、樂業。
針對鮮有研究的高職院校高層次人才培養,作者結合實際,進行了嘗試性的探索,雖然分析了問題的所在,闡述了應秉持的理念,并從七個方面對高職院校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路徑進行了深入剖析。但是,高職院校的高層次人才培養畢竟仍處于起步階段,相對于本科院校也不占優勢,那么,根據職業教育的發展,高層次人才在高職院校究竟該如何精準定位,又該如何精準培育,使人才精準地服務于學校發展,推動行業進步,是下一階段課題組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