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丹 陶媛媛 雷婷 左太平 陳暉 張湘蓮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南寧市 530021
【提要】 近年來新發傳染病不斷出現,突然暴發的嚴峻疫情嚴重威脅著廣大人民的生命安全。基層社區衛生機構的全科醫師肩負著基礎醫療和健康宣教的重要任務,在防治傳染病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2019年底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種典型的新發傳染病,具有人畜共患、傳播方式多樣以及預防診治困難的特點。本文以COVID-19的防治為例,對全科醫師如何從學習法律法規、進行科學知識培訓、普及衛生知識、規范診療過程等方面做好一線防控工作的問題談了一些看法,現總結報告如下。
新發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是指新近30年來人們新認識到的或新發現的能造成地域性或國際公共衛生問題的傳染病[1]。新發傳染病主要包括埃博拉出血熱、SARS、禽流感等,都對人類的健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在當前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便利的交通加速了各國間人員的流動,為新發傳染病的大范圍流行創造了條件。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暴發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COVID-19)即是一種新發傳染病[2-3]。為應對疫情,我國政府通過實施停工停產停學、居家隔離、應收盡收等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傳播[4]。各地基層社區衛生機構的全科醫師是基礎醫療服務的主心骨,是防控新發傳染病的一線醫務人員,在新發傳染病疫情防控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感染風險較高的人群。本文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為例,就基層全科醫師如何應對新發傳染病的防控談一些初淺的看法。
1.1 人畜共患 人畜共患是新發傳染病的一個重要流行特點[5]。目前的研究結果顯示,新冠病毒(SARS-CoV-2)與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bat-SL-CoVZC45)的同源性達85%以上,從我國建立的動物模型看,新冠病毒除了可感染人之外,還可感染小鼠、猴子等動物[6]。
1.2 傳播方式多樣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7]闡述,COVID-19可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暴露在高濃度氣溶膠的封閉環境中,也會發生氣溶膠傳播。
1.3 預防及診治困難 由于早期對COVID-19不了解、人口流動性大,早期的防控措施不完善、不到位,從而引發世界性的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流行,但隨著“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等措施的實施,預防COVID-19傳播有了基礎的保障。目前,一般認為多數COVID-19患者的潛伏期在14 d以內,潛伏期內患者的癥狀不典型,這對確定篩查范圍造成了一定的困難。COVID-19患者發病后以出現發熱、干咳、乏力等癥狀為主,少數患者表現為肌痛、腹瀉等;輕癥患者癥狀輕微,無肺炎表現;重癥患者則可快速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性休克等。目前尚無治療COVID-19患者的特效藥,給臨床治療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社區衛生服務以基層衛生機構為主體,以全科醫師為骨干,承擔著初級診療服務,是公共衛生建設的一個主要環節[8]。面對新發傳染病時,基層全科醫師應采用全方位的措施進行應對。
2.1 學習傳染病防治的相關法規,正確履行法律義務 基層全科醫師首先要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培養法制觀念、正確履行法律義務。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了傳染病的診斷、上報等各項標準及要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行首診醫生負責制,機構及醫務人員在接診、收治患者的過程中不得隱瞞、緩報、瞞報,在診療工作中要貫徹落實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時準確地向防疫部門報告疫情是基層全科醫師應盡的法律責任。以COVID-19為例,2020年1月20日國家衛健委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納入法定傳染病按乙類管理,但實際上采取了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7],基層單位全科醫師如接觸、發現疑似病例,需及時將其進行單獨隔離,按疑似病例登記流程、配合相關人員做好將其轉送至定點救治醫院的工作,同時配合相關人員做好對接觸過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包括醫務工作者)進行醫學觀察14 d的工作。
2.2 做好基層培訓,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在COVID-19疫情暴發后,國家及時發布了COVID-19病原學、疾病分型、流行病學、診斷標準、治療指南等最新發現和相關指南,不斷優化診療方案,要求醫務工作者及時認真學習。而社區基層醫療機構的全科醫師除了要加強常規的傳染病知識、感染防控制度的培訓外,還需及時學習、更新新發傳染病知識,尤其要熟悉掌握其生物學性狀、傳播因素及傳播規律等方面的知識。通過筆試、操作考試等方式對全科醫師進行定期考核,可較好地檢驗他們的學習培訓成果、加深他們對重要知識點的記憶。作為“健康守門人”的全科醫師,每日需接診不同的患者,自身存在較高的感染風險,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防護能力。新發傳染病通常表現為人群普遍易感,因此做好自身防護是保護全科醫師的重要措施。針對不同新發傳染病的傳播方式,全科醫師要學習了解其對應的防護措施,如在面對突發的COVID-19疫情時,要掌握正確戴口罩、戴帽子、穿脫防護服等的基本操作方法,還需掌握“七步洗手法”及手消方法[9-10]等相關防控措施。
2.3 普及衛生知識,加強健康教育 除診療疾病外,基層單位全科醫師還肩負著健康咨詢的任務[11]。在日常診療中,基層單位全科醫師要積極向患者宣傳衛生防護知識,改變患者不良衛生習慣,在面對新發傳染病時,要配合社區干部通過張貼板報、分發傳單、落戶宣講等方式向居民普及基礎防疫知識,增強居民自我防護意識,尤其要著重糾正一些“民間流傳”的錯誤觀念,樹立居民“全民防疫”的信心,減少疫情期間人們不必要的恐慌。此外,全科醫師日常工作中應積極響應“分級診療”制度,系統建立居民健康檔案,收集相關信息,完善基礎疾病史和流行病學史,加強對居民的健康管理;及時將居民健康檔案錄入信息系統,以便面對新發傳染病疫情時根據傳染病的流行病學特點篩選出高危人群,切實做好篩檢工作,同時實現與上級診療部門進行信息共享、方便轉診[12]。
2.4 規范診治流程,重視自身心理健康建設 疾病診治流程規范化有利于減少漏診、誤診等情況的發生,并有效提高全科醫師對新發傳染病疫情的防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減緩新發傳染病的蔓延。在新發傳染病疫情發生后,全科醫師要嚴格執行最新的新發傳染病診療方案。發熱常常是傳染病的典型癥狀之一,社區衛生機構需在接診前篩選、區分發熱患者與非發熱患者,將發熱患者引導至發熱門診就診,從而有效減少疾病的交叉感染。全科醫生在接診時,除常規問診外,切不可忽略詢問患者的流行病學史,這是診斷傳染病最重要的依據之一,例如診治COVID-19疑似病例時,全科醫師應詳細詢問患者曾到訪的地方、曾密切接觸的人等情況,這對追蹤傳染源、明確傳播軌跡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防控新發傳染病如防治COVID-19的工作中,基層單位全科醫師會長時間暴露于高風險區域,由于存在防護措施不全、操作不規范等情況,極易增加感染的風險,承擔著巨大的心理壓力[13]。因此全科醫師在應對嚴峻的疫情時除要做好自我防護工作外,同時要加強自身的心理建設、必要時進行心理疏導,保持良好的心態,更好地面對疫情,做好一線防控工作。
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突然暴發流行看,新發傳染病具有極強的不確定性和嚴重的危害性,一旦防控措施落實不到位極易引起疫情的暴發和復燃,基層全科醫師在面對新發傳染病時,應積極學習相關防控知識提高自我防控能力,認真按國家的指導方針配合相關部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為有效遏制疫情蔓延做出應有的貢獻。