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攀,許元智,尹 帥,李金彪
骨巨細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GCT)又稱破骨細胞瘤,為東方人群較為常見的一種原發性骨腫瘤,男女發病率統計不盡一致[1]。四肢長管狀骨的骨端為GCT的好發部位,偶見于髂骨、下頜骨,脊柱、肋骨、距骨、跟骨及髕骨發病者較為少見[2-3]。雖然GCT屬于良性骨腫瘤,但是其具有潛在惡性病變可能,甚至可發生肺轉移,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故術前明確診斷,制定正確合理的治療方案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4]。目前,臨床上對于GCT的診斷主要結合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病理檢查為該病診斷金標準[5]。然而,在實際臨床工作中,早期GCT無臨床癥狀或臨床癥狀不典型,加之其影像學表現與幾種骨腫瘤及腫瘤樣病變相似,常易造成誤診,而GCT與其他骨腫瘤病變的生物學行為、治療方案及預后均不相同,故術前進行診斷與鑒別診斷對患者預后極為重要[6]。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滄州和平醫院收治的術前誤診的GCT 8例的臨床資料,總結GCT的誤診原因及防范措施,以降低其誤診率,提高其臨床診治水平。
1.1一般資料 本組8例,男5例,女3例;年齡17~68(42.16±0.24)歲。8例均符合GCT明確診斷標準[7]。
1.2臨床表現 ①2例因右側髖部疼痛10和13個月,行走困難3和5個月入院。患者自訴10和13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髖部疼痛不適,近3和5個月行走困難,此次因行走困難加重入院治療。查體:2例右側股四頭肌較對側輕度萎縮,右側髖部活動均受限,局部有壓痛,右下肢跛行。行X線檢查示病變側股骨頸部分別可見5.0 cm×3.0 cm與6.0 cm×4.0 cm大小的透亮影,邊緣均無硬化,內無骨性間隔及鈣化影,骨皮質膨脹變薄,無骨膜反應。擬診為骨囊腫。②2例因左側和右側脛骨上段疼痛4和6個月余入院。患者訴4和6個多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側和右側脛骨上段疼痛。查體均未見疼痛處紅腫,皆存在明顯壓痛不適,患側膝關節活動度均可,不影響日常活動。X線檢查示左側與右側脛骨近端內后側分別可見一大小為3.6 cm×1.0 cm及3.8 cm×1.4 cm的梭形、骨小梁消失的與骨長軸平行的透亮區,密度不均,邊緣局部硬化,骨皮質變薄,稍呈膨脹樣改變;相鄰軟組織無異常。診斷為脛骨近端良性骨腫瘤(非骨化性纖維瘤)。③2例因背部疼痛15 d和1月余,疼痛向右胸肋放射,夜間加重入院。查體:一般情況均尚好。脊柱無畸形,胸4、胸5及胸3、胸4椎體棘突輕度壓痛,局部無紅、腫,未觸及腫塊,右4、5肋間及右3、4肋間微觸痛,皮膚無皰疹。X線檢查示心影形態均正常,肺及胸膜無異常發現,擬診肋間神經痛,予以物理治療。④1例因胸前腫物2年余,腫物逐漸增大6個月伴疼痛1月余入院。患者自訴咳嗽、吐痰10余年,胸前長一腫物2年余,近6個月來腫物逐漸增大,伴疼痛1月余,故來院就診。有肺結核病病史。查體:一般情況可。慢性病容。左胸前胸鎖關節處隆起一8.0 cm×8.0 cm硬性腫物,質硬,有壓痛,左側肩部活動輕度受限,皮膚顏色和皮溫正常;右下肺呼吸音弱。查紅細胞沉降率40 mm/h。痰涂片結核分枝桿菌陽性。X線檢查示左側鎖骨內端可見5.0 cm×4.0 cm大小的密度減低區,其內可見細小的骨間隔,骨皮質膨脹變薄,病變下緣骨皮質斷裂,胸鎖關節間隙變模糊。擬診為胸鎖關節結核。⑤1例因右膝關節不適和疼痛3月余入院。患者訴3個多月前出現右膝關節不適和疼痛,初為活動性疼痛,逐漸發展為不能行走。自述1年前踢足球時曾扭傷,未予特殊處理。查體:膝關節無紅、腫、脹,肉眼檢查未見異常。X線檢查示右脛骨近側骨骺端髁間嵴見一輕度膨脹性生長,可見一大小2.5 cm×2.2 cm溶骨破壞透光,輕度硬化緣,內隱約可見斑片狀鈣化影及骨嵴突入,髁間嵴受壓,外突明顯。擬診為軟骨母細胞瘤。
2.1誤診情況 本組8例,誤診為骨囊腫、非骨化性纖維瘤和肋間神經痛各2例,胸鎖關節結核及軟骨母細胞瘤各1例。誤診時間為2~9(8.02±0.14)d。
2.2確診及治療 ①診斷為骨囊腫2例,由于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在患者知情同意后完善相關檢查擬擇日進行手術切除治療,術后病理檢查證實GCT,病情好轉后出院,隨訪1年均未見復發。②診斷為脛骨近端良性骨腫瘤(非骨化性纖維瘤)2例,患者要求查明病變性質,在完善相關檢查后予以擇日手術治療,術后病理檢查證實GCT,病情好轉后出院,隨訪1年均未見復發。③診斷為肋間神經痛2例,予以物理治療10次后患者病情未見好轉,停止治療,進一步行X線檢查示胸4、胸5及胸3、胸4有團塊影,懷疑椎體腫瘤,經全面體格檢查及CT檢查證實為椎體腫瘤,均行手術探查,術后病理檢查證實為GCT,術后病情穩定后予以放射治療病情好轉后出院,隨訪1年均未見復發。④診斷為胸鎖關節結核1例,進一步行病變區穿刺活組織病理檢查診斷為GCT,在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擇期進行手術切除治療,術后病理檢查證實GCT,病情好轉后出院,隨訪1年未見復發。⑤診斷為軟骨母細胞瘤1例,行刮除術治療,術后病理檢查證實GCT,病情好轉后出院,隨訪1年未見復發。
3.1疾病概述 GCT屬于原發性骨腫瘤的一種,具有較強的侵襲性,對骨質的溶蝕破壞作用較大,極少數有反應性新骨生成及自愈傾向,可穿過骨皮質形成軟組織腫物,刮除術后復發率高,少數可出現局部惡性變或肺轉移[8-9]。GCT具有如下臨床特點:①病變早期患者可無明顯或典型臨床癥狀和體征;②當病變范圍擴大時,患者可出現患處酸痛或鈍痛不適,部分嚴重者可表現為劇痛、夜間痛及局部腫脹不適;③隨著疾病進展,當病變穿破骨皮質侵入軟組織時,患者病變部位可呈現明顯腫物,常伴壓痛不適,而局部皮膚溫度升高常用做判斷術后復發的依據之一;④疾病進展至活躍期時,腫瘤血運豐富,血管造影檢查顯示彌漫的血管網進入瘤內,類似惡性腫物的影像,進而導致鄰近關節的活動受限,從而使鄰近關節組織等出現相應癥狀。目前,臨床上對于GCT的治療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常采用切刮術加滅活處理,植入自體或異體松質骨或骨水泥,但該病術后復發率較高,臨床針對復發患者,常給予切除或節段截除術或假體植入術[10-11]。保守化學治療對該病效果不佳,針對部分未能手術者,可采用放射治療,但采用放射治療患者要謹防肉瘤病變。目前,靶向藥物在難治性GCT中的應用前景較大,對控制疾病發展和復發效果較佳。
3.2診斷及鑒別診斷 GCT通常發生在骨已發育成熟的人群中,在骨骺未閉合前發病率極低。GCT患者常表現為四肢長骨骨端出現不同程度疼痛,同時伴有局部腫物、活動受限,病程從數周發展至數月不等,不伴其他典型癥狀,X線檢查表現為病灶位于干骺端,呈偏心性、溶骨性、膨脹性骨破壞,邊界清楚,有時呈皂泡樣改變,有明顯包殼時可考慮GCT,但還需進一步行CT或MRI檢查,病理學檢查是診斷GCT的金標準[12-13]。根據其臨床表現與影像學特征,GCT在臨床上需與骨囊腫、骨纖維瘤、軟骨母細胞瘤和骨肉瘤等進行鑒別診斷。①骨囊腫[14]:骨囊腫多為孤立性發病,且無明顯疼痛癥狀,多在病理性骨折時發現,好發于青少年骨骺未閉合前的干骺端,呈對稱性分布,分隔較少。②骨纖維瘤[15]:骨纖維瘤屬于良性腫瘤,發病年齡較早,多發生于青年人,常為單發,以下頜骨多見。X線檢查表現為頜骨局限性膨脹,病灶邊界清楚。③軟骨母細胞瘤[16]:軟骨母細胞瘤好發于10~20歲年輕人群,與GCT類似,發病時表現為疼痛伴活動受限。軟骨母細胞瘤影像學檢查可見病灶邊界清楚,周圍骨質輕度硬化;而GCT影像學表現為病灶邊緣模糊不清,可侵犯周圍軟組織。軟骨母細胞瘤病灶呈地圖狀骨質破壞,偏心生長,內常有點狀、片狀、環狀鈣化,可穿破骨皮質形成軟組織腫塊及骨膜反應;而GCT病灶內可見囊變、出血及含鐵血黃素沉著,MRI檢查可顯示液-液平,T1WI及T2WI呈低信號,但病灶內缺少鈣化,且GCT 病灶破壞區內部主要為不均勻的軟組織密度影,當其包殼被沖破時,可在突破骨殼時形成軟組織腫物和骨膜反應。④骨肉瘤[17]:骨肉瘤患者多為青少年,好發于長管狀骨的干髓端,病情進展快,發病早期即可出現疼痛不適,由間歇性迅速轉變為持續性,疼痛劇烈,在夜間尤其明顯,嚴重時皮溫升高,且可出現皮下靜脈曲張。
3.3誤診原因分析
3.3.1臨床表現方面誤診原因分析:①GCT臨床表現不典型,且接診醫生對該病認識不足。本組誤診的8例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疼痛、酸脹及皮溫升高,部分存在局部隆起,且部分發病年齡、部位與其他骨腫瘤病變類似,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加之接診醫生對該病認識較少,易導致誤診。②接診醫生病史詢問及查體不詳細,且診斷思維存在局限性。如本組誤診為肋間神經痛2例,接診醫生未能對患者進行詳細病史詢問和查體,未能發現特異性臨床表現,加之診斷思維局限于臨床常見的胸部疾病,從而未能發現胸椎問題。
3.3.2影像學表現方面誤診原因分析:GCT為常見骨性良性腫瘤,好發年齡為青壯年,好發部位為四肢長骨骺端,典型的影像學征象為偏心性膨脹性骨質破壞,病灶因為生長不均勻而形成多房、梁狀,典型的病灶中心部出現“皂泡”狀透亮區[18]。與相關疾病影像學征象雷同也是造成GCT誤診的主要原因。GCT最常見的影像學誤診征象即為病灶邊緣局限性硬化,病灶內鈣化、骨膜反應及突破骨包殼的軟組織腫物,其中X線與CT檢查均可較好的呈現病灶邊緣局限性硬化情況,而薄層CT掃描檢查在體現病灶內的鈣化及骨膜反應上的效果更佳,高分辨CT可以更好地顯示病灶的“骨包殼”及其連續性和完整性,MRI能更好地顯示軟組織腫物的范圍及和周圍組織的關系。但臨床上當GCT腫瘤生長較快,特別是穿破骨皮質時,此時僅行X線檢查鑒別診斷存在難度,且有時CT和MRI也可能導致誤診事件;另外,當GCT影像學檢查征象非典型時也可發生誤診事件[19-20]。如本組術前誤診為骨囊腫2例,X線檢查病變側股骨頸部可見透亮影,邊緣無硬化,其內無骨性間隔及鈣化影,骨皮質膨脹變薄,無骨膜反應,上述征象為GCT少見的X線征象,故易發生誤診。
3.4防范誤診措施 通過對上述GCT誤診原因進行分析,我們認為以下措施或可減少或避免GCT誤診誤治:①臨床醫生應加強對GCT典型及不典型臨床表現、影像學特征的認識和了解,并掌握GCT的診斷標準及治療原則。②臨床醫生在接診患者時應仔細全面詢問患者病史、病程及疾病特征,并要拓展診斷思維,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時不應將思維僅局限于臨床常見疾病。③臨床接診類似本文病程較短、癥狀不明顯患者時應進一步完善各類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避免過早進行診斷。對于X線特征不典型且懷疑GCT的患者應進一步完善CT和MRI檢查。
總之,GCT臨床表現與其他骨腫瘤病變類似,雖影像學特征具有一定特異性,但病變不同時期表現可出現差異,故易導致誤診。臨床醫生應加強對該病認識,仔細問診及查體,并要拓寬診斷思維,遇及類似本文臨床表現不典型的GCT患者要進一步完善CT和MRI檢查,以提高診斷正確率,從而減少或避免GCT誤診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