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 年)》(以下簡稱《綱要》),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綱要》指出,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法治保障,嚴格保護”“改革驅動,質量引領”“聚焦重點,統籌協調”“科學治理,合作共贏”為工作原則,到2025 年,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知識產權保護更加嚴格,社會滿意度達到并保持較高水平,知識產權市場價值進一步凸顯,品牌競爭力大幅提升,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占GDP 比重達到13%,版權產業增加值占GDP 比重達到7.5%,知識產權使用費年進出口總額達到3500億元,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件。
到2035年,我國知識產權綜合競爭力躋身世界前列,知識產權制度系統完備,知識產權促進創新創業蓬勃發展,全社會知識產權文化自覺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參與知識產權全球治理的國際合作格局基本形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識產權強國基本建成。
《綱要》就“建設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知識產權制度”“建設支撐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激勵創新發展的知識產權市場運行機制”“建設便民利民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的人文社會環境”“深度參與全球知識產權治理”等明確了具體任務措施。
《綱要》強調,要全面加強黨對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工作的領導,完善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加強考核評估。在對黨政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班子考核中,注重考核知識產權相關工作成效。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大督查考核工作力度,將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工作納入督查考核范圍。
從科技部獲悉,《關于開展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專題債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日前正式發布。《通知》提出,建立中央地方聯動、多政策協同、多元化投入的推進機制,力爭通過發行專題債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融資100億元以上。
這份由科技部辦公廳、國家開發銀行辦公室發布的文件指出,圍繞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規模化應用等,加強對重點科技創新地區、重點科技創新項目的金融供給,通過共同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專題債等工作,加強融資需求對接,引導社會資本支持科技成果轉化、企業關鍵技術研發和科技型企業發展壯大。
值得關注的是,《通知》明確了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示范工程、“百城百園”行動、國家重大能力平臺建設、創新聯合體建設等四大重點支持方向。
具體來看,在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示范工程方面,以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為目標,發行專題債用于支持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示范工程建設,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推動一批國家科技計劃支持形成的重大科技成果加快轉化落地,帶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融通發展,加快實現科技惠及民生,形成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而在“百城百園”行動方面,以支撐打造區域創新高地為目標,發行專題債用于支持“百城百園”行動的100個國家創新型城市(縣市)和100個國家高新區,以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國家級、省級科技園區建設發展,加快推動一批先進適用科技成果在地方落地轉化,引導地方走差異化的創新發展之路,建設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增長極。
在國家重大能力平臺建設上,《通知》指出以支撐國家重大能力平臺建設為目標,發行專題債用于支持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基地,以及大學科技園、專業化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載體,打造核心技術攻關策源地、重大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地、中小企業培育孵化地,推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整體提升。
另外,在創新聯合體建設方面,要以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為目標,發行專題債用于支持創新聯合體有關企業及科技領軍企業,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構建以企業為中心,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圍繞企業創新開展科研活動、企業為主導推動創新發展的新模式。
“深化政銀合作,加強組織保障。”《通知》要求,科技部和國家開發銀行建立部行工作會商制度,雙方按照“政府引導、開發性金融支持、市場運作”的原則,加強政策和資源的互動協同,共同推動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專題債的組織實施,對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規模化應用項目進行滾動支持。
近日,國家發改委產業司副司長霍福鵬表示,國家發改委將積極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投資力度,做好5個方面工作,保持制造業投資良好增長態勢。
一是夯實產業基礎。鼓勵企業聚焦制造業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軟件加大投資布局,著力突破關鍵技術,實現工程化、產業化,補齊產業發展基礎短板。
二是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鼓勵企業加大技改投入,應用先進技術、更新生產設備,提升產品質量、加強品牌建設,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以高質量供給適應引領創造新需求。
三是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鼓勵企業瞄準未來產業變革方向,持續擴大有效投資,加快重大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步伐,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增強全產業鏈核心競爭力。
四是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鼓勵企業培育發展專業化服務機構,提升產業創新力,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強全產業鏈競爭優勢。
五是優化產業區域布局。鼓勵企業加大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投資力度,用好我國發展戰略縱深,優化產業鏈區域布局,實現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增強產業根植性。
近日,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應急管理部、國家林草局聯合印發《中央生態環保轉移支付資金項目儲備制度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進一步規范和加強中央生態環保轉移支付資金管理,充分發揮生態環保資金職能作用。
《辦法》規定,中央生態環保轉移支付資金原則上均應納入中央生態環保資金項目儲備庫(以下簡稱“中央項目儲備庫”)管理范圍。納入脫貧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范圍或納入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農村環境整治、林業草原生態保護恢復和林業改革發展等資金,被整合的部分,按相關管理規定執行;未被整合仍用于生態環保方面的部分,按本辦法規定執行。
采用競爭性分配的中央生態環保轉移支付預算資金,由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另行發布項目申報指南,各地按申報指南要求申報項目,先不納入中央項目儲備庫。待財政部會同中央有關部門開展競爭性評審擇優確定項目后,再納入中央項目儲備庫管理。
《辦法》指出,中央項目儲備庫實行動態滾動管理。進入儲備庫的項目有效期原則上為3 年,有效期內可申請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支持,3 年未執行的在庫項目將自動出庫,出庫項目申請再次入庫的按照新項目入庫要求和流程辦理。
《辦法》要求,已進入中央項目儲備庫的項目,涉及項目支出方向、申請中央財政資金數額等信息原則上不得進行變更。確需變更的,按照入庫指南和資金管理辦法有關規定執行,由中央部門審核的,原則上應在收到地方申請后20 個工作日內完成,確保預算按時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