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素利
(河南科技學院 服裝學院,河南 新鄉453003)
中原地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里,逐漸形成了具有明顯地域特色和代表性的傳統文化[1]。文化符號作為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與形式,是具有特殊內涵和特殊意義的標識[2]。將具有地域色彩的中原傳統文化形式轉化為可視化的文化符號應用到服裝設計中,能迅速準確地傳達中原地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和精神內涵。
中原,狹義上指以河南省為主體,包括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的部分地區[3];廣義上則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指整個黃河流域。在此探討的中原傳統文化屬于前者的范疇。
中原傳統文化符號指中原地區文化資源的物化形式,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文化藝術思想體系等。具體包括顯性文化符號和隱性文化符號,顯性文化符號是可視化的、直觀的、物化的實物符號及造型藝術符號,如開封汴繡、朱仙鎮年畫、傳統服飾、濮陽麥稈畫、浚縣泥咕咕、洛陽龍門石窟、傳統圖案等;隱性文化符號是在生活生產制作過程中形成的非直觀的、無形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和文化現象,如代表“義”的關羽文化、代表“忠”的岳飛文化、傳統民俗、傳統審美和傳統造物思想等。不同的文化符號有各自的特征和所指,但因同屬于一個地域的文化體系,各類文化符號又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相互印證。中原傳統文化系統、成熟,符號形式多樣,文化內涵豐富,具有鮮明的思想特征與地域特色,可以成為當代服裝設計創新的重要文化參考內容。
中原傳統文化符號是一種精神文化財富的客觀呈現,是地域文化的一種物質性標識。承載著人們從古到今對生命原生態的審美追求,代表著祈福平安、吉祥如意、消災避邪等極為豐富的意義[4]。將中原傳統文化符號應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符號的指向性和服裝的流動性結合,使中原傳統文化精髓以一種最時尚、最易被接受的形式進行傳承。一方面加速了中原傳統文化的傳播速度和廣度,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中原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工匠精神是在生產實踐中凝聚而成的可貴品質,其精神實質與中原優秀傳統文化精神一脈相承。隨著服裝產業的發展,我國的服裝產業正在經歷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升級,對服裝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更需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培育一批愛崗敬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專業人才為產業經濟發展注入充沛動力。在工匠精神被大力提倡并日益成為時代精神的背景下,將中原文化符號和人文精神融入服裝設計,能夠實現服裝品質提升,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我國服裝產業與國際時尚產業對接,也能培育和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
符號的意義具有約定俗成的屬性,這就決定了隨著時代的變化,傳統符號也相應地被賦予了新的意義與新的表現形式。通過挖掘、提取中原傳統文化中的文化符號,對其精神內涵和價值意義進行研究,在服裝設計中對文化符號進行重構和再造,符號的象征、裝飾和指向性功能讓服裝實現了文化的傳承和價值內涵的表達,增加了服裝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價值,影響甚至改變當下時代傳統文化精神缺失的狀態。
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豐富多樣、獨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核心組成部分,中原文化的歷史特征和核心地位不可磨滅,始終彰顯著中華民族最本質的文化基因。將中原傳統文化符號應用到服裝設計中,在挖掘、提煉、重構中原傳統文化符號時,更需凝練其蘊含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意義,突出中原文化“根”的地位,以符合當代人審美的形式呈現出來,以保持中原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文化水平和藝術鑒賞水平不斷提高,傳統文化符號原有的呈現方式已不能滿足當代人們的文化審美需求。只有將傳統文化的藝術象征要素與當代服裝設計理論和美學需求結合,在造型、材質、技術、應用領域等方面進行創意革新,以符合現代人審美情趣和使用需要的方式呈現出來,傳統文化符號才能實現古老文化的現代轉化,從而促進傳統文化的現代復興和長遠發展。簡而言之,要以中原傳統文化為魂,以延續其中的優秀文化精華和技藝為手段,與時俱進,極力展示中原文化特色。
傳統工藝是一個地域物質文化的載體,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技藝。工匠精神形成于傳統工藝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中,是工藝文化的精髓。中原傳統工藝制作復雜、技術精湛、細膩精致,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傳統服飾中的滾、繡、鑲、嵌、盤等工藝更是美輪美奐、令人嘆為觀止。中原傳統工藝不僅折射出勞動人民高超的手工技藝和審美喜好,更是凝結了工藝人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匠心品質。將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的中原傳統工藝融入服裝設計,不僅能讓傳統技藝得到有效傳承,提升服裝的文化象征性,也能樹立中原文明特有的文化標識,增強人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色彩、款式和面料是服裝主要的三要素,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工藝、圖案、裝飾等次要元素對服裝進行豐富。根據服裝的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選擇合適的文化符號進行表達。材質上如選擇苧麻、縐棉、莨綢等等傳統服飾面料,可以演繹出古樸、自然、內斂的服裝風格;款式上如采用交領右衽、寬衣闊袖,則可以傳達飄逸靈動、深邃含蓄的服裝風格;側重裝飾效果的可以選擇富有地域特色的圖案來實現,如朱仙鎮年畫、泥古古造型、傳統吉祥圖案等,并結合現代的制作工藝和表現手法進行重新演繹。由于可用的文化符號不唯一,所以要選擇最能夠表達核心寓意的文化元素,并且這些元素需要符合服裝設計的目標特征和要求。
文化符號是有形客觀的,它能直接訴諸知覺,但最根本的特點是間接性,即它代表的并不是本身,而是深藏于背后的意義[5]。例如傳統圖案“喜上眉梢”、“年年有余”等吉祥圖案,并不是為了直接描繪圖案上的動植物,而是通過比擬、借喻、象征、諧音、寓意等手法傳達祈福文化,表達人們對于平安、和諧、幸福生活的向往。在中原傳統服飾中,有表達人們驅鬼、辟邪、祈福等意愿的特定意義符號,如中原傳統服飾上衣下裳的服裝形制,是希望人們穿著效法天地仿乾坤兩卦而制成,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思想在服裝形制上的一種表現[6]。因此,對中原傳統文化符號進行提取應用時,要分析符號背后的文化核心價值和精神內涵,深刻理解它們所代表的含義,針對傳統文化符號中最具代表性和表現力的特征,從形態、線條、材質、色彩、紋樣等方面進行提煉[7],才能在實際設計中恰到好處地進行應用。
剖析中原傳統文化符號在服裝設計中的價值,將提取的文化符號進行重構應用,既要保留傳統文化符號地域特征和文化屬性,又要融合當今時尚元素。重構不是將打散的文化元素進行碎片拼接,也不是對提煉的文化符號進行堆砌組合,而是依據一定的形式美法則進行的一系列思維活動。例如運用朱仙鎮木板年畫的圖案造型作為設計元素時,可以采用面料再造、珠片繡、貼布繡等手工藝對圖案進行加工處理,保留傳統圖案的造型寓意,又讓圖案內容得以豐富。采用泥古古作為設計元素時,在保持其造型憨態可掬、色相對比強烈的基礎上,適當調整色彩明暗程度,弱化民間審美的直接性和通俗性,讓設計更具有藝術性和審美性。通過易位、簡化、變異、解構、打散、重構等設計方法,將具體“形”的文化符號轉化為“意”的體現,以中原文化為根基反復斟酌、取舍、再造與創新融合,達到傳統文化符號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應用。
郭沫若先生曾說“美在民間永不朽”,中原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能歷經幾千年不斷充實發展,是基于其本身來源于民間,發展于民間。中原傳統文化的延綿不息,代代相傳,是生長在這片土地上千千萬萬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在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的時代背景下,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服裝設計的結合,重構傳統文化與價值理念,在設計中活化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創新了當代文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